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06,(3)
织锦工艺是黎族传统工艺中的奇葩,是文化活化石。约在三千年前,海南岛的黎族同胞已开始织锦。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有自己的特色,黎锦、黎单、桶裙、头巾、花带等,图案的特点是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富有装饰风格的多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的图案花纹,有的还嵌缀金丝银箔、云母片、羽毛、贝壳、穿珠、铜钱等,使织锦更显得光彩夺目。至宋代,黎锦、黎幕、黎单已经颇负盛名,远销桂林等地。这些纺织品图案精美,主要有“渔猪农耕图”、“绿祀图”、“丰收图”、“婚礼图”等,绚丽华美。黎锦古称“吉贝”布、“崖州…  相似文献   

2.
《中华遗产》2012,(12):154-159
织进色彩的生活 寻遍大江南北,除了星星点点的蓝染,大概海南的黎族是保留传统颜色及其染色技艺最多的民族。随处可觅的芒果核成为他们新奇的固色和媒染工具,他们用当地一种树叶染出土黄色,用乌墨树皮染出黑色。此外,灰色、土红、褐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图中的黎族妇女使用原始的踞腰织机,将那些绚丽多彩的颜色织进黎锦,也织进了绵长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传承与发扬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优秀载体。而且,文化自信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传承海南黎族文化是海南增强文化自信的重点项目。本文以槟榔谷黎锦展示厅为例,从研究背景、展示馆现状、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4个方面入手,在保留原先展示方式的条件下,进行文旅融合视角下槟榔谷非遗文化展示空间交互体验实践,旨在推动海南黎锦非遗文化在槟榔谷旅游景区中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4.
罗文雄 《东南文化》2002,(12):52-55
崖州龙被是黎族棉纺织品(黎锦)中的一个品种,黎族称之为龙被或大被,史书上称之为崖州龙被或崖州被,是黎族宗教用品和民间精美的艺术品。黎族在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时要挂龙被,丧葬时用龙被盖棺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5.
略谈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娥 《南方文物》2006,(1):101-102
人类在早期的日常生活中,从披树叶、穿兽皮用以御寒,逐渐发展到穿树皮布。作为一种早期人类衣着的方法,树皮布的出现比披树叶、穿兽皮无疑更前进了一大步。树皮布是无纺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类穿着从无纺到有纺的发展进程。调查海南黎族树皮布的制作技术,为研究黎族树皮布的起  相似文献   

6.
1993年春节期间,我曾在海南省黎族地区进行采风,对当地的手工业生产技艺作了调查,考察了昌江县大安、白沙县九架等村寨的制陶工艺。其中九架村妇女的制陶术极其原始,即采用泥片贴筑方法成型,这为探索人类早期制陶方法提供了一个珍贵的例证,现在介绍如下,供专家们参考。一、制陶原料和工具黎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保存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函丰富多彩,由于生产力低下,加上当地又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少古老的生活器皿长期流传使用。如竹制的水筒、竹釜,椰  相似文献   

7.
黎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黎族服饰蕴含了丰富而神秘的宗教与图腾崇拜,承载了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它用绚烂的色彩、奇幻的图纹,向我们讲述了黎族历史的演进,展示了黎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海南黎族信仰是在海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下产成的保存完好的原始信仰,其中保留了大量远古社会的信息,是研究史前原始宗教的最好范例。本文从海南黎族信仰族源问题出发,结合海南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分析黎族原始宗教的成因,并以原始宗教的概念,分析海南黎族信仰的原始性,最后总结了研究海南黎族信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黎族的取火与用火李露露过去曾听说海南岛黎族还保留有钻木取火的风俗,但是久闻不得一见,1993年春节期间有幸参加当地的田野调查,对黎族钻木取火作了一些了解。其实,黎族的原始取火方法,并不限于钻木一种,现在介绍如下:一、黎族的取火方法黎族有四种取火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黎族是海南岛的古老居民,保留有较多的文身资料。自本世纪20年代起已有不少中外学者对黎族文身做过调查、研究。现在黎族的文身及有关装饰艺术正趋于淡化。本文是根据1994年春笔者实地考察黎族妇女文身及有关装饰写成。一、文身文身是我国南方越人及其后裔的重要人身装饰,至今在黎族、傣族、克木人地区仍有保留,其中以黎族的文身最为丰富,各个支系又有各自的特点。(一)文身概说文身,古称绣面、雕题、湟面、纹面,黎族自称“横欧”、“打登”,当地汉族称“拍面”、“书面”远在汉代已有关于黎族文身的记录。东汉杨孚《异物志》:“儋…  相似文献   

