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昌平家丞”印,渭南郭西刘村出土。印面为正方形,通高1.9、边长2.3、厚0.9厘米。瓦钮,径1.5厘米。现藏渭南市博物馆。《文博》1987年第二期左忠诚先生《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文重点介绍此印。然误释为秦“昌平冢承”印,考释亦有严重错误。1988年第一期张涧苇同志《‘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辩误》文指出左文之失,然于“昌平”地望,印章断代等问题或有错误。1988年《中国考古学年鉴·秦汉考古》中该印释文、年代基本延袭左文之误断。兹不避简陋,重新考证,以免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2.
西汉“昌平家丞”印,陕西渭南郭西刘村出土.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3.厚0.9.通高1.9厘米.瓦钮,径1.5厘米.《文博》杂志1987年2期左忠诚《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文重点介绍此印,然误释为秦“昌平冢承”印.《文博》1988年1期张涧苇《<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辩误》文指出左文之失,然于“昌平”地望,印章断代等问题上亦或有误.1988年《中国考古学年鉴·秦汉考古》中该印释文年代基本延袭左文之误断.兹重新考释,以免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3.
渭南市博物馆馆藏七枚印章(见左忠诚:《渭南市博物馆收藏的七枚秦汉铜印章》,本刊一九八七年第二期),都具备汉印的典型风格,但左忠诚同志在识篆中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在此一一指出。第一印是一方“昌平家丞”印,被误释为“昌平冢承”。查《历代职官表》及台北版三十六卷本《中华大字典》皆无冢丞之解。左文将冢丞与周时方卿之首的大冢宰联  相似文献   

4.
咸阳市杨陵区出土的一批秦汉印章与考释李朝阳,马先登1989年以来,咸阳市杨陵区文化馆文物组先后在古邰国遗址附近征集到七枚秦汉时期的印章,这批印章已移交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现将这批印章作如下介绍和考释:一、李博士印:瓦纽,铜质,印面为正方形,边长1...  相似文献   

5.
也谈陕西咸阳征集古代玺印的断代与考释陈根远1989年,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文化站淡兴满先生在当地征集到7枚印章,现已入藏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李朝阳与马先登先生先后合著《杨陵出土的一批秦汉印章》①、《咸阳市场陵区出土的一批秦汉印章与考释》②两文(后并称“...  相似文献   

6.
谢荔 《四川文物》2002,(2):87-91
秦汉的印章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多有探讨,但缺乏专门系统的论。本对历代探讨秦汉印章艺术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梳理、介绍,同时对秦汉印章艺术的篆法、刀法、章法论述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柳亚子先生喜好印章,他一生使用过的印章达160余枚,其中在重庆请忘年交曹立庵先生镌刻的两枚闲章,柳亚子逝世之后竟酿成了一场灾祸。康生及其爪牙将这两枚闲章连同另一枚刻有相关边款的印章一起砸碎,制造了莫须有的所谓反动印章案。这三枚印章和边款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展厅里,陈列着一枚铜印章,这枚印章高3厘米,宽1.5厘米,上部雕有狮子钮,下刻隶书"杨靖宇印"。这枚已在军事博物馆陈列了40年的珍贵印章,作为东北抗联的历史文物,它向人们讲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壮烈史实,但这枚印章的发现始末却是鲜为人知。农民锄地捡到印章  相似文献   

