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初由旅美中国留学生发起的“保钓运动”有高潮迭起的发展过程;有由单纯的爱国保土运动向“中国统一运动”转变的深刻原因;起到了维护中国领土主权、谴责美El侵略、唤起国人民族意识的作用,是留美学生和学人关心祖国前途、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发端;中国政府对留美学生发起的“保钓运动”给予了积极肯定;“保钓运动”寻求国家统一的探索,对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自1970年底开始,美国、加拿大等地的中国留学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列岛的运动,简称"保钓运动"。海内外青年学生的保钓活动一直持续到1972年,直到中日发表联合声明,钓鱼岛问题达成以后解决的共识,"保钓运动"才告  相似文献   

3.
周总理关心“保钓运动” 从新中国诞生的那天起,共和国的领袖们就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和台湾人民。早任中日建交前,周恩来总理就已经开始为中日建交后的对台工作作铺垫,其中一件事就是接见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台湾爱国青年。  相似文献   

4.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美国为了维护其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于1971年6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冲绳返还协定"。1972年5月15日,美国擅自将琉球群岛、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交给日本。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坚持琉球不是日本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属于中国,反对美国将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交给日本。在海外保钓运动的鼓舞下,台湾青年学生自发组织起来,集会游行,抗议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蒋介石政权加强对保钓游行示威的管控,疏导青年学生的激情。台湾青年学生的行动在保钓运动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21,(5)
正《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是备受毛泽东推崇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他创造性地将书中的理论观点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从1920年读第一本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起,始终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地阅读和研究马恩列斯的著作"。我们知道毛泽东第一次读到《左派幼稚病》(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译本主要有三种译名,即《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左派幼稚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本文行文中遵从原译题名。—作者注)是在1932年,  相似文献   

6.
1971年初为抗议美、日两国拟将中国的钓鱼岛群岛随冲绳“归还”日本,中国留美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这场运动自1970年11月起历经酝酿、兴起、发展而走向高潮。尽管这场运动最终没能完成其既定的目标,但“保钓运动”的参加者们由保卫钓鱼岛而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由捍卫国家主权而开始认识祖国,并致力于促进国家统一的活动,这场运动对一代人的政治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代购代邮     
《炎黄春秋》2012,(12):86
《昨天的中国》:苦难的过去,理应换来宽舒的未来。引颈以望,中国宪政,其路漫漫。中国保钓"爱国"狂潮,与晚清义和团有何区别?北洋政府到底是"卖国"的还是"爱国"的?中国的宪政之路究竟葬送在谁的手里?且看思维活跃,一直很敢说的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来谈论昨天的中国。了解昨天的中国,从而更清楚中国明天将  相似文献   

8.
1970年中国留美学生发起的海外"保钓运动"是中国民间"保钓运动"的开端。海外"保钓运动"在美国兴起并扩展到世界各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其兴起与发展是当时冷战国际环境、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国家与地区关系、留美学生个人经历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动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不仅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更渗透在经济中,民族使命感催生出的"爱国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之一是"爱国广告"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徐梦鸽  高翔宇 《沧桑》2012,(1):89-91
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产生了一年一度对"五四"的纪念活动。从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确立五月四日为"青年节",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确立该节日,"青年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共产党诠释的"青年节"精神不仅作为抗战时期动员的一种手段,还体现了民主、科学、爱国等意义;国民党除了对"青年节"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赞同外,还对节日精神持若干批判态度。作为一种政治话语",青年节"的演变过程成为了反映国共关系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1.
张爱民 《史学月刊》2002,18(4):84-89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是非洲裔美国人为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平等权利而发动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社会运动。这场社会运动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刺激和推动作用。二战使美国黑人有机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美国所宣扬的民主信条同其在国内极力维护的种族主义实践之间的强烈反差,并进一步激发r他们的种族意识、政治参与热情和寻求变革的勇气。向华盛顿进军运动则为美国黑人展示自己的力量与锻炼自已的意志提供了历史舞台。这场没有发生的示威运动大大地增强了黑人的斗争信心。这些因素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生做好了最后的思想和组织准备。  相似文献   

12.
冷战主宰了20世纪后半期的国际政治。在后冷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利用新获得的档案资料来仔细考察和重新评估冷战史。自从冷战国际史项目于1991年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建立以来,冷战国际史这一概念,已经被广为接受。根据相关英文文献,对过去十年美英两国冷战史研究新发展、新动向以及冷战史研究现状,做一总结归纳。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美国的主要冷战研究中心、研究冷战的资料来源和新的研究方法、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英国冷战研究概况等。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plores geography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knowledge transfer among Canadian and American firms. We argue that the knowledge networks of the two countries are mov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Canada's network is converging into fewer cities while the American network encompasses a greater number of cities. When the knowledge networks of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explored, national and local boundaries are found to impede the movement of corporate knowledge. Prior to our discussion on its spatiality,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is introduced and its relation to individuals and firms of the Canadian and American corporate network is examined.  相似文献   

