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月十日,我會文物工作隊,在長沙市南郊左家公山第四中學基建工地內,發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國木槨墓葬。兩年來,在古墓清理工作中,在長沙、衡陽兩市各工程地區,曾發掘將近一千三百多座古代墓葬,其中木槨墓雖然不少,但像左家公山這樣完整的木槨墓,却是不多見。  相似文献   

2.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会今年三月在西安东郊高樓村發掘了一四号与一三一号兩座唐代墓葬,兩墓都是南北向,一四号墓為豎井墓道帶甬道的土洞墓,墓室平面成長方形,長三·六○米,寬二·八○米,深六·八○米。北壁中部向外凸出呈弧線形,靠西壁有磚砌的棺床,床寬一·三○米。床有兩付骨架,一付已被擾亂,另一付还很完整,胸部有开元通宝錢兩枚。隨葬品因為墓室頂塌落,多被压毀,但大体还保存着原來的位置。在人骨东边放着四個大的女俑和兩個較小的女俑。面向着人骨。人的头部附近發現金釵兩支,大型瑞鳥銜綬的菱花鏡一面,貼在漆皮上的鏤銀花飾和兩個管開關用的鉸鏈,根據出土情况推測,可能是一個平脫盒子的殘跡。棺床下边,靠北牆是兩個唐代常見的帶座陶罐,陶罐左右和前边各有兩匹大陶馬,前边东側的一匹馬头下,出土汉式規矩鏡一面,骨製梳子一把。墓室中部有散亂的陶俑和一個口徑約二○公分的白瓷缽,缽上累着兩個白瓷碗和兩個天藍色釉的小碗,小碗釉色匀淨,是很稀見的物品。墓室前部,靠近棺床有陶駝一個,陶駝前面臨近甬道处,左右各有一個武士俑,武士俑前边有兩個镇墓獸。根據墓的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斷,这座墓是屬于唐代中期前後的。一三一号墓在一四号墓北边約一百多公尺左右,墓葬形制和一四号墓相同,也是豎井墓道帶甬道的土洞墓,甬道兩壁有四個小龛。豎井墓道側在墓室的一旁,整個墓的平面像一把切菜用的刀子。墓道的四壁都是垂直的,所以口和底的長寬相等,計長二·九五米,寬一·一○米,墓室為長方形,長三·八○米,寬三·○二米,深六·八○米,自墓底至墓頂高三·二○米,靠西壁有磚砌的棺床,床寬一·六○米,高○·三八米。人骨已經朽坏,隨葬品數量非常多,幾乎全是陶俑,可惜經过很大的擾動,原來位置已經不明,而且大多被破壞,由上至下,一層压一層,有压到三、四層的。其中比較完整的有:生肖俑、武士俑、文官俑、女俑、骑馬俑、鎮墓獸等。在甬道底部和小龕內又有很多戴風帽的小俑  相似文献   

3.
《文物》1955,(9)
一九五四年我舘曾先後派調查組到遵义、桐梓、綏陽、湄潭等地進行歷史文物調查,在遵义、湄潭兩地發現幾处宋墓。墓大都是石室,墓壁上有丰富的彫刻花紋,生動活潑,技巧熟練。这些墓葬都在早期被盜掘过,其中的殉葬物品已散失無存,对於研究貴州地區的宋代墓葬制度,是很大的損失。下面介紹的是兩处比較大型的宋墓。  相似文献   

4.
景璧 《文物》1955,(12)
(一) 一九五五年二月,前西北工程地區文物清理委員会派出了一个由雒忠如、冉憲復兩同志組成的文物工作小組,前往西郊基建工地,進行古墓葬的發掘,發掘工作由二十五日開始到三月三日止,共清理了五个古墓,其中M229号是一座未經盜掘过的北魏正光元年的磚室墓,这一段時期的墓在西安还很少發現。該墓位於西安西郊任家口村,西北方向,距  相似文献   

5.
清理經過及墓地情况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江蘇宜興縣精一中學在縣城內東南部周墓墩挑土填平操場時,掘出古墓頂。宜興宜城鎮公安派出所派人前往察看,並自墓頂進入古墓,取出墓內物品二十四件,隨即封閉。後報告省級領導機構,由蘇南文物管理委員會作了初步調查,將墓內取出的物品移至蘇州。南京博物院接到中央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的通知前往清理,即由華東文物工作隊,組織宜興工作組,於三月二十三日出發,到四月七日工作完畢,清理了已暴露的古墓兩座。  相似文献   

