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3年8月15日,阎锡山在克难坡召开的行政会议上首次提出“兵农合一”,继而在乡宁县“试点”。1944年2—4月,又在晋西各县普遍推行。晋西民怨沸腾,后被迫于1944年4月告一段落。日军投降后,阎锡山回到太原,又重提“兵农合一”制度。1946年1月,阎派出解救团分赴晋中、晋西各地,强制推行“兵农合一”制度,人民怨声载道。消息传到南京,阎的老乡贾景德等人纷纷致函规劝。本组史料即为阎复贾等函,它对研究阎记“兵农合一”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卅一、阎日勾结谍报频传,蒋介石派徐永昌实地视察,却一无所获“十二月事变”,标志着阎锡山联共抗日路线的终结。之后,他运用“中的哲学”,重新研究他同国民党和蒋介石、共产党和八路军,以及与日本侵略军的关系,再次“在三颗鸡蛋上跳舞”,为自己营造新的“三窟”,以求存在。对国民党,他认为大敌当前,蒋介石无暇整治他,毋须顾虑,且要争取蒋的援助;蒋也怕阎联共或降日以对付自己,所以尽量满足他在扩军和增饷方面的要求。共产党和八路军为了争取阎锡山继续抗战,派代表与阎谈判,确定了两军活动区域和分界线,达成互不侵犯的谅解,在一定程度上保持…  相似文献   

3.
“晋西事变”发生在1939年12月12日,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十二月事变”。这是阎锡山一手策划的进攻牺盟和新军抗日力量,破坏民族统一战线,以达到其与日军勾结的反共阴谋的大暴露。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3,(3)
1937年11月,太原被日军侵占,阎锡山的晋绥军纷纷溃散,地方官吏也闻风而逃。在日军的强大压力下,阎锡山率部退到了临汾。当时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形成,阎锡山在他苦心经营20余年山西危亡在即的时候,深感他原来的一套旧的封建官僚机构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局面,需要从各方面吸收新的力量,从事抗日工作。在抗日进步力量的推动下,阎锡山打起“民族革命”的旗帜,在临汾创办了统一战线性质的“民族革命大学”(以下简称民大)。杜任之巧改校名太原失败后,当时在运城做策应抗日工作的共产党员杜任之突接阎锡山电报,让他速到临汾见阎。1937年12月上旬,杜任之来到阎锡山的第二战区长官部。阎锡山见到他就说:“你  相似文献   

5.
从日军侵晋之后到阎锡山集团在晋覆灭之前,阎锡山的“十三高干”是山西社会颇多议论的一个话题.现在对此作一介绍,不仅能使读者了解阎锡山统治山西的一段重要史实,更能了解其中的不少历史内幕.产生背景“十三高干”事实上是指同志会的高干委员会,它的产生是有背景的.1931年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并逐步侵占热河、冀东和察北六县,并通过其驻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宁夏、阿拉善旗.额尔济旗和太原等地的特务机关;扰乱后方,以配合日军向绥东进攻.日本侵略的魔爪就要伸到山西来了,感受到此种威胁的阎锡山不得不高喊“自强救国”,并写过“非自强无以抗日”的话(未公开).面对如此严重形势,阎锡山想到1936年初红军为抗日从陕北渡过黄河东征到山西的凌厉攻势,想到蒋介石借红军东征之机派人山西5个师,在红军于同年5月撤回陕北之后蒋军仍赖着不走,他感到日本人、蒋介石、共产党都是自己的大敌,但他无力消灭任何一方,更不能同时与这三方面作对,只能在三者之间周旋.或在三者中至少与一方结盟,  相似文献   

6.
“山西王”成了中原大战的主角1928年,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三巨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并排坐在一起,留下了现代史上一张重要的合影。三人均正襟危坐,蒋居中,冯在左,阎在右。蒋一身戎装,笔挺而讲究,人比冯、阎瘦弱,坐在两人之间显得略带拘谨;冯身躯魁梧,但衣着随意,粗布简装衬出满脸的憨厚与朴实;阎  相似文献   

