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于1918年冬出生在毕节县城内沙石牌坊一个贫民的家里。6岁时,家里把我送到威宁街吴老夫子的私塾启蒙读书。先生收了父亲用红纸包起的“贽敬”(小洋十元),行礼如仪之后,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活。第二年,我转到号称“神童”、“才子”的燕贻谋先生设在大横街“少白楼”(餐馆名)的私塾,读《诗经》、《左传》,第三年仍在那里读《古文观止》、《唐诗》,开始作文。第四年,燕先生不来了,我转到水东门内水沟边车绍轩先生的家塾里读了两年。  相似文献   

2.
读书     
《山茶》2010,(1):170-170
《何枝可依》 本集所收.主要是李零的读书笔记。”读什么书?主要是闲书”,作者自问自答之,“笔记的传统是丛谈琐语.但此书不一样。我是借读闲书说闲话.冷眼向洋看世界。”  相似文献   

3.
读书     
《华夏地理》2010,(1):170-170
《何枝可依》 本集所收.主要是李零的读书笔记。”读什么书?主要是闲书”,作者自问自答之,“笔记的传统是丛谈琐语.但此书不一样。我是借读闲书说闲话.冷眼向洋看世界。”  相似文献   

4.
陈干与辛亥革命史料一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干字明侯,山东昌邑人,生于1881年。自幼聪颖过人,心怀大志。因家境贫困,16岁去东北学纺织,倍遭颠险,始知“非发愤读书,不足以成事业”。18岁回故乡,拜师苦读《史记》。辛丑条约签约后,因愤恨清廷的腐败和列强的入侵,21岁投笔从戎,参加毅军。1904年向《京话日报》投《大呼我陆军同胞》和《一个步兵的志向》两篇激进的文章之后,不能再继续在军中,经彭翼仲介绍去湖北陆军学堂学习军事。后读章太炎先生《 书》,遂决心“非根本改革,不足以存汉土”。1905年秋,渡海去日本,恰逢孙中山先生创同盟会于东京,遂…  相似文献   

5.
吴中杰 《世界》2005,(12):62-63
凤凰读书俱乐部要编一本众人同谈一个主题的书:《我的书缘》,主编董宁文先生来信要我也写一篇。但不知为何,在我脑子里跳出来的题目,却是《与书无缘的日子》。这并非故意要唱反调,实乃条件反射之故也。 我从四岁起跟着当小学教师的母亲在学校里混日子,不知不觉间成了小学生;接着是读中学、进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退休后仍住在学校的宿舍  相似文献   

6.
我在阅读施谢捷《点校本<越绝书>校勘拾遗》,核对点校本《越绝书》时,发现我于1986年6月应山东大学历史系之邀参加硕土生研究《越绝书》论文答辩会上翻读该书记下点校谬误的一些符号,有4点超出施文,特补于后: 1.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姬妇,残朝涉。(《越绝吴内传第四》27页7行) “朝涉”标上专名线,即误认为朝涉与比干、箕子,微子等同为人名。“刳姬妇”,“残朝涉”相对为文,“残朝涉”是杀害早晨淌水过河的人,朝涉,并非人名。  相似文献   

7.
东汉冲帝刘炳是外戚梁冀立的一个襁褓皇帝,两岁即位,三岁卒,文献中记载他的年号为“永嘉”.永嘉元年系公元一四五年,次年即改元本初.永嘉这个年号,《后汉书》和《东观汉记》(武英殿聚珍本)两书的记载并无歧异,唯袁宏《后汉经》及“元嘉”,乃因“永”、“元”二字形似而误.至南宋时始有人提出“永嘉”当为“永憙”之误,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三记载说:  相似文献   

8.
与书有缘     
金山 《文史春秋》2007,(8):62-63
读书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四五岁读《三字经》、《幼学琼林》、《声律启蒙》起,到大学毕业后从教、从文、从政,至今已近四十年,此间虽然工作几经变换,但我一直与书为伴,以书为友,常常忘情地畅游在书籍的海洋里,这既是惯性使然,也是一种缘分。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说,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我却要说,如从性格本色来看,梁启超首先是个“书生”,而从“书生”的本分“读书”来看,他又是千千万万个“书生”中的佼佼者!梁启超(1873—1929年)的读书轨迹是曲折而丰富的。他迈入读书园地的第一步是为科举考试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金榜题名”,仕宦闻达。在这段从四五岁到十七岁的读书时期内,不论读的内容还是方式,都是由家长和塾师决定的。他只是按照长辈和塾师的指点,记诵苦读而已。据史料记载,在这段时期里,他最先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纲鉴易…  相似文献   

