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玉寿 《攀登》2014,(1):F0002-F0002
<正>~~  相似文献   

2.
张迪 《满族研究》2005,(3):112-112
曹寅,字子清,号楝亭,正白旗满洲包衣佐领人。母孙氏是康熙帝乳母。曹寅自幼陪伴康熙帝,后任江宁织造,官至通政使。曹寅富有文才,无论在京或在江南为官时,广与文坛名士交往,其中阎若璩、施愚山、韩、毛际可、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顾贞观、顾景星,皆为名家。朱彝尊在《楝亭诗钞》序中说:“先生博综群书,练习掌故,胸中具有武库。浏览全唐诗派,多师以为师,宜其日进不已。”对他的词,王朝在《楝亭词钞》序中说:“以姜、史之雅丽,兼辛、芝之俊爽,逸情高格,妥贴排。其视迦陵(陈维崧)、竹(朱彝尊),殆犹白石之于清真也。”自古以来少有以词写…  相似文献   

3.
开凿于秦始皇时代的兴安灵渠,是与都江堰、古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这里有许多重要碑刻,郭沫若词碑就是其中之一。它矗立于灵渠南陡口附近的鲤鱼洲上,高2.4米,宽7.5米,碑上镌刻着我国一代化宗师郭沫若写作的一首《满江红》的手迹。与其它石碑不同的是,30多年来,它一直与中国的政治风云息息相关,有过两落三起的坎坷经历,令人扼腕、深思……  相似文献   

4.
正~~  相似文献   

5.
河湟春早,三月暮,一新光景。绯云起,柳舞夕岚,人面桃杏。莫叹渔人问津事,千秋乐似桃源人。且相招,寻芳阡陌游,诉衷情。花为媒,谋共赢。蓝图绘,百业兴。奔盛世小康,万里雄心。改革潮头竞风流,和谐家园踏歌行。举大白,笑谈中国梦,庆太平。  相似文献   

6.
格登山在昭苏县中哈边境苏木拜河东岸,乾隆二十年(1755),准噶尔部最后一任台吉达瓦齐所率准噶尔叛军在此覆灭,清朝复归统一。乾隆皇帝亲自撰文,立碑于斯。  相似文献   

7.
夜梦连连,归故里,雨带松针。高云内,峨峰烟翠,固锁春心。雪岭痛舍冬寒意,湍流豪启腊月冰。看此间,俏眉岂无情?握别恨。车辕催,泪无影;椽下语,堪真诚。桦林衬明月,风笛声声。但笑狂生无能事,偏随南燕俱飘零。愿来日,还赋太白诗,醉怀中。满江红·梦归故里@云天  相似文献   

8.
冯晓蔚 《文史月刊》2006,(10):48-50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与郭沫若这两位以革命救国为己任的战斗者,在大革命的高潮中相识、相知,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枪和笔并肩作战。在1944年4月19日延安高级干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延安整风文件,印发全党同志学习,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和友  相似文献   

9.
涂光群 《炎黄春秋》2001,(11):61-63
《人民文学》杂志是1949年10月25日创刊的,当年作为全国文协(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的机关刊物,文协主席茅盾兼任该刊主编,并为刊物写了发刊词。而《人民文学》刊名,编辑部欲请毛主席题写。毛泽东谦虚地给主编“雁冰兄”写一短简,说他不合适,宜由“沫若兄”书写。于是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慨然允诺给刊物写了刊名。  相似文献   

10.
1982年7月,北京市文物工作者在顺义县物资回收公司铜堆中拣选得菱花式青铜镜一件(图一)。镜的直径21.7、厚0.4厘米。镜背正中有扁圆纽。周边起突棱,宽0.3、高0.15厘米。突棱上均匀分布三十二个依稀作梅花形的嵌槽,可以想见原来有三十二朵小梅花镶嵌在上面,可惜已经完全脱落。中部有突起的双弦纹圈。圈内以相距0.9厘米的两条平行突线组成环带,形成八个回转纽环。纽环之间布列后天八卦,此镜应依上坎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题文君井》轶事汤绪友文君井是西汉临邓才女卓文君与文学家司马相如开设酒肆的遗迹。这里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不知醉倒多少文人墨客“又向文君井畔来”,留下诗词墨迹。1954年5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圣奘由邓蛛县文化馆馆长魏朗陪同来邓考察历史文物。张教...  相似文献   

