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小戏迷     
<正>参加广东省文史馆举办的"文化乡愁"专题研讨座谈会,勾起我的乡愁。提起乡愁,我才发现,从十八岁离开老家至今,竟然过去整整五十五年了。但童年就像一张白纸,许多经历,特别是当乡村小戏迷的经历,至今仍留下了格外清晰的印记。我的老家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站在家门口远望,四周是看不到尽头的连绵起伏的山峦,中间一块狭长的平地。一条无名的小河从中间蜿蜒流过。山脚下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这里的人们是异常勤劳的。平  相似文献   

2.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也为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描绘了美好愿景。在浙江省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古建筑存量并不丰富的嘉兴,另辟蹊径,通过把握农村地域特质,结合乡村的历史文化、生态自然、农业生产、特色习俗、村落格局和村庄建设现状,去实现对江南水乡特色风貌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护的是一种比质的生活方式,村落增加了生命力,居民也因此从"美丽乡村建设"中受益,客观上让文化遗产成为了推动乡村建设的良性基因。  相似文献   

3.
正这是一张三十多年前的老照片,黑白光影间,古朴而端静,瞬时带人回到那个秀美的年代,仿佛间,一股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乡愁是什么?之于我,乡愁是那承载着"半部活村志"的木拱廊桥。"木拱廊桥"通常为突出其最大的特色——"以木为拱,编梁成桥",而被称为"木拱桥"。但其丰富的文化功能则在"廊"上得以体现。在福建老家,村民一般用方言将木拱廊桥称为"厝桥"。"厝"就是当地  相似文献   

4.
游客通过乡村旅游寻找"乡愁"。本研究以望城区2041条旅游网站评论为样本,运用ROST CM6.0进行分析,得出游客乡愁体验的3个维度,揭示游客乡愁体验构成的主要动机和影响因素,发现长沙望城区旅游地整体风貌、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等会影响游客的地方性感知;游客参与旅游活动会显著影响其乡愁体验;靖港古镇真实性感知较差,情感记忆会影响游客的真实性感知;游客情感性感知强烈,地方性感知和真实性感知都会影响其情感性感知,而乡愁感知会影响游客满意度。基于此,提出完善乡愁景观设计、提升乡愁体验项目、注重乡村生活的保护和延续等乡愁体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守望乡愁     
正"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党中央施政蓝图中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诗意栖居的自然画面和城乡福利平等的生活图景。尤其是"记得住乡愁",成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的一大亮点,直抵人心,引人遐想。乡愁是什么?是一杯浓烈的"大麦烧",是一轮圆圆的中秋月,是那条环绕着村庄缓缓流过的小河,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什么?是乡风、乡情、乡俗、乡思、乡音,是与风土人情乃至民俗文化、戏剧文化、方言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家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时间与记忆沉淀的产物,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乡愁应该有所依附,一  相似文献   

6.
杜晓帆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专员,关注乡村振兴15年,要在故宫办乡村主题展乡村振兴,也许有100种办法,杜晓帆选择了其中一种一“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他做过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专员,有机会走遍中国的角角落落,见识到真正的中国乡村。那些山和水、炊烟和人家、淳朴和聪敏,吸引着他走上了一条保护乡村的路。  相似文献   

7.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生活概况 "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猿人阶段"。就是说,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古猿首先发展成为猿和人的过渡类型,他是已经具有一定的人的性质,但还残存着一些猿的性质的半人半动物的最原始的人类。 "猿人"是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化石,也就是五、六十万年以前,最初使用工具的人类。这种猿人,在世界上已经发现了三种: 第一种是"爪哇猿人",就是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相似文献   

8.
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是中国文明化进程中的早期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从蛮荒进入到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更是政治经济制度和人类生活方式变动最剧烈的时期。作为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元素之一的狗,其所对应的角色与当时人类社会背景的变化息息相关。自新石器时代中期狗进入到人类生活以来,其在人类不同时期所饰演的相应角色不断变化。概而言之,我们可将新石器时代狗的角色称之为"工具化",夏商西周时期为"宗教化",而春秋至两汉时期则为"实用化"。  相似文献   

9.
胃知乡愁     
什么是乡愁?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们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们的诗人们,吟咏着心心念念的乡愁,从古到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蕴涵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相似文献   