14.
马勇 《安徽史学》2011,(1):44-56
新文化运动被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重新整理。在这个运动中,即或有不同意见,但在重新振兴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体系方面,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对派。换言之,在新文化运动中虽有左中右的区别,但大体上说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个分子,只是在某些问题上偏于激进或偏于保守,偏于守成或坚守中立。新文化运动中新旧冲突是存在的,但其性质可能并不像过去所估计的那样严重,新旧人物在某些观点上的对立、冲突和交锋,很可能只是朋友间的交锋与交集,其程度也不像后人所感觉所想象的那样严重。他们的交锋与交集,其实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没有绝对新,也没有绝对旧。本文重新解读的林纾,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传统评价将他推到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显然是一种政治考量,并不是历史本真。真实的林纾,不仅在新文化运动的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甚或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之一,他并没有刻意站在新文化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15.
关于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演变阶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英赶美”是毛泽东在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发展变化的特征,可把其划分为提出、号召、降温压缩、二次膨胀和终止等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石庆环 《史学月刊》2007,2(7):70-76
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以文官制度的逐步完善为契机,文官群体的政治角色、经济地位、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影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朝着成为美国社会中的一个独立阶层的方向发展。首先,从"政治附庸"发展到"行政主管",文官群体的政治角色发生转换,其政治势力得以迅速膨胀;其次,从收入菲薄到待遇优厚,文官群体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随之加重;再次,从"官本位"发展到"权本位",文官群体形成了带有现代官僚特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开始蜕变为一个有人格缺失的群体;最后,从声名狼藉到公众认可,文官群体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而且也在新的层面上形成了真正的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17.
Many historians have upheld the 1970s as the ‘breakthrough’ decade for human rights. Botswana was a notable beneficiary of the efflorescence of these principles, especially as human rights gained greater prominence in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US). From 1966 to 1980, the government of Seretse Khama upheld one of the strongest human rights records of any African state, using it to acquire vital economic aid and psychological encouragement from the West. This study of US–Botswana relations is significant for showing the capacity of an underdeveloped and vulnerable state, surrounded by white minority regimes, to use internationalist ideals to improve its prospects for greater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The research also reveals the limits of Botswana's approach, particularly when the US could not align its strategic interests in Africa with its professed value for human rights. Botswana was therefore exceptional in perceiving its geopolitical priorities as closely tied to its integrity as a self-proclaimed model for non-racial democracy in Southern Africa. The article helps to show how the 1970s human rights movement was not just a Western one or an American one, but a truly transnational one, with unique, though often underappreciated, contributions from those in Africa.  相似文献   

18.
赵辉兵 《史学集刊》2006,6(1):88-96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国外主要是美国学界关于进步运动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专题研究、综合研究与比较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步运动研究超越民族国家范畴,在跨国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构成进步运动的主体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进步运动是由复杂多样的改革运动组成的,得到不同的变革力量的倡导与支持。作为改革的进步派不能简单地以阶级或阶层划线,他们因不同的问题忽而协同作战,转而又互为敌寇或各自为战。尽管进步运动具有多样性,但并不排斥其一致性或共性的存在。从进步运动的目标与内容看,它是一场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民主与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运动,而作为支持进步运动的意识形态,即进步主义,究其实质,是属于自由主义范畴的。作为全国范围内的首次变革运动,进步运动奠定了现代美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文利用移民政治理论对20世纪后期美国与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主要的移民国家都推行了限制性移民政策,但因其移民政治中的"利益导向",受"权利"的制约程度以及移民政策制定程序的不同,从而导致两国的移民政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实际收效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别。据此可以预测两国未来移民政策的趋势:美国将继续在自由主义的道路上前行,而澳大利亚却可以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退踞台湾期间,对于美国寻找各种机会使台湾问题"国际化"的企图,基本上采取抗拒的立场.具体表现在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针对美国叫嚣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蒋介石通过对<开罗宣言>的反复重申,坚持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维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地位;在50年代中后期两次台海危机中,蒋介石坚守金门、马祖这两个与大陆保持联系的纽带,拒绝美国以海峡为界,实现"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大陆形成一种默契,共同抵制美国的分裂活动;从60年代开始,借恢复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企图在联合国内部造成"一中一台"的既成事实,针对这种情况,包括台湾蒋介石当局在内的海峡两岸中国人,取得一定共识,即在国际社会只能有一个代表中国主权的中央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共同挫败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分裂中国的图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