7.
晋西事变,也称十二月事变,发生于1939年12月,距今60年了。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抗战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时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晋绥绥靖公署主任的阎锡山,几乎动用了他全部晋绥军(旧军)进攻山西新军,镇压与新军一体的牺牲救国同盟会。新军在八路军的支援下奋起反抗。中共中央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妥善处理了这次事变,打击了山西反共顽固派的妥协投降阴谋,发展了抗日武装力量,巩固了山西的抗战局面,并争取到阎锡山继续留在抗日阵营,维护了中共与晋阎的统一战线关系。这一年的6月,我从晋西北来到绥靖公署政治…  相似文献   

8.
1949年3月29日,阎锡山从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得水泄不通的太原,乘飞机逃到南京。本想长期呆在南京,安全地遥控太原战局,同时与“中央诸公”就近商讨恢复大计。不料解放军南下神速,南京竟比太原还早解放了一天。 南京解放前夕,阎锡山由陈纳德派专机撤到上海。当时身边只有他的侍从长张逢吉和一名姓贾的副官。害怕上海解放,阎又急忙飞去台湾。 那时蒋介石还在上海和浙江沿海一带,听说阎锡山到了台北,就派人找阎示意说,李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5,(6)
以实物形式征收地税即为田赋征实,民国此举始于抗战时的山西。 自太原失守后,阎锡山部队移至晋西、晋西北、晋东南等地,而部队驻屯,地方粮糈供应渐趋紧张,以致粮价腾涨,部队开支激增。有鉴于此,1939年阎锡山下令“停止平价购粮,实行田赋改征食粮,供给军食”,继而闽、浙两省效行此法,至1940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本年秋收后军民粮食统筹办法》,规定“以征购与实谷征田赋两者并行”,实行征购、田赋征实的双轨制,随后蒋介石签令:“以后征粮应以谷米为准,而不以货币为主。”并下令有关部门研究实施办法。翌年3月国民党五  相似文献   

10.
1930年春,冯阎反蒋战争在河南开始,秋末冯阎失败,冯退居山西绛州,后到汾阳洞庙内。蒋介石乘胜陈兵河南陕州灵宝一带,迫逼冯阎下野,阎锡山由太原飞往日本在中国的租借地大连避难。当时有人劝冯找一安全地暂住,最后也到外国租界,冯说:“我是中国人,我不住外国租界,给我私人保险,这是耻辱。”劝者又说:“那就通电下野,以免蒋介石进攻山西。…‘我不下野,你下野吧!”又被冯拒绝。劝者没趣而退。  相似文献   

11.
浙江奉化溪口镇是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故乡。蒋介石有很强的家乡观念,发迹后虽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但来家乡的次数依然很多。得意时回乡,荣宗耀祖;失意时回乡,谋划再起;生日回乡,名日“避寿”;清明回乡,祭扫祖宗。正由于蒋介石频频回乡,所以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多曾来溪口“朝拜”。据已有资料记载,被称为“山西王”的阎锡山曾经三次到过这一地图上并不显眼的集镇,从中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蒋阎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这件事是阎锡山的亲信李汝骧亲口告诉我的。 1930年10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失败后,因阎是罪魁祸首(阎曾任讨蒋联军的陆海空军总司令及北方国民政府主席),所以蒋介石下令对阎格杀勿论,还派复兴社特务进行刺杀。阎锡山为了避祸,一方面假意把山西军政大权分交徐永昌、杨爱源、商震,自身返回老家五台县河边,扬言即将出国考察,经苏联转欧洲,并派人测看路线,联系车船不日启程,同时,他又暗地派亲信李汝骧持  相似文献   

13.
<正>1945年8月9日,阎锡山在克难坡从蒋介石国民政府广播中,听到日军准备无条件投降的消息,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返回和接收太原之事。8月10日,安排赵承绶等从浮山县、经临汾,先行到太原与日军进行交涉。8月30日,阎锡山返回太原,要求山西各据点的日军就地待命,等候接收。同时,明确要求所有的伪职人员照旧行事。  相似文献   