10.
"月是故乡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乡愁的理念,言简意赅,涵义丰富,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年初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在全国各地引发强烈反响,各界专家热议,引发全球共鸣。围绕认识乡愁文化的悠久历史、丰富含义与重要作用,各方面感受与诠释颇多,见仁见智。总之,乡愁文化是人们对故乡、亲朋、故事的一种眷恋、深情、怀念,我们应传承中华传统乡愁文化,建设伟大中华。笔者认为,从家谱文化延绵3000年看,中华乡愁文化就是数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深刻内涵与显著标志是:"诚实做人、勤奋创业、家庭和睦、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它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一种发展助推器,一种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史籍是由正史、方志、族谱(家谱)以及其他史籍共同组成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都市近郊型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3个都市近郊型乡村旅游地为例,通过ROST CM 6软件分析携程网在线评论,结合村民访谈,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将乡愁元素归结为自然景观映像、建筑景观格局、乡村生活氛围、劳作场景定格、传统技艺传承5个乡愁感知维度,最后提出都市近郊型乡村旅游地乡愁元素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都市近郊型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3个都市近郊型乡村旅游地为例,通过ROST CM 6软件分析携程网在线评论,结合村民访谈,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将乡愁元素归结为自然景观映像、建筑景观格局、乡村生活氛围、劳作场景定格、传统技艺传承5个乡愁感知维度,最后提出都市近郊型乡村旅游地乡愁元素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权力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是理解乡村社会运转模式的关键性环节。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乡村及乡村社会?二是如何理解权力及权力体系?先谈第一个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乡村,往往是与城市相对的,是在唐中期真正意义上"城乡分离"后才出现的概念。之前有唐前期的"村坊分治",还可以追溯到其源头:商周时期的"国野分治"。在从"国野分治"到"村坊分治"的2000多年中尽管有社会阶段的更替和朝代变迁,  相似文献   

14.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文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修改,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对农民运动认识的深化.毛泽东当初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是要求中央在农民运动方面采取"新路线",而不仅仅是强调农民运动"好得很".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土地问题"、"乡村自治",以及"在乡村中已经完成了民主革命……要进行到另一个革命了"等内容未能留存下来.现在流行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非完整文本,只是手稿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我们脚下的土地中,隐藏着怎样绚烂的景观?人类在地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旅游纵览》介绍过很多旅行专题,从"追寻最美星空"到"沙漠探险体验",从"坏天气好风景"到"鼻尖上的好空气",从"约会湿地候鸟"到"与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涉及生态旅游领域的诸多方面,却从来没有以杂志里的某一个栏目名称命题作文过。本期,编辑们直接从"深度涉足"这四个字中找到策划灵感。深度涉足,直观的字面解释就是在纵向的深度上去发掘旅行的目的地。也许喜爱旅行的你早已尝试了种种有关挑战高空、深海、远山、丛林的冒险,乘热气  相似文献   

16.
《旅游纵览》2014,(2):1-1
<正>我们脚下的土地中,隐藏着怎样绚烂的景观?人类在地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旅游纵览》介绍过很多旅行专题,从"追寻最美星空"到"沙漠探险体验",从"坏天气好风景"到"鼻尖上的好空气",从"约会湿地候鸟"到"与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涉及生态旅游领域的诸多方面,却从来没有以杂志里的某一个栏目名称命题作文过。本期,编辑们直接从"深度涉足"这四个字中找到策划灵感。深度涉足,直观的字面解释就是在纵向的深度上去发掘旅行的目的地。也许喜爱旅行的你早已尝试了种种有关挑战高空、深海、远山、丛林的冒险,乘热气  相似文献   

17.
代购代邮     
《炎黄春秋》2012,(3):27
《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那一场被称作"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从"开国领袖"到"个人崇拜",从"集体迷狂"到"天下大乱",本书将带你回到那段永远难以忘怀的历史,去探寻那许许多多令你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与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到当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从"决定论"到"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以及"和谐论",不断深化.但这些思想都各执一辞,没能揭示人地关系的本质.本文认为,应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地关系,并注意历史分析.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环境对人的影响则主要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9.
正写作,是一项关于发现和表现的艺术。其根本的核心在于,你发现了什么,并意图如何去表现你的发现。这个所谓的"什么",就是文章的主题。一轮明月,一般人的"发现",就是"月亮"而已。但在诗人的眼里,这一轮明月,照见的全是浓浓的乡愁。诗人发现了"月亮"蕴含的愁味,于是便会用诗歌的形式去表现长夜无眠的乡愁。如李白的《静夜思》,"思"便是全诗的主题所在。"床前明月光",引出"思";"疑是地上霜",物化"思";"举头望明月",动态"思";"低头思故乡",明确"思"。可谓,句句有思。因此,发现主题,并以主题统领表达,是写作的一种基本概念。这种基本概念,在考场作文中,更是体现得淋漓。  相似文献   

20.
正晏阳初,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一个名校"海归",他既不愿意在官场谋得一官半职,也不愿意留在大城市求得风光体面职业发财,而是从北到南奔走,带动一批"海归"投身乡村建设。一、游学认识"苦力",主张开发"脑矿"以文化人晏阳初,1890年10月出生,祖籍四川省巴中市,成长于晚清民国初年一个乡村私塾教师家庭。自幼耳闻目睹晚清积弱腐败,眼见"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