12.
吴玥 《神州》2011,(10):14-14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物拟人化来作为精神境界的某种象征,气势磅礴、激情狂热、全新形式、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态度激进、震撼了文坛。它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吴玥 《神州》2011,(23):14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物拟人化来作为精神境界的某种象征,气势磅礴、激情狂热、全新形式、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态度激进、震撼了文坛。它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冯晓蔚 《百年潮》2005,(11):32-35
1951年5月,毛泽东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场突如其来,波及全国的批判运动,第一次震惊了中国知识界、文艺界,也震惊了郭沫若.郭沫若为什么震惊,是因为他原本是武训行乞办"义学"的肯定者.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同志1945年12月20日为《华西晚报》新年增刊的题诗,(图)原件由该报总编辑李次平(衡)同志保存,现藏重庆市博物馆。“五年振笔争民主,人识华西有烛龙。今日九阴犹惨淡,相期努力破鸿蒙。”郭老为什么这样赞扬《华西晚报》呢?这是一家怎样的报纸,有怎样的历程呢? 《华西晚报》于1941年4月20日创刊于  相似文献   

16.
亲爱的四川青年兄弟姊妹们: 当我提笔给你们写这封公开信的时候,我的内心里,正浮起一种文字所不能描绘的情感。诸君知道的,我离开故乡已经二十五年了,羁留海外前后整整二十年,特别是生活在敌国这最近的十年间,正是中华民族由苦难中扎挣上进的时代,我没有机会来参加这一阶段建国事业,尤其是文化建国事业,算是我人生过程上最大的一件遗憾。现在应该感谢敌人,卢沟桥的烽火,把我唤回了祖国,残暴的侵略,结束了十年来艰难困顿不自由的流亡生涯。重新投在祖国怀里的我,这情绪,正似一个迷途的羔羊等到他亲爱的母亲时一样。但我很惭愧,没有甚么工作成绩来慰安我久别的母亲。我从去年七月踏回上海码头起,已经决心,誓以生命全部贡献给暴风雨中的祖国。——这是我最低限度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青年应有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综述灵渠修建、灵渠建筑物及保存、灵渠的管理、研究情况,阐述对灵渠的保护与灵渠水文化开发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贻,嗡咯.临咙比泊L嗯训勺叽.叽以钊喃峪喃咯书呢卜嗯嘴占 一梦归来,扰怀记,魏公凛凛。料阳里,江南硫水,浙东施令。胸底山河云水怒,管端海国风雷劲。惜金既,炼此制夷丹,炎黄醒。 披衣起,心难静。水弹瑟,灯摇影。喜今宵,月色满涂花径。禹甸千池歌舞热,尧封一纸诗文晨。愿默深,仙境履云归,齐欢庆。 注:〔默深〕即魏源。魏源字“默深”。介呱爪肠苦弘。冲介农与招如.盛弘叹汀少肠讨称‘铺.黔.弘矿满江红·国庆之夜遥祭魏源@刘云中~~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十批判书》曾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郭氏对该书的自我期许甚高,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也积极宣传郭著,扩大影响。但阵营内外的读者却多持批评、质疑的态度,主要与他们对郭氏“褒孔贬墨”观点作泛政治化的解读有关。郭氏与同道的学术纷争聚焦于西周社会性质和孔墨思想的阶级属性,他的学说在同道中属于少数派,几乎受到普遍非难;阵营外的读者或误解郭著的写作意图,或批评他出奇制胜,实证不足,亦多不接受郭的观点。长期以来学界对《十批判书》的评论存在分歧,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存在若干认识偏差,不利于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20.
<正>《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办的机关报。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报纸广开言路,报道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张和活动,宣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不少著名政治家、学者、文化人为报纸撰稿,很受读者欢迎,影响遍及西南、华南各省与海外。这份报纸从创刊到1941年2月28日停刊,其间复刊二次,三次迁移社址,体现了文化人士坚持宣传抗战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救亡日报》与广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次复刊就是在广州,但相关记载史料不多,现存的描述也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