14.
1937年11月间,阎锡山因日军侵占太原而逃到临汾,1938年1月,又因日军大举进攻临汾而逃往吉县克难坡和陕西秋林。他在吉县克难坡和陕西秋林期间,曾多次来乡宁。乡宁县城距吉县城60华里,阎锡山有时是骑毛驴,有时是坐吉普车,沿途戒备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岗哨个个背向路面,在阎锡山经过时不得回头观看,违者军法惩处,常常是阎锡山过去多时,而哨兵不知。  相似文献   

15.
忠,这是阎锡山对其属下干部的起码要求。阎锡山在1941年自拟的《洪炉歌》里就有“职务惟忠”一句。阎的内侄、侍从秘书室主任秘书徐崇寿说:他体会阎对干部的要求标准是,“不论你官位多高,不论你是否在阎的身边,都能始终忠于阎,由阎千里一线牵”。贾景德是清朝最后一批进士之一,多年当阎的秘书长。1936  相似文献   

16.
1939年12月初,阎锡山密令其旧军首先向晋西南地区的决死二纵队等新军(新军是指阎锡山在其原有旧军无法抵挡日军进攻的情况下,要求牺盟会负责人薄一波等组建的军队,名义上归属阎锡山,实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包括青年抗敌决死队等五个部分)进攻,并大肆捕杀牺盟会(阎锡山在山西成立的抗日团体,后邀请薄一波等共产党人从事实际领导工作)的干部和进步分子,  相似文献   

17.
东征之役是红军与晋绥军的头一次正面交锋。最初,关于战争的预期,双方都缺乏足够的估计。阎锡山自始便怀疑红军的到来为张学良促成,故拒绝张部增援,而引入中央军。红军与中央军相继入晋,两者都是日本的华北自治政策所不允许的,日方多次向阎施压,要求山西保持“门罗态度”。为避免山西遭受重大的战争破坏,阎锡山没有全力执行蒋介石的在山西围歼红军的部署,企图采取追击方式,以期尽快将红军逐出山西。为此,阎与部属之间产生了围与追的争论。中央军大批开入及其筑碉战术的广泛推行,改变了战场条件,红军退回陕北。阎锡山力倡在陕北围歼红军,但张学良不甚积极。最终,因两广事变的发生,入陕追剿的计划被搁置下来。  相似文献   

18.
正北伐战争后期,蒋、冯、阎、桂四大新军阀,围绕河北、平津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角逐。在这场斗争中取胜的,则是以左右逢源、老谋深算著称的阎锡山。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多系南方人,对北方军政情况不熟,特别是济南"五·三"惨案后,蒋对北方局势颇感头痛。但把这块丰腴之地让给早已对此垂涎已久的冯玉祥,蒋又不甘心。所以,蒋介石决定把这块地方交给阎锡山。阎锡山在北洋政府时期,养精蓄锐,对直、皖、奉各方均妥善应酬,不介人各派系之间内斗。到北伐战争  相似文献   

19.
1938年秋天,我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学习结业,回到了晋西北岢岚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任动员剧团导演。第二年春夏之交,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向人民发难,在陕西秋林会议上提出解散动委会,第一次反共高潮开始了。我离开剧团到游击二支队任政治部宣训股长,在晋西北神池、五寨一带与日军打游击。“十二月政变”前,随南汉宸同志带领的100多位动委会军政干部,从岢岚出发,通过北同蒲铁路的封锁线,到达晋察冀边区敌后,由中共北方分局分配到西北战地服务团。  相似文献   

20.
东北军与中原大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系利用台北“国史馆”庋藏的《蒋中正总统档案》(大溪档案)、《阎锡山档案》和辽宁省档案馆编的《中华民国史责料丛稿·奉系军阀密电》等原始资料,来探讨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南京蒋介石(宁蒋)和太原净镑山(晋阎)对奉天张学良(奉张)所进行的拉拢活动与彼此角力情形。中除了说明宁蒋、晋阎与奉张的联络管道和游说方式外,并具体分析奉张何以由中立而决定入关助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