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窑可谓瓷业的鼻祖,越窑青瓷无愧为瓷器大家族的母亲瓷,而越窑青瓷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晚唐五代的“秘色瓷”。然“秘色”却又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0年前,作者在“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秘色瓷”探秘》的论文。作为该文的续篇,本文从“秘色瓷”的属性、“秘色”的本义及引申义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阐述了一些论据充分有力的新观点,并凸显了“秘色瓷”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七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发掘、清理,是唐代文物考古学的空前发现,是中国佛教文物考古的空前收获;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十三件“秘色”瓷器,更应被视为中国古代研究史上的划时代事件,综览自一九八七年以来的有关研究文论,可以说是“秘色”瓷从唐代诞生以来,因法门寺的考古学发现而为契机,得到了一次全面、认真地总结,使得关心此课题的研究在眼界顿开的同时,又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更为广泛的思考与更为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把越窑“秘色”瓷误解为五代吴越王钱氏专为烧进供奉之物,民间不得使用的说法,当在宋代。但南宋赵令时的《候鲭录》已经指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比见陆龟蒙集,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时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这种历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是越窑空前繁荣的时期,窑匠们以其神奇精妙的构思和炉火纯青的技艺,烧制出无数造型别致、装饰靡丽、釉质青润的瓷器,备受朝野青睐。唐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将越窑青瓷的釉比作“千峰翠色”。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则用“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等华丽的辞藻来褒誉之。当这些能工巧匠和文人雅士悄然退入历史帷幕时,随之带走了“秘色”的真实含义,留给后人的只有那不可再造的越瓷精品和聚讼纷纭的“秘色”之谜。  相似文献   

5.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人陆龟蒙《詠秘色越器》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越窑秘色青莹滋润之美,也是“秘色”之名的滥觞。由此可知,早于唐代,已存在秘色瓷。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陶瓷史上“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文物寥若晨星而后来文献记载未尝间断。早在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内即曾谈及“汝州新窑器”而与“越州古秘色”相提并论。南宋时期叶寘:《坦斋笔衡》内也曾说道“汝窑为魁”。  相似文献   

7.
孙传波 《收藏家》2008,(11):67-72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窑》诗把越窑青瓷的釉色之纯、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越窑青瓷,以其釉色的类冰似玉、造型的奇特多姿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8.
关于秘色瓷的几个问题李知宴越窑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内容,“秘色瓷”又是越窑青瓷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从1987年、1988年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对法门寺地宫进行科学发掘时,在地宫里发现精美瓷器16件,其中秘色青瓷14件①。这些瓷器大部分在《监送真身使...  相似文献   

9.
越窑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内容,“秘色瓷”又是越窑青瓷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从1987年、1988年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对法门寺地宫进行科学发掘时,在地宫里发现精美瓷器16件,其中秘色青瓷14件。这些瓷器大部分在《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中明确记载为“秘色瓷”。这样下藏的秘色瓷实物和文字记录对上  相似文献   

10.
秘色瓷与秘     
秘色瓷器是我国古瓷中的瑰宝。至迟在唐代已为越窖所烧制,这已为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秘色瓷器所证实。关于秘色瓷器迄唐至今均有文献记载,特别是五代,宋更为多见。然而,“秘色”的含义究竟如何,历来则有不同的认识。唐人、宋人及《陶说》、《陶录》、《杭州府志》、《陶说杂编》各持已见,末衷一是。 首先提到秘色瓷器的是唐代诗人陆龟蒙(?—881年),在其甫里集十二题为“秘色越器”的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陶瓷生产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专门生产御用品和贡品,民窑生产民用品。从陶瓷发展史上看,五代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就曾命令越窑烧造庶民不得使用的御品,这种瓷器当时称为“秘色”瓷。但严格区分官窑和民窑始于宋代。《饮流斋说瓷》曰:“自宋以来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由官监制,以进上方,备赏赍也。民窑又名客货,民间所通用者。”至元代对窑业一  相似文献   