11.
《文史月刊》2013,(6):F0002-F0002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  相似文献   

12.
"合亩"与"峒"是传统黎族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曾经在黎族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黎族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亩""峒"的社会作用,党和政府在保留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落后的一面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合亩"向农业合作社、"峒"向乡镇转变,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宣传党的政策、改变不良习俗、维护社会稳定、提高黎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黎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2014,(20):75-80
黎锦熙和毛泽东的师生情黎锦熙先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并且主要从事师范教育。清朝末年,他在15岁时考中秀才,不久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22岁毕业。1913~1914年,任湖南省立第四、第一师范历史教员,杨昌济、徐特立是黎锦熙的同事,毛泽东、蔡和森等则是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今春暖阳姗姗来迟,农历三月三节,叩开了黎族阿哥的门,撩开了黎族阿妹的窗,也乐开了黎族山兰酒的花。黎族欢度三月三节为了庆祝山兰稻的丰收,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漫步槟榔林,阳光被秀叶剪碎,成细细的波、点点的帆,煞是可爱。微风吹过,树间的吟唱像是黎家姑娘在羞涩动情地呼唤心中的阿哥。阿哥你是否爬上高高的树干摘几颗槟榔送予我?你是否跳完潇洒的竹竿舞后紧紧拉住我的手,带上我准备已久的山兰酒,幸福到白头?海南山兰酒的诱惑,最早源自于这样好的心境。  相似文献   

15.
王海 《民俗研究》2005,(2):202-212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这些民间口传作品蕴涵着黎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本文试通过几组类型化的黎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论述,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正>黎锦晖,湖南湘潭县人,我国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黎锦晖一生音乐创作颇丰,尤以儿童歌舞音乐和爱情通俗歌曲最为卓著,其《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毛毛雨》、《桃花江》等作品脍炙人口,百年不衰。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最早举起平民音乐大旗,1920年在北京大学成立"明月音乐会"之后,又在上海相继成立明月歌  相似文献   

17.
黎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海南岛。海南岛地形中高西低,中部山区聚居黎族,后随着内地人迁徙,黎族渐被汉化。清代是海南修志热潮期,清代方志保留了海南的大部分史料是研究海南的宝贵资料,志中对清代海南黎乱及清政府的治黎政策有诸多记载。  相似文献   

18.
1952年8月,我第一次入五指山黎族地区进行历史文物调查时,曾在乐东县三平附近一个村庄里找到一副钻木取火的工具,后来从三平转到番阳又继续的找到了一些.由于过去民族学研究者和一些考古工作者的文章都未曾提到过黎族地区的这方面文物,我遂留在乐东就地进行了一些调查.1957年、1958年因工作关系,两次重来五指山区,到过琼中、白沙、东方各县,这两次虽然没找到钻木取火工具,但一些黎族老人告诉我,解放前,黎族地区确有许多地方在使用它.  相似文献   

19.
王歆瑶 《神州》2013,(4):202-202
黎族女性的文身,是这个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习惯。它由来已久。迄今为止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黎族女性文身的背后,潜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有所隐喻的民族心理,它是黎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黎族的文身是古越族的遗俗,始于千年前,而尚见于今,这残存的千年古风,至为重要。试说一二如下。 一、文身的起源 黎族传说,远古时,天灾地祸,海南岛仅遗一姊一弟(一说为母子)相依为命。日渐久长,而姊弟不可结婚,于是雷公使姊文面,俾弟不能识,遂而结婚,生殖繁衍了现在的黎族。所以黎族妇女婚前都要文面。 考察世界各文身民族的文身起源,多缘于图腾崇拜。“黎俗,男女周岁,即文其身;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顾蚧《海槎(钅宋)录》)。图腾是氏族的标志,黎族文身以俾祖宗识,是为以涅文图腾记号,为加入图腾氏族形式的遗制。应该说,黎族文身最早是始于图腾崇拜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