9.
李海珉 《收藏家》2002,(12):63-65
柳亚子先生喜好印章,他一生使用过的印章达160余枚,其中在重庆请忘年交曹立庵先生镌刻的两枚闲章,柳亚子逝世之后竞酿成了一场灾祸。康生及其爪牙将这两枚闲章连同另一枚刻有相关边款的印章一起砸碎,制造了莫须有的所谓反动印章案。这三枚印章和边款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晓陆 《收藏家》2005,(2):73-76
考古学出土资料证明,中国玺印源自商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实用印章由东周的繁盛而到秦汉发展到顶峰,由文人或印人创制的艺术印章体系,则要晚出许多。到了公元十世纪的赵宋时代,以绘画、书法为代表的文人艺术,风格与技法都达到前无古人的极高境界。正是此时,兼擅诗文、绘画、书法的大师巨匠苏轼、米芾之流,开创了文人治印的艺术先河。尤其米芾,有若干枚书法上的印章可认定是其手出,表现了源自绘画的布局规划,源自书法的线条掌握。因为草创,这些印章的面目难免稚拙。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展厅里,陈列着一枚铜印章,这枚印章高3厘米,宽1.5厘米,印章上部雕有狮子钮,下面刻有"杨靖宇印"4个隶书字。作为东北抗联的历史文物,这枚印章的发现始末却是鲜为人知。杨靖宇将军印章的发现者叫柳明章,退休前是吉林通化钢铁公司炼结厂的一名铆工。招工前,柳明章是吉林通化县兴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4,(6)
<正>顾山镇北漍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东南,与张家港、常熟毗邻。明代,这里已经形成北角市集,清代时是重要埠口,水运发达,贸易繁荣。1982年12月,当地民工在沿东清河施工取土时于距地表1米处挖出一件圆腹陶罐,内藏20枚印章。出土后印章即遭哄抢,陶罐也被打碎丢弃。后由水利局和镇文化站追回印章17枚,其中16枚为石质,1枚为瓷质。现将17枚印章介绍如下。印章根据有无边款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印章的可辨识度,尝试解决印章与画意重合的问题,应用高光谱图像系统,采集了上海博物馆馆藏"清明上河图"作品的高光谱图像信息,对其中三枚可辨识度不高,与画意重合严重的印章进行了提取。通过最小噪声分离(Minimum Noise Fraction,缩写为MNF)解决了其中一枚印章可识别度不高的问题;对与画意高度重合的两枚印章,通过波段裁剪结合最小噪声分离处理,有效地将印章与画意分离开,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果表明,最小噪声分离可以有效地提高模糊印章的可辨识度,结合相应的波段裁剪处理,也可以有效地将印章与画意分离开。  相似文献   

14.
“恨不四烈士”,是1927年的春末我的曾祖父牟鸿勋为自己篆刻的一枚印章。说起这枚印章的来历,还要从辛亥首义三烈士说起。  相似文献   

15.
“恨不四烈士”,是1927年的春末我的曾祖父牟鸿勋为自己篆刻的一枚印章。说起这枚印章的来历,还要从辛亥首义三烈士说起。  相似文献   

16.
什邡船棺葬出土一枚"十方雄王"印章郑绪滔1992年元月,在什邡县丝绸厂工地上,发掘21号船棺葬时,在葬坑中除发掘出一批其它珍贵文物外,特别令人惊异的是发掘出一枚"十方雄王"铜质方形印章。这枚印章,长宽为3.5厘米,厚度为0.2厘米,呈方形,背有小园穿...  相似文献   

17.
古代印章,是作为一种实用之物来制造的。在印章制造中,实用性是决定因素,而艺术美处于服从地位。秦汉印的制造虽然是以实用为目的,但也伴生着艺术创造。秦汉印的篆刻美,有着人们本能地按照美的规律制造实用物的成分,也有随着印工们审美经验的长期积累进行的有意识的篆刻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8.
杨庶堪印章试析王晓渝杨庶堪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中国国民党元老,四川辛亥革命领导者(图一),其生前所珍爱的九枚印章,现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本文拟通过介绍其中几枚印章,反映杨庶堪先生一生中的重大活动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密切关系。杨庶堪(1881-1...  相似文献   

19.
中国篆刻起源于春秋时期,兴起于战国时期。秦汉篆刻极盛。从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是篆刻的发展期。其中隋唐大大拓展了印章的功能,宋元则有文人书画家参与印章创作,促使印章功用由凭信为主向艺术欣赏为主过渡。明以后,篆刻艺术进入高潮期。清代篆刻艺术大为兴盛。  相似文献   

20.
这里介绍的两枚印章,是三十余年前我党、政府和解放军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进军草地,开辟工作的历史见证。这两枚木质印章现珍藏於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长方形印章全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军区卓藏保安司令部关防”。(图一)长条形印章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军区卓藏保安司令部”。(图二)两章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以甘肃军区的名义,颁发给四川省若尔盖县卓藏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