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自推出国史札记、国史争鸣两个栏目后,深受读者欢迎和学界好评,特向学者征稿。札记可以是新发现,也可以是谈心得、谈体会,短小精悍;争鸣要有理有据,阐明不同意见。此外。也欢迎学者向  相似文献   

2.
正一、本刊是国内世界史专业核心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刊物设有地区国别史、断代史、专门史(如中外关系史、海洋史、环境史、概念史、医疗史、学术史、跨国史和全球史等)、主题笔谈、史学理论、读史札记、问题讨论、研究综述、书评等栏目。二、本刊倡导健康的学术评论和学术争鸣,谢绝任何广告式、吹捧式和八股式书评。欢迎向本刊"问题讨论""研究综述"和"书评"等栏目惠赐佳作。三、为及时反映国际史学前沿状况,本刊将酌情刊载由国外学者撰写的相关学术论文。欢迎向  相似文献   

3.
正一、本刊是国内世界史专业核心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刊物设有地区国别史、断代史、专门史(如中外关系史、海洋史、环境史、概念史、医疗史、学术史、跨国史和全球史等)、主题笔谈、史学理论、读史札记、问题讨论、研究综述、书评等栏目。二、本刊倡导健康的学术评论和学术争鸣,谢绝任何广告式、吹捧式和八股式书评。欢迎向本刊"问题讨论""研究综述"和"书评"等栏目惠赐佳作。三、为及时反映国际史学前沿状况,本刊将酌情刊载由国外学者撰写的相关学术论文。欢迎向本刊推荐和组约相关优质稿件。如获录用,本刊将支付相应的组稿费和稿费。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史研究》(双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国史学界唯一的专业学术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最佳史学刊物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栏目主要包括: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史的学科定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纲领而奋斗的历史,是人民为了社会主义的建立、巩固、完善和发展而自觉地创造的历史".[1]这样说,堪称抓住了历史的主干,理出了逻辑线索,作出了总体评价.50多年来学术界和广大人士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不仅有发展进程的具体记述,还有不同历史阶段的回顾与总结.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几乎是与共和国的成长同步进行的,但真正开始作为具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新学科来研究,还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来我国建立了研究当代中国史的专门机构,定期举办国史学术年会和国史讲座,有了专业的研究队伍和公开出版的刊物,还有了专门的出版社,当代中国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史研究中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  相似文献   

6.
敬告作者     
一《历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研究、理论与方法、史家与史学、讨论与评议、书评、读史札记、学术述评、国外新书评介、读者来信等。热诚欢迎海内外学者惠赐佳作。谢绝出资刊文。  相似文献   

7.
地方史研究与国史研究同为历史研究的组成部分 ,是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地方史的研究是开展国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现在在国史、地方史的研究质量、深度、范围上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何把国史、地方史研究向纵深方向推进 ,是国史、地方史研究人员同样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海光 《炎黄春秋》2008,(12):64-68
一林蕴晖教授的新作《国史札记·事件篇》(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8月出版),大量利用了近年来公布的新史料,以新的史观方法,钩沉梳理了建国以来党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个人的独立研究,剔抉发微,廓清了一些历史之谜,于历史研究中给人们以现实的思考,可称为是中国当代史研究中不断推陈出新的扛鼎之作。阅读该书,可对学界的中国当代史梳理工作一窥端倪。林教授是党史学界的知名学者,治学严谨,  相似文献   

9.
本刊1999年第6期刊发的老屯《嫘祖圣地碑判读札记》后,引起读反响。本刊欢迎学术争鸣,以倡导良好的学风。至于作的章均为作的观点,不代表编辑部意见。  相似文献   

10.
稿约     
《近代史研究》2002,(3):314-314
一、《近代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 ,登载 1 840— 1 949年中国近代史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 ,包括研究论文、书评及文评、专题述评、读史札记、史实考订、史料评介、学者书札、学术信息等 ,酌情刊载论述 1 840年以前或 1 949年以后史事的文稿。热诚欢迎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及国外学者惠寄稿件 (限中文稿 ) ,热诚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二、本刊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大力倡导探索创新和相互尊重的学术争鸣。三、选取稿件惟在学术建树 ,特聘专家匿名审稿。四、来…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史研究》(陈云题写刊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国史学界唯一的一份专业学术期刊,1994年1月创刊,双月刊,大16开本,每期正文128页、约22万字,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秉承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紧扣时代主  相似文献   

12.
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拟于2008年9月在杭州召开,主题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特在全国范围内征文,欢迎国史、党史学界的学者积极应征。  相似文献   

13.
主事与挑刺     
我们开辟《编纂札记》栏目,目的在交流经验,引起讨论,文章可以写得活一点,随便一点,点滴体会和感想均可;三五百字到一二千字,长短不拘。欢迎全区各级志书的主编和其他编辑人员,都来投稿。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2月28日,我刊召开2006年度编委会,听取并审议了编辑部2005年度工作报告及2006年度的工作设想。据介绍,2005年编辑部全年初审稿件近700篇、1000多万字,其中《当代中国史研究》全年编发稿件139篇(则)、近260万字。全年编发稿件的具体栏目分布为:特稿4篇,纪念陈云诞辰 100周年14篇,政治史13篇,经济史12篇,文化史和社会史8篇,外交史8篇,军事史4篇,口述史2篇,国史讲座6篇,国史纪年3篇,国史札记9篇(则),学术述评3篇,海外观察8篇  相似文献   

15.
国史研究是党领导的社会科学事业 ,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 ,就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结合党的历史和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决好国史研究的重点问题 ,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研究国史、撰写国史 ,真实地反映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决好国史研究中是非判断的标准问题 ,国史的主流是成就是经验 ,国史研究的重点也只能是建国以后的成就和经验。国史研究要更好地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 ,这是国史研究的正确方向 ,也是国史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国史学理论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国史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整个史学领域中最年轻、最有活力和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国史研究随着我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国史研究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里,我们高兴地迎来了第十一届国史学术年会的召开。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年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国史学术年会是一项面向全国、旨在促进国史学科建设的制度性学术交流活动,是史学界的盛会。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之际,国史学会和当代中国研究所选择在我  相似文献   

18.
研究历史有多种思路,既可以自上而下地顺向研究。也可以自下而上地逆向追溯,当然还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研究,即以问题为中心。研究国史分期理论就要在明确国史学理论学术坐标的前提下,论证国史分期的理论资源,阐述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史分期理论的贡献,论述国史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18,(6)
正《文博》创刊于1984年。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陕西省一级期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拥有多层次的读者群。《文博》以保护、研究和宣传人类文化遗产为宗旨,关注国内外考古与文物新发现,广纳学术和艺术百川,推崇思想品位,提倡人文关怀。常设栏目有:发现与研究、探讨·争鸣、史迹考述、博物馆天地、遗产保护、文保科技、宗教视阈等。为进一步提高刊物学术质量,我刊热忱欢迎专家、学者和各界关注文化遗产事业的同仁惠赐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欢迎考古发掘简报或报告、文物、博物馆研究及对文博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探讨和争鸣的优质稿件。本刊坚持以质论稿,择优录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史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而且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深入,出现了很多专业领域里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与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与文字功底俱佳的国史研究工作者。在他们的带动下,着眼于反映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和国防事业等诸多方面不断演化进程的国史学正方兴未艾。通过对国史学界唯一的专业学术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2009年作者队伍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史研究队伍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和中共党史研究系统,军队系统和机关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同样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来自国外的作者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