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初,英德沿用五代南汉建置,为英州,下辖浛洸(曾一度属连州,宋开宝五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改浛洭为浛洸)、真阳(为避宋仁宗赵祯讳,改浈阳为真阳)二县。宋宣和二年(1120),英州被赐名为真阳郡,南宋庆元三年(1197),真阳郡被升为英德府(为重要州,属广南东路)。 宋代,历时319年,在此期间,英德的经济和文化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由于整个统治集团的腐朽,阶级斗争的尖锐,汉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与此同时,在思想界却产生了一次巨大变革,即为专制集权而鼓吹天命谶讳的唯心主义神学思想的动摇、瓦解,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以王符、崔实、仲长统等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谈论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对汉末现实问题表现了深切的关注,提出了厘改汉代政治弊端的许多方  相似文献   

3.
谶是古代方士、儒生编造的预言性字和图记。章介绍谶的产生及在我国历史上王朝更迭、名人身世中的反映,是我国化中一种奇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历代都有很多谶谣流传,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带有预言性质的谶谣却常常被视为妖言,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也往往被忽视。本文试从宋代谶谣涉及的内容着手来分析谶谣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历史,并指出一些谶谣的制作原因、背景及影响。以求更客观地看待谶谣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樟树市(原清江县)吴城商代遗址,自1973年发现以来,至今已17年了。对该遗址的性质、族屈、类型等问题,7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卓有识见的论述和评价。80年代通过文物普查,仅柿树地区就新发现100余处遗址,有的作了科学发掘。一批新的实物资料的山土,使吴城类型文化研究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吴城遗址性质、文化类型等问题的探讨,是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3年吴城遗址被发现后认为它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商代遗址。关于文化类型,殷讳璋在论述“二里冈遗址与郑州商城”时提出:“……除了在河南境内发现不少同类遗址遗存外,还在陕西、湖北、江西、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一些地点陆续发现不少同类遗址。“《商周考古》一书  相似文献   

6.
祝陶然 《黑龙江史志》2013,(23):117-119
本文仅以武周革命之际,武瞾,僧道及其朝臣等革命者对符谶的布置,裴炎、骆宾王等反对派对于符谶的默许,分析武周革命之际政治精英范围的符谶观,以及符谶对于武瞾形象的反噬表现。  相似文献   

7.
东魏西魏时期,道士因道教在东西发展境遇之不同,而以东魏尚黄、西魏尚黑之差异造作黄黑之谶,附会东西兵争胜负,多以黑胜黄为言。及北齐天保六年文宣灭道,道教与佛教、道教与高氏之矛盾骤然升级,黄黑之谶也由此演变成黑衣之谶。“亡高者黑衣”之谶兴起,矛头直指高氏与佛徒,并波及北齐政治,北齐衰亡与之不无关系;黑衣之谶为北周所利用,以为已瑞,北周由弱而强与之有关。北周本重道教,又因黑衣之谶而猜忌僧徒,建德三年武帝灭佛,黑衣之谶排佛之目的实现,建德六年周武平齐,黑衣之谶亡高之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闲话诗■     
我国古代的文士诗人在自己所赋的诗词中 ,有时无意中会寓藏着自己日后之事的朕兆 ,这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诗谶”。所谓“谶” ,《说文·言部》云 :“谶 ,验也。”又《说文·竹部》签字 ,亦训“验也”。音虽异而意义相同。今天在寺庙中还广为流传有求签问休咎的形式。求签 ,实则就是求谶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遗言 ,后世却没有人知道签与谶同出一源 ,求签和谶 ,就是因为它所说的内容往往得到应验 ,等于今天所说的预言。在我国古代 ,早就存在谶之类的预言了 ,如秦始皇时有“亡秦者胡”的谶语 ,因此大筑长城以御胡 ,不料最后却亡于秦二世胡亥 ,而…  相似文献   

9.
贾亚川 《神州》2012,(15):271-272
近几年来,物理教育工作者从文化角度对物理学和物理教育教学已经作了一些趋于系统化的研究,但一个现实问题是至今对“物理文化”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就目前已发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出现的对物理文化的定义来看,大多都是站在文化学角度,将“物理学”装在“文化”这个什么都可装“框”里边。  相似文献   

10.
十年寒暑磨一剑─—评《太平天国避讳研究》华强避讳是太平天国的一大特色。太平天国避宗教讳,避家讳,避诸王讳……,避讳十分繁琐与复杂,众多的避讳,往往令初涉太平天国史者望而生畏。研究避讳学是一件费时费力、枯燥无味而又难出成果的工作。近十年来,吴良作先生在...  相似文献   