10.
好书推荐     
《神州》2014,(10):101-101
<正>《毛泽东阅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2月出版以往介绍毛泽东读书生涯的图书大都着眼于他阅读的嗜好及从中所受到的启发裨益,而《毛泽东阅读史》一书则从书籍本身入手,以代表性书籍为线索,呈现了毛泽东一生的阅读历史。书中既有毛泽东阅读状况的整体概览,也有对具体书籍的细致描述,围绕毛泽东喜欢读什么书、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如何把书读"活"、如何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把握毛泽东的阅读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披露了北京大学藏竹书《周训》中的一个片段,事涉晋文公入曹後“夷其宗庙”,得到一个金匮,其中有书云“非骏勿驾,非爵勿罢”。随後晋文公与咎犯对此语进行了讨论。本文对“非骏勿驾,非爵勿罢”加以考释,并将“非爵勿罢”与《易·中孚》中的“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相联系,进而对“羁縻”理念与早期君臣关系作出了若干推论。  相似文献   

12.
我一直颇为欣赏《易经》中的一句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许多年来,它就像一条柔韧而闪亮的钢鞭,悬挂在我记忆的墙头,鞭策着我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周围的环境!我酷爱读书,从小便“读闲书落泪,替古人担忧”,常常人在书中不知归。不幸的是,因为一场少年不识  相似文献   

13.
唐高宗时许敬宗编撰的诗文集《文馆词林》为一千卷的巨帙 ,保存初唐以前的文献极多。可惜宋代以后是书中土亡佚 ,仅留残卷于日本。日本出版的《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是目前收集残卷最多 ,版本最好的本子。2 0 0 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一书是对这一本子的整理与考释。此书学界期盼已久 ,它的出版嘉惠士林 ,功不可没。近读此书 ,发现标点、校勘上尚有可商之处。此书卷六九一“贞观年中与干乾长敕一首”有“交州重镇 ,控驭夷夏 ,二佐之任不易其人遂安公寿虽是宗室近亲”句 (第 40 8页 )。后半句《校证本》标点为“二佐…  相似文献   

14.
匡亚明(1904—1996)早年曾经用过“远生”和“洛阳少年”的别号。这两个别号的由来都跟他的读书生涯有关。 匡亚明在16岁以前,读的全是父亲遗下的《四书》、《五经》等古书。后来阅读了胡适、梁漱溟等人的哲学著作及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从朋友处借来一部《红楼梦》。这一读,便动了真情,看到林黛玉临死的一幕,眼泪竟泉涌般的不住地流。“老太太,你白养了我一世了!”临终时黛玉对  相似文献   

15.
周中孚的“严净”说及其它读《郑堂读书志》札记二则徐彬《郑堂读书志》是清代学者周中孚的一部目录学著作。在史部目录解题中他关于《隋书》"文笔严净"、《北史》"家传"和《明史》"附书"的论述,对今天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某些方面依然有所启迪。一、关于史书的...  相似文献   

16.
古人有读书读至“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的。我虽还没到达这样的境界,小时候却也是个逮着书就读,被家人和亲朋好友视为书虫、书痴、读书狂,既笑且叹,我自己却甘之如饴。  相似文献   

17.
书虫宣言     
我是一只快乐的书虫。因为读书,所以我快乐。我不能离开书生活,否则,我的生命是不完整的。鉴于书对我的重要性,我决定起草一份《书虫宣言》。一、我爱书!我爱读书,既读书的思想,也爱书的本身。那独特的油墨香,那沉沉的感觉,让我为之痴迷。我喜欢徜徉在书的世界里,有时并不去读,仅仅与它相对而坐,也能进入一种浓郁的知识氛围。因此我爱逛书店,喜欢捧一本书就一动不动地看上几个小时,忘了时间,忘了一切。我至今还记得一年冬天我去书店,发现了一本好书,于是把手套脱下放在书架上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史学家中,通读过《二十四史》的并不多。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23岁时,《二十四史》就全部读了一遍。他一生中究竟读了几遍?他自己曾说:“我于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读得最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都只两遍而已。”吕先生年轻时善作文,文思敏捷,倚马可待。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吕先生20岁时赴南京参加乡试,尝一日作文14篇。他在日记中写道:“是年在场中助人作文甚多,时同人多抱微恙也。计二场助文甫作两篇,叔源、调卿、诗舲、鲁青各…  相似文献   

19.
智旭(1599—1655年),号蕅益,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木渎镇人。他十二岁时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自任,并要“誓灭释老”(《八不道人传》),曾作论数十篇辟释老之学。十七岁时,由于读了袾宏的《自知录序》和《竹窗随笔》,才不再谤佛。二十岁时诠解《论语》,至“天下归仁”句,深思三昼夜,自谓“大悟孔颜心法”(同上)。是年冬,父死,遂有出世心。二十二岁始专志念佛,次年因听《大佛顶经》中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而生疑,于是“决意出家,体究大事”(同上)。二十六岁,受菩  相似文献   

20.
“又是一年芳草绿”,“一年之计在于春”。谁都指望春天事事有个更好的开端。但我以为不能忽视的仍然是读书——需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快快地攀上书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接通书这“知识的源泉”。赶快读书学习——就应从抓紧“春读”开始! 抓紧“春读”,就要放宽视野。不要以为读书学习只是学生、学者和文化人的事,须知“知识跟着时代走,谁不学习谁落后”;也不要以为读书学习“增不了收入,见不到效益”, 须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春种一粒谷,秋收万担粮”,读书的效应往往是潜在的,一旦需要便会如岩浆喷吐,发出巨大的光和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