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敦煌的疼痛     
100年前,说到敦煌文物被盗,中国学者陈寅恪曾发出最为沉痛的浩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从此之后,几乎每一位学者在面对敦煌这座灿烂的文化宝库时都会被这句话当头敲醒。我不知道面对敦煌文物无奈的飘零,有谁会不为之痛心,即使最为麻木的灵魂,也可感受心头流血的痛楚。  相似文献   

2.
这个名为"1+1"的展览颇有些与众不同。3家主办机构(何香凝美术馆,深圳;香港艺术中心,香港;关渡美术馆,台北),邀集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四地文化背景不同、创作手法各异的14位艺术家共同参与一个交流计划。像是一次集体婚礼,这14位艺术家速配"闪婚",构成了7对随机组合的"新人",其中两对甚至因为是"剩男剩女"而沦为"包办婚姻"。  相似文献   

3.
深刻的道理未必都蕴涵在重要的事情当中——"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定律"就是从最为普通、最为平常的"小事"中发现的。"谈话"就是最为普通、最为平常的"小事",但它包含着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4.
符号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核心问题。正是符号功能建立起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也正是因符号现象构成了人类文化世界。本文通过对传统舞蹈"拧"、"倾"、"曲"、"圆"等形态符号的研究,与太极所揭示的人文价值相对应,提出了中国传统雕塑中最为本质的造型原理和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5.
感思·死亡     
郑泽匡  王力维 《神州》2013,(16):21-21
论道人生,感思生命,这是著名的教育名著《人生论》给予每一位读者最大的启示。这部由英国著名哲学家及教育家培根所写的作品,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随笔经典"。培根在这部著作中立足人生,以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四方面展开,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独到而富有韵味,而其中,"论死亡"一章对"死亡"这个自古沉重的话题,进行了深刻而发人深思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周渝 《贵阳文史》2012,(4):48-50
张自忠与张灵甫是同一个生肖属相,前者正好大后者12岁。他们在同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洒过热血,又都在5月16日这天战死,可谓"同生共死"。张自忠生前被污蔑为汉奸,张灵甫死后被塑造成凶残顽固的"反动派军官"。但"抗日名将"这4个字才是二位将军最合适的盖棺论定。  相似文献   

7.
范振绪是曾享誉陇上甚至京华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甘肃书画大家。关于他的研究文章虽然不少,但都是"意乖言拙,未详其旨"。本文从传统文人角度入手探析范振绪的书画艺术,通过对其"古到极点就是新到极点"的山水画"四王情结"和书法"苏味遗韵"的分析,得出人心进入古的境地,作品也就能够体现这一境地。这就是他对中国书画艺术"吐纳传统"式的真继承、真发扬,也是我们真正理解范振绪艺术思想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1981年末,一位中年妇女刑满释放,走出被囚禁了26年的牢狱铁门。她就是当年震惊全国的反特电影《徐秋影案件》中的"杀人主犯"邵玉魁。然而,这是一桩错案。这桩因为"疑罪从有"而被作出错误判决的杀人错案,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2011,(9):14-14
每年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时为白露。今年白露为9月8日。"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农历8月正是公历9月的"白露"节,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  相似文献   

10.
李久鹏 《神州》2013,(36):304-304
近年来,"农家书屋"工程无疑是业内人士谈论最多、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今后五年,全国农村将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并逐步建立起为农民"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这一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将使广大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有力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创作宏富,以诗名世的五代王仁裕,秦州人。历一朝五国,生平经历颇为复杂。却因流传诗作较少,在文学史上很少被提及。本文依据史料书薄,对王仁裕杂史小说首次系统考述,以引起学者们对王仁裕杂史小说的注意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志毓 《安徽史学》2012,(2):30-35,71
汪精卫在民国初年宣布"不做官吏",退出政治,投入留法教育运动,在思想上是出于对无政府主义的认同。信奉无政府主义,促使汪早年崇尚暗杀,继而将教育视为比武装革命更为根本的救国手段,并与孙中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但国内政治的危机局面,使汪又不能忘情于现实政治,内心充满苦闷挣扎,最终重返政治,放弃了无政府主义理想。探讨汪精卫思想中的无政府主义及其蜕变过程,也有助于了解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现代政治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闫立群 《收藏家》2012,(2):25-29
清初六大家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吴历、恽寿平。他们中的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关系甚为密切,相互之间影响较深,在擅长、崇尚以及绘画风格等方面都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1937年11月王明回国后,王明便以共产国际的钦差大臣自居。虽然他在坚持抗战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主张,但是在如何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却犯了系统的右倾错误。解读王明的右倾错误的具体表现及产生这些右倾错误的原因,对广大党员干部有重要的现实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瑾上奏朝廷将王阳明贬为龙场驿丞后,是否还曾追杀过王阳明。分析钱德洪的《阳明先生年谱》和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可以得出结论,刘瑾并没有派人追杀王阳明。而刘瑾对王阳明父亲的态度,也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旁证。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人生正应验了佛教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及救赎对屡遭挫折的王维颇有启发。佛教对物质、对精神的需求都不能执著,这也是佛教的核心。王维后来与李林甫、杨国忠同朝听命,自然不能执著,正因如此,他才能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安身立命。主观上使自己于身心相离中求得身心的统一。在客观上,这也是远祸避害的重要手段,佛教在王维亦官亦隐的生涯中确实起到了救赎的作用。而安史乱后的四五年,王维虽尽力逃向空门,但其心灵并未真正逃离煎熬。  相似文献   

17.
汪精卫对于抗战从悲观失望发展为公开主和,有其思想演变的脉络,也有促成其思想演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汪精卫反对国民党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不信任英美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并在日本与苏联之间,选择了亲日、反苏。汪不相信国民党能在既反日、又不依附苏联、也得不到英美支持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并坚信他的求和主张能在政军两界激起普遍"回响"。这是他不惜离渝而对日求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韬与来华传教士、教会以及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时间上以1850年代为中心,尤其集中在1854—1857年期间,并以麦都思的去世为时间与信仰上的一个转折点。此间王韬不仅接替其父王昌桂协助麦都思等完成《圣经》翻译,而且还近于重新改写翻译了《宗主诗篇》,积极参与宣教站宣教材料的编写及传播事务,同时还向麦都思提交了一份与自己受洗相关的申请书,王韬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至此亦达到顶点。但即便如此,撇开当时的社会文化因素,王韬的不断被自我强化的中国文化立场、世俗与知识理性、比较宗教意识、根深蒂固的文人情怀与生活习气,让他始终陷入到基督教信仰与非基督教信仰的夹缝之间,并最终让他完成了一个晚清民间文人信仰追求、怀疑与自我放逐的思想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刘敏 《史学月刊》2003,(7):20-25
刘歆为西汉王朝宗室,又为王莽新朝功臣,是学术造诣高深的经学家,又是将儒家理想制度付诸实践的改革家。汉新之际名儒贤达党附王莽者甚众,刘歆不幸被过多地关注和指责,应与此多重身份有关。其与父刘向在政治上非真正对立,二人的基本倾向应是一致的;其与王莽之关系,于汉新禅代之作用,于王莽改制之影响,也远不像传统认识的那样密切、那样重要、那样深广。用“不忠”、“不孝”指责他有失公道。  相似文献   

20.
王蘧墓志记述志主生平较为详尽。本文结合传世文献探讨了墓志未曾提及的王蘧久仕不偶的另外两个重要原因,认为早年生活不羁和中年迎娶富家女的行为使统治者对其人品颇为鄙薄,终不委以重任。文中还对墓志所记王蘧生平作了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