11.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谶谣盛行,是太平天国时期神秘政治化现象的明显表征之一。题材上,此时的谶谣主要是围绕清朝与太平天国争斗事体。这与当时战乱之下社会动荡、人心惶惑、迷信氛围浓烈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谶谣的流布固然离不开盲传盲信的社会群体,但不论是清朝还是太平天国方面,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谶谣自觉利用作特殊的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2.
闲话诗谶     
我国古代的文士诗人在自己所赋的诗词中,有时无意中会寓藏着自己日后之事的朕兆,这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诗谶”。所谓“谶”,《说文&;#183;言部》云:“谶,验也。”又《说文&;#183;竹部》签字,亦训“验也”。音虽异而意义相同。今天在寺庙中还广为流传有求签问休咎的形式。求签,实则就是求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遗言,后世却没有人知道签与谶同出一源,求签和谶,就是因为它所说的内容往往得到应验,等于今天所说的预言。在我国古代,早就存在谶之类的预言了,如秦始皇时有“亡秦者胡”的谶语,因此大筑长城以御胡,不料最后却亡于秦二世胡亥,而此胡却非那胡,事先就令人揣测无准。  相似文献   

13.
赵翼《陔余丛考》卷六“《宋书》书法”条称:“《宋书》书法,全多回护忌讳而少直笔也。”在其《廿二史札记》卷九“《宋书》多徐爰旧本”条中又说道:“余向疑约修《宋书》,凡宋齐革易之际,宜为齐讳,晋宋革易之际,不必为宋讳,乃为宋讳者,反甚于为齐讳。然后知为宋讳者,徐爰旧本也;为齐讳者,约所补辑也。人但知《宋书》为沈约作,而不知大半乃徐爰作也。观《宋书》者,当于此而推之。”赵氏观点为后人采用,影响至今。正因如此,继乾嘉之后,对《宋书》的研究多重文字或内容之考证、校补,1949年前影响较大的数篇研究专文即是①。1949年以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东汉末年开始,直至东晋、宋、齐以及北魏,其间曾流行过关于“李弘”的谶记,出现过多次以“李弘”为号召的起义。这个谶记出自原始道教教派之一的“李家道”,起义也为“李家道”所发动。所谓“毒流汉季”,与张角齐名的“李弘”,其人为谁?这是一个迄今尚未解开的谜。本文拟在前此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考察,并认为“汉季”的这个“李弘”即是张鲁。  相似文献   

15.
加强国内各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李坚尚开展国内各民族的文化比较研究,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我们从切身的经验感受到,当投入单一的民族文化研究时,即使是一个没有文化典籍、人口又少的民族,若要有所作为,也会耗费我们多年的精力。至于对有着丰富文化典籍的大民族,就...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不著录谶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谶纬书,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汉哀帝、平帝前就没有谶纬文献的存在。因为时代政治原因,刘向不会著录谶纬书;刘歆有熟悉谶纬书的可能,但未增添《别录》的内容,故《七略》不著录谶纬书;西汉谶纬书的收藏之所在太史不在秘书,而《汉志》中也有类似谶纬的书籍。更重要的是,班固作《汉志》前有光武帝钦定图谶81篇,有别于从西汉到新莽时期的谶纬文献,故难以著录。  相似文献   

17.
赵锋 《沧桑》2008,(5):201-202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了初步研究:第一,对先秦谣的句式做了整体的观照分析;第二,考察了先秦谣纂辑的情况;第三,从先秦谣的内容方面大致把其分为赞颂谣、讽刺谣和谶谣,并对每一类进行具体的分析;第四,阐述一下谣的作用,尤其是先秦谶谣的作用;第五,把歌与谣做一个对比,从而认识到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文摘精华     
古代人名的  避讳  名字避讳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在我国 ,名字避讳源于周代 ,历史上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以下几种名字避讳。圣人讳  圣讳 ,指为圣人避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 ,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 ,又有自发的为圣贤避讳。朝廷规定圣人讳 ,最早大概是在宋代 ,当时的圣人的范围很宽。他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宋代帝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及亚圣孟子 ,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 ,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宋大观四年 ,为避孔子讳 ,朝廷规…  相似文献   

19.
黄晶  李小玲 《旅游纵览》2023,(9):48-50+57
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旅游形象测量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调查问卷,采用结构法测量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文化品牌旅游形象,发现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存在不对等的问题。在总结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以此充分发挥和利用具有优势的地域文化品牌,带动处于较劣势地位的地域文化品牌发展,提高地域文化品牌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20.
珠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就珠江流经地域而言,珠江文化可涵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文化,但其中心主要是在广东。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珠江文化亦可等同于岭南文化。由于岭南地域广阔,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人口来源,使岭南文化出现多个分支。在广东境内,主要存在广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