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大类。而其中的《术数略》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刑法六种。数术是与上天、天子、人事活动相关的一类书籍,其内部结构整齐有序,折射出班固"天"与"人"相互作用,以"天"为本的"天人感应"观。  相似文献   

2.
沈秀芬 《沧桑》2013,(6):42-45
“伦理”“政治”“道德”“伦理政治”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情境中,有着不同的词源和含义,有着不同的形成路径和思维理路。本文从概念的起源与含义、伦理政治形成的不同历史情境入手,解读古希腊与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形成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政治哲学是以天理观为理论基础的,天理观的核心命题是"理一分殊"。朱熹政治哲学包括仁义为先、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君臣相辅等内容。朱熹政治哲学,成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也包含合理成分,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分析了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指 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遵循着依赖自然、征服自然、保护自然的 轨迹而进行的,探讨了目前人地关系矛盾的历史原因,并论述 了“天人合一”思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哲学的理论视角对自由观进行一个分类描述,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进行归属的分析,凸显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特质乃是一种无支配自由观,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人们追求现实政治自由的理论前提,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哲学的理论视角对自由观进行一个分类描述,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进行归属的分析,凸显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特质乃是一种无支配自由观,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人们追求现实政治自由的理论前提,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朝儒家民族观探微--金以前儒家民族观发展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长期以来将儒家民族观仅认定为保守的、排他的,其实并不全面.大量资料证明,其还有另一方面,即开放性、整合性.否认任何一方面都不客观.儒家民族观的双重性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儒家文化面对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金朝,并非无能为力,其民族观遵循既定轨迹继续发展它的开放性、整合性.本文围绕5个方面系统探讨之,并从中揭示金朝儒家民族观多层面的内容.金朝在对其保守性、排他性进行一定的制约的同时,使儒家文化进一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儒家民族观的开放性、整合性不断转化为中华诸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吟诵昭君的诗词古往今来不可胜数,然而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不同,昭君诗词呈现出多元的文人情怀,而耶律楚材作为少数民族的上层精英,第一个吟咏昭君的少数民族文人,其吟咏昭君的诗词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独特性。在耶律楚材的昭君诗词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儒家思想,这一点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难能可贵,诗词用典中所体现的汉家文化素养以及儒家大一统的观念不仅对耶律楚材本人,而且对整个蒙古民族的政治文化进程都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天人李雅樵     
在省文化厅上班,我的活儿差不多都是艺术处派的。这天他们说。有一个李雅樵的研讨会,正在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开筹备会,您去一下吧。我就去了。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天命观有一定的认识论意义,它表明了我国古代人对天的无限敬仰,"仁"学体系就是基于他对天命的体悟形成的经世致用的社会规范体系,所以"仁"学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孟子的以"仁心"行"仁政"对中国政治理论的发展、政治体制的创新更是起到无法估计的作用。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都是儒家仁学在"知"、"行"以及"知与行关系"上的深层突破。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但都是认识论、实践观日臻完善的表现,为当时社会人格建设、道德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文化根基、文化借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世界的普遍交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这些缺陷会得到弥补,精华会得到彰显,定会为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相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陈筱芳 《史学集刊》2005,(2):24-28,23
春秋帝崇拜式微,天信仰几乎取代西周天帝信仰。天作为春秋至上神,其突出的特点是权能的广泛性、意志的权威性和赏罚的道德性。春秋天命和天道是天的意志的固定表达方式,从“天”的意志到“天命”到“天道”,是一个从天神的意志到冥冥之中的命运到社会自然法则的转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天的人格色彩愈趋淡化。春秋天信仰对于现存社会秩序的作用犹如双刃剑,既维护又破坏,具有道德约束、心理平衡和精神支撵功能以及认识功能。春秋人不求在天信仰的精神世界中获得永恒,而是理性地寻求对现实的信念、生活态度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熙宁变法期间,当天变灾异发生时,宋神宗不敢放弃对天的信仰,不敢放弃天人感应说;王安石徘徊于天道自然观与天人感应说之间,也没有能力说服宋神宗接受他的天道自然观;反变法派则借机大肆攻击,恰中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弱点。天变灾异使安石变法陷入困境,是熙宁变法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雅军 《史学月刊》2005,(10):97-103
19世纪中期以来,在剧烈的中西碰撞影响下,晚清学人关于史书编纂体例的认识有了新变化:甲午战前,重新使用国别体撰写外国史;至20世纪初,当西方“世界历史”观念和世界史编纂方法经明治日本输入后,晚清学人对西方“以西方史为世界史”的“一元”进步论、阶段论和明治日本“东洋史、西洋史”的“二元”叙事,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深刻影响着对“他者”、“自我”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4.
Since about 8,000 years ago in China, humans started to hold ceremonies to offer sacrifices to heaven and reverence for heaven at low-lying terraced landscapes or on circular mounds on the hilltops. Typical archaeological features and remains of such activities can be noticed at the Gaomiao, Niuheliang, and Lingjiatan sites, indicating that a somewhat complex cosmology and definite concept of reverence for heaven and acts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heaven had well begun in the Yangtze River, Yellow River, and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s in the Neolithic Age, which continued, with success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even into the the whole ancient China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concept of reverene for heaven co-evolved with ancient astronomy, which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s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philosophical think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cient China. Like the veneration of the dead, it has become the core cultural gene of the Chinese nation.  相似文献   

15.
颛顼"绝地天通"历来被视为原始宗教的重大改革,从文献学、民族学角度来解读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考古材料论定龙山文化时期骨卜的普化暗合"绝地天通"所反映的巫觋功能的专门化。这就科学确定了"绝地天通"的年代学意义。而含山凌家滩玉龟和玉版"龟卜"的种种迹象,说明在接近颛顼时代之前",原始八卦"也已经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6.
柴世钦 《攀登》2011,30(5):48-52
领导干部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人生观和行政价值观、政党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基础上的。正确的领导干部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民主法治观和创新发展观。研究和分析领导干部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树立正确的领导干部价值观,对于加强领导干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历政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自尧制新历起形成了实质上与巫史文化对立的历政文化,这标志着中国古人对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对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发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并孕育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天人哲学,故历政文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一。在先秦学术中,真正继承历政文化精髓并使之升华的是儒家之学,渊源于历政文化的阴阳五行之学则最终沦为一种“舍人事而任鬼神”的“小数”。  相似文献   

18.
评蒋大椿和吴英、庞卓恒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庞二位先生都以人类实践为中心看待唯物史观,但是庞先生强调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性,蒋先生更注重以系统的方式把握人类实践的总体性。合理的态度应当是结合这两种眼光,兼顾抽象与具体,开展历史观和历史学的对话以及跨学科的理论吸收,建构中介层次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唯物史观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认知和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经过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原则否定、概不参与,改革开放后至冷战结束前的区另I对待、有限参与,冷战结束至今的积极支持、扩大参与三个阶段。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的调整与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世界观念的变革和中国外交行为方式的转型。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责任意识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20.
王乃明 《攀登》2011,30(5):76-8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灵魂。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关键是在转变上下功夫,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推进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