6.
洛陽西郊澗西一帶在去年和今年初先後勘探出古墓六千餘座,今年二、三兩月清理了二百八十餘座,其中宋墓一百  相似文献   

7.
弘農楊氏是中古時期的著姓。本文搜集北魏時期楊氏家族三十八方墓誌,通過對楊恩墓誌的考釋及楊播家族前後期墓誌世系的比對,發現楊結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並非虛構。楊播家族譜系的建構當在太和年間定居華陰前後完成,並將楊震作爲有明確世系次序的始祖,不存在所謂的曲折與反覆。楊播、楊鈞兩家在楊震、楊4)之間的世代次序方面存在不一致的現象,直到北周武帝時期,楊鈞家族的楊濟墓誌所載世系"追平"了楊播家族。長時段觀察,北魏隋唐時期,弘農楊氏對祖先譜系的建構僅存在橫向層累的現象,而且多次建構。據墓誌記載的世系考察祖先譜系時,應注意辨別墓誌與史籍兩種文本的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8.
一九五三年五月中旬,洛陽西北郊新修一条公路通过澗河,为了緩和河岸东西的坡度,在河床兩岸開了長約130公尺、寬約12公尺的一条路溝,在路溝起土中,發現古代墓葬16座,当時清理結果,計有战國墓3座,漢墓12座,宋墓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3,(1)
稷山縣農民胡金章爲了挖磚出賣,在去年八月三日私自把縣城北門外地裡的一座古墓挖開,發現墓內有瓦棺十四付(兩付已被打破),高一尺五寸,  相似文献   

10.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都監》:"太平興國中,增置副道錄,都監,首座,通舊爲八員,已上總知教門公事。"根據該書的解釋,道教"都監"一職是從宋太宗太平興國時開始增設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刊載了林桂枝《福建福州外蘭尾山五代墓葬簡報》一文,公佈了墓中出土的一方王紹仙墓誌銘。王紹仙爲道教徒,墓誌銘稱其爲"大閩國故左右兩街都監大德賜紫王君"。並云"乾化四年,充表讃大德,玄綱大整,法會將隆。式遷授兩街都監大德。"乾化爲五代時後梁年號,乾化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0,(Z1)
遼西省阜新縣十區腰衙村小洞廟西山坡上,於去年十一月,丈評土地時發現古墓。此墓墓門向南,係穹窿形。墓高約六米,直徑五米七,隧道長四米,寬一米三,墓門高二米。在隧道中間左右,又另築穹窿形墳二個,其直徑二米,高三米三;左右之小隧道長零點九米。頭道墓門係用石封,开掘后墓內全係泥土,掘至隧道中間,發現有故晋國夫人墓誌銘一合,長寬各三尺,铭厚三、八寸,蓋厚二、五寸。二道墓門旁,見鑲銀鐵鎖一個,約長尺餘,門兩旁置黄釉雞冠壶各二個(均遺失,碎片亦不  相似文献   

12.
<正>《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2期刊出孟憲實先生的《論高宗、武則天並稱"二聖"事》一文,推定高宗、武則天時兩例使用"二聖"一詞均屬於宮中範圍,並以龍門石窟題記未見"二聖"爲旁證,認定史籍所載"二聖"乃是由宮中推至天下的擴大化之辭。就筆者所見,"二聖"一詞在高宗、武則天時尚有兩例。其一出自封道言《大唐故淮南大長公主墓誌銘并序》(載岳連建、柯卓英《唐淮南大長公主墓誌  相似文献   

13.
周偉洲 《中华文史论丛》2012,(2):201-230,397,398
陝西彬縣發掘的五代馮暉墓出土文物,對研究五代歷史、考古、文化及民族關係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文在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出土《馮暉墓誌》及墓甬道壁畫、彩繪磚樂舞圖像作進一步研究。從馮暉及馮氏家族事迹,探討馮氏家族的歷史、傳承及與在朔方一帶党項諸部的關係;考釋墓甬道東、西壁畫、彩繪磚樂舞圖像的樂器、樂舞伎,認爲表現的是各有"竹竿子"、"花心"及樂舞伎的兩個宋代"隊舞"的雛形。  相似文献   

14.
在兩晉及宋齊官制中,有前後左右將軍,又有前後左右軍將軍。前者是軍號,而後者是禁軍將領。這二者本來區别明顯,然而時人對前後左右將軍實有"前後左右軍將軍"的俗稱,造成了文獻以及墓誌中兩者的混淆,更導致了唐人普遍誤認爲這兩者是一官。南朝帶貼官制度的發展,也會對相關判定造成嚴重干擾,有時需要從具體的遷轉情況出發,纔能對這兩類將軍作出正確的區分。  相似文献   