12.
一、前 言 浙江省在唐代以前以绍兴,上虞等地为中心的越窑,已烧制青瓷,但受到众人称誉,烧制质量极高的青瓷制品,则是中唐以后的事了。顾况在《茶赋》中称青瓷为“越泥似玉之瓯”。另外,有关越窑青瓷的最著名的记述,即在《茶经》中陆羽认为“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其次,从8世纪中期到9世纪末的很多诗文中,越窑青瓷都得到了赞赏。不久,质地优良的越窑青瓷,就以“秘色青瓷”称谓。  相似文献   

13.
秘色     
正秘色,是抹在心尖的淡痕,挥不去,镌不上;是只需一两句诗句,便优雅地落下的淡粉色的樱花花瓣……秘色,是林黛玉的娇嗔里,莹莹的泪;是薛宝钗每年让丫环用雪水熬制的凝香丸……南唐后主李煜时,宫女收露水染碧,制成衣服,那衣服的颜色,恍若雨过天晴的梅子青色,那梦幻般的色彩,称为秘色。秘色的感觉,像摘了一朵夏日沾露的白栀子,放在素笺上,悄悄地放进女孩儿的抽屉里,等她对镜梳妆完毕后,打开抽屉,将素笺端放在桌上,蘸  相似文献   

14.
“天皇应参拜靖国神社”,“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台湾教育得益于日本殖民统治”,“中国对日本构成相当大的威胁”……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惊天”言论居然全都出自一人之口。他就是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很多亚洲人,都  相似文献   

15.
战前,日本把“强兵”作为最高国策,依靠军事力量张扬国威,利用军事手段向外扩张。战后,日本奉行“经济第一主义”路线,从战败国到“亚洲一员”、“西方一员”、再到日美欧构造“世界新秩序”?体现了日本经济力量不断膨胀的过程。商品、资本、援助是日本经济力量向外扩展的三种重型武器,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对外援助作  相似文献   

16.
当“万国公法”在近代日本逐渐为“公法”及“国际法”概念替换之际,美国人为了达成“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而寻求同盟时,向日本人提出了伸张“亚洲门罗主义”的建议.这一建议暗合了日本的扩张意图,为日本不断利用“公法”张扬“亚洲门罗主义”提供了口实.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初成立的伪满洲国是这一建议带来的最大成果.然而,在伪满洲国承认问题上,“亚洲门罗主义”达到顶峰的同时又背离了“公法”.  相似文献   

17.
肖霞 《民俗研究》2009,(4):239-244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或文化表现形式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多种因素的合成。“道”既是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日本“道”的认识与了解,是认识日本社会的一把钥匙。本文从“道”在日本社会中的表现出发,揭示了日本“道”的来源及文化表现。  相似文献   

18.
解除公职及其对日本政党的影响王振锁在日本学术界对日本占领史的研究中,“解除公职”(“整肃”)问题尚属较少涉及的领域,在我国更是无人问津。也就是说,“解除公职”这一震惊当时日本社会的重大举措,在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中所占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尤其对战后日本政...  相似文献   

19.
虽然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政策是一个不使人感到陌生的题目,但从目前的研究中仍能看到有些概念不够明确,有些理解囿于某种定式的现象。对此,本文将谈点一孔之得。一日本“分治华北”的政策起于何时有的文章把“分治华北”与华北自治运动”混为一谈,认为《塘沽协定》时,日本并未形成“分治华北”的政策。此说不妥。日本图谋华北,其来有渐。大量的历史材料说明,日本对与“满洲国”相毗邻的华北甚为关切。重光葵承认对华北的“政治工作”“是在建立  相似文献   

20.
杨夏鸣、吴泽林在《日本屠杀虚构派“外宣”研究:现状与影响》一文中指出:日本国内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进入80年代,伴随着教科书案和修改教科书的争议,南京大屠杀成为日本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对南京大屠杀的立场,日本出现了“屠杀派”、“虚构派”和“中间派”,并爆发了一场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