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9年五四运动后,郭沫若在日本开始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并筹备创办进步文化刊物。1921年郭沫若曾经有过一次鲜为人知的东北之行。对于这次意外的关东之行,即便与他关系十分亲密的友人也不知详情。  相似文献   

2.
晓英 《文史天地》2009,(3):4-10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顶级文化巨匠,也是“官”做得最大的文人之一。然而郭沫若却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位文人。他富于激情,政治敏锐,却又具有摇摆性。他的夫人安娜曾指出,郭沫若的“性格不定,最足担心”。在政治方面,郭沫若的性格不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蒋介石、鲁迅和毛泽东这20世纪三大人物的态度,彰显了郭沫若性格不定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3.
今年,恰逢郭沫若诞辰11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我不由想起1955年12月作为一名翻译随郭沫若访问日本时的情景。那是郭沫若应日本学术会议的邀请,相隔18年,也是他战后仅有的一次访日。尽管当时中日两国尚未复交,但郭沫若在日本却受到人民外交的最高礼  相似文献   

4.
诗人郭沫若     
山人 《文史天地》2006,(8):13-18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人。乳名文豹,学名开贞,笔名用过郭沫若、郭鼎堂等。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文化和科学巨匠。但是,当他追随另一位诗人政治家时,也就显示了他性格上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5.
陈海燕 《神州》2011,(1):7-7
郭沫若一生著作颇丰,内容涉猎较多,他同我国古代文化的联系是极其宽广的,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继承了我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而且在历史精神和时代特征上吸取了我国历代文学家,思想家的精华,从而形成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狂飙突逆的思想精神风貌。鉴于此,探讨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卜红 《中国土族》2006,(2):49-50
“泛神论”本是指流行于16—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种哲学学说。泰戈尔和郭沫若,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为各自不同的民族环境,对泛神论的取向向度有着很大的不同,郭沫若早期文学思想尽管深受泰戈尔的影响,但“泛神论”在泰戈尔来说是他的宇宙观,而在郭沫若则是一种哲学观。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也是书法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在文化领域中取得了多方面卓越成就。但人们却忽视了郭沫若作为政治家的品格层面。我以为,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察角度。从这个角度研究郭沫若,能够拓展视野,有利于全面把握郭沫若性格结构的多重层面和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8.
<正>郭沫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作用,以往学界研究成果颇丰,对此不再赘述。这里,就他早年接受唯物史观相关的四个问题提出讨论,即郭沫若是在什么时间节点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1924年5月之前他多次发表的激进言论,哪些学理促成郭沫若转向接受唯物史观,何种语言本子是他拟译《资本论》的底本。以下详述。一、郭沫若在什么时间节点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郭沫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渐进过程,当是不争事实。然历史认知和写作,则需具体时间节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0月15—16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郭沫若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多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郭沫若史学、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郭沫若史学。郭沫若是我国的史学巨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使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曾以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学的学术成就,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他的研究活动,不断吸取日本学者的有益经验;他的研究成果,又给日本学术界广开视野.特别是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郭沫若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1.
蔡震 《纵横》2010,(2):32-37
努力争取好的结果 郭沫若是共和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当然无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政治领域,特别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每一场运动中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到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适、批判胡风、反右斗争……在每一次的运动中,郭沫若除了是他自己——一位学者,或是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12.
成仿吾的“板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心目中,创造社三巨头,郭沫若名气最大。其实,除才华、学识不相上下或各有千秋外,若论道德品质尤其是革命的坚韧性,成仿吾似又超过郭沫若和郁达夫。而且,还正是郭沫若曾明确赞誉过成仿吾是“全社的心脏”。因为,成仿吾“是创造社文艺批评、文艺理论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创造社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承担了最重的社务工作和编务工作;他坚守阵地,有始有终,只要他在,创造社就正常运转;无论顺利或挫折,他没有放松过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申春 《纵横》2002,(11)
不久前,笔者在拜访著名诗人、书法家柳倩时,他兴奋地忆及与郭沫若交往的经历。抗日战争时期,柳倩在郭沫若领导下工作多年,他们之间交谊甚笃,柳倩说,他在文学上的成长与郭沫若是分不开的。文学上的引路人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  相似文献   

14.
马玉臣 《史学月刊》2006,(12):118-121
郭沫若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和作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革命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建树卓著,被誉为"我国现当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郭沫若集·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以下同,第1页).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同上,第4页),提出了我国封建社会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即所谓"春秋战国之际封建开始说")等学说,并将曹操、武则天与王安石等历来争议极大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从封建史观下解放出来.郭沫若对王安石研究着墨不多,主要有三篇,即<王安石>、<王安石的〈明妃曲〉>与<读〈随园杂记·评王安石〉>.(分别见于郭沫若<历史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以下同,第153页;<沫若文集>卷一三<天地玄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以下同,第408~412页;<郭沫若集>,第581页)前者是针对王安石变法而论,后两者是针对王安石诗文而言.郭沫若是一位文史兼通的大家,对王安石政治与学术的评论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可惜,学术界研究对此注意不够.研究郭沫若史学者,如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巴蜀文化研究基金会编撰的<郭沫若史学研究>(成都出版社1990年,第141页)、叶桂生与谢保成所著的<郭沫若的史学生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53页)等,在讨论郭沫若"人民本位论"时,附带提到郭沫若对王安石的态度,极为简略.而研究王安石变法者,如李华瑞所著的<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0页),也只是提及郭沫若评价王安石的基本立场.至于郭沫若研究王安石有哪些内容,有何特色,学术界并未涉猎.有鉴于此,略陈浅见,以引起大家对此关注.  相似文献   

15.
1964年盛夏,黄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1892—1978)一行来安徽视察游览黄山。其时张治中(1890—1969)也在安徽巢县老家探亲,安徽省领导想请张治中也来参加座谈会,被他婉词拒绝,没有和郭沫若晤面。照理说,他俩一个是热心国共合作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民主爱国人士,一个是“革命文化班头”、一代文坛宗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  相似文献   

16.
一1928年8月1日,在日本流亡已有半年之久的郭沫若遭到日本警视厅拘捕,郭沫若心里马上明白了:东京的警视厅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你是中国人吴诚?”已在郭家门口的警察问道。“是的。”“你的真实姓名是郭沫若?”“是的,我就是郭沫若。”郭沫若镇定地回答,此时已没有必要隐瞒了。“请郭先生跟我们到东京的警署去谈一谈。”警察出示了拘留证,又当着郭沫若和安娜的面搜查了房间,查抄了郭沫若与他人往来的书信、他的日记、一些书刊等等。下午,郭沫若被带到位于东京日本桥的拘留警察署,关进拘留所。被东京警视厅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郭沫若并不感…  相似文献   

17.
<正>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核心是人,即人与人之间不同团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无成。但在包括地方志在内的文化领域,人际关系现状却并不乐观。对此,郭沫若先生曾有深刻的概括,他认为"文人自来是难于团结的,所谓‘文人相轻’,差不多是一种铁案难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走完了86岁的人生历程。6月18日,邓小平亲自为他致的悼词中称:“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9.
淮驹 《文史月刊》2010,(12):74-75
<正>一、邂逅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毛泽东一直把他视为挚友。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始于1926年。  相似文献   

20.
1978年6月12日,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院长与世长辞了。惊闻噩耗,引起我们极大的悲痛。郭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勤奋努力,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以惊人的智慧,在小说、散文、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