15.
葛福順是唐隆政變的重要功臣,是玄宗在禁軍中的心腹,然而兩《唐書》沒有爲其立傳,故其生平頗多不明之處。近年,葛氏墓誌出土,所記葛氏生平不僅可補史傳之闕,更暗示了景雲、先天年間,玄宗和睿宗、太平公主在禁軍的佈局上有過激烈的爭奪。同時,墓誌中不同尋常的"異刻"情況,也爲我們了解唐代墓誌的生產過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本文即通過墓誌的異刻,討論唐代墓誌上石中可能存在的文稿錯簡情況,並通過對墓誌本文的疏證,釐清葛福順在景雲、先天年間的歷官,更以此爲切入點,綜合傳世史料,全面考述了景雲、先天年間雙方在禁軍上的佈局。  相似文献   

16.
吴炯炯 《中华文史论丛》2013,(3):175-193,400
于惟謙,雖然在唐中宗時官至宰相,但是兩《唐書》無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也不載其家族世系。近年來新出土的其母墓誌,爲我們研究該支于氏家族的世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彌足珍貴。以新舊出土的墓誌材料爲主,加上從傳世文獻中鈎沉所得資料,可以較爲完整地復原中古時期于惟謙家族的世系,並可考證于惟謙歷官行年以及該支于氏的郡望來源。  相似文献   

17.
南京中華門外鄧府山一帶,土丘起伏,在土丘範圍裏,有幾个磚瓦廠和燒陶器的窑廠,在起土作坯時,常常会碰到古代和近代的坟墓。一九五一年四月,窑工在掘土時會發現了五座花磚墓,除三座已毀外,尚保存着兩座,当時南京博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55,(7)
与古浪黑松驛陳家河台子(有汉代遺址)以北相連的董家台刘家台,為一狹長一公里左右的山麓台地,高出古浪河面約四十公尺,較陳家河台子高出三十公尺。这一帶現在為农耕地,在台地中心有幾個大土塚,老鄉傳說為‘娘娘墓’,墓塚完整,其他部分亦無場陷突起的痕跡。蘭新鉄路一九五三年冬一九五四年春施工時,在这一帶曾挖出繩紋灰陶器、銅鏡、带鈎、铜印、五銖錢等,一九五四年春蘭新鉄路文物清理組到現場了解,發现在刘家台車站挖土方与車站後面改修水溝的斷層上有不少的土坑木槨墓痕跡,據談挖出的文物即出在这一羣墓中,当時因土方工程已結束,这些被挖壞的殘墓已压在土方下面,未便清理,僅將出土物收集。在董家台涵管北端的一段未施工土方斷崖上有兩座殘墓痕跡,乃配合工程進行清理,自七月二日至五日共清理土坑木槨墓五座。这次清理,挖土过程中在墓坑填土層內未發現遺物。因工程進度甚快,繪圖工作也來不及仔細做,这里介紹的祇是初步的簡單紀錄: 一号墓头部在冬季施工時已挖掉,現存部分,墓坑長方形,墓口距地表深0.5公尺,長4公尺,寬2.2公尺,寬底距墓口深6.8公尺,長4公尺,寬2.2公尺,填土為五花土。木槨為厚20公分的方木拼成,槨長約3公尺,寬1.6公尺,高0.9公尺,槨外周有白灰一層,槨內有棺,痕跡不甚顯著。人骨架一付,北向,头已挖掉,仰臥伸肢,男性。隨葬品置放人骨左边棺外槨內处,計有: 1.木俑一件,头部殘缺,現存部分高約1.3公分,兩袖痕跡較清楚(图一)。 2.方石片、圆石片。方石片長15公分,寬5.8公分,厚0.3公分,一面磨平。圆石片直徑2.8公分,質料与方石片同,原置方石片中央(图二)。 3.銅帶鈎,通長7.5公分(图三)。  相似文献   

19.
<正>《新唐書》之史表共四部,其中《世系表》兩部,分别為《宗室世系表》與《宰相世系表》~①,其修撰者係北宋史學家吕夏卿~②。兩《世系表》以表格的形式記載有唐一代皇室及宰相的家族譜系,乃《新唐書》之獨創,對後世正史世系表的編纂有發凡起例之功~③。然功勞既大,爭議遂多,自其問世,尤其清末唐五代墓誌大量出土以來,繼有學者為之校補、考訂,從專著到單篇論文成果斐然,不  相似文献   

20.
盧燕新 《中华文史论丛》2015,(2):223-269,396,397
有唐兩次置修文館,前次自高祖武德四年(621)始,止武德九年。後次在中宗神龍至睿宗景雲年間。唐中宗置修文館,不僅人數增多,其政治、文化影響也較大。然這一時期在館文士人數、職官等,兩《唐書》、《唐會要》等所載,有疑待辨者甚多。今考神龍二年(706)十月至景龍二年(708)四月,入館學士七人、大學士一人。景龍二年四月至景雲二年(711)三月,入修文館文士二十九人。又據唐人詩文、兩《唐書》及墓誌等,考及諸學士在館時間、職官、政治文化活動等。另有張昌宗等五人,其入館時間、職官等,均難以確考,謹附録文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