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栾晔 《收藏家》2010,(9):12-16
沈阳故宫藏有明代犀角雕玉兰花杯、犀角镂雕梅花杯、清代染角透雕人物船、兽骨镂空花翎折扇、牙雕巧工葫芦、牙雕草蝶形盘、贝浮雕鱼等精美的雕刻艺术品。当这些雕刻艺术与清官的陈设品相结合之后,它的辉煌又在木质光华中闪耀。  相似文献   

2.
王建芙 《收藏家》2012,(2):52-54
挂门神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过大年习俗。传说唐太宗经常在睡梦中受到鬼魂的惊扰,就派手下两位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把守大门,非常有效,于是便将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后世仿效沿袭,广为流行,称为门神。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辟邪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相似文献   

3.
范丽 《收藏家》2013,(2):51-57
墨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用品,还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收藏和鉴赏的双重价值。沈阳故宫院藏有多种清宫墨,仅乾隆时期的御墨就有百余件之多,其墨模、图案、装潢都非常精美。造型更是千变万化、应有赆有;质量精美,形式多样,墨品均是采用上等材料,并由技法超群、造诣精深的墨工制作而成。可以说,院藏乾隆御墨无论从形式到装饰内容都达到了制墨工艺的极至。笔者现将院藏墨按院藏乾隆御墨、院藏乾隆集锦墨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王建芙 《收藏家》2013,(11):44-50
吉祥图案的作用主要是寓意,隐示人们的美好愿望。婴戏图属于吉祥图案。"婴戏"即婴孩游戏简称,婴戏图是以儿童游戏玩耍为题材的生活风俗画,它萌芽于战国,盛行于唐宋,大量存于诸如玉器、漆器、陶瓷和织绣等工艺美术中。其涉及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放风筝、捉迷藏、对弈、蹴鞠、习武、攀枝娃娃、莲生贵子、喜报多子、庭院婴戏、郊外婴戏、傀儡戏、婴孩读书、五婴抢冠,麒麟送子、五子登科、十六子、百子等,  相似文献   

5.
刘晓晨 《收藏家》2013,(1):56-60
剖析院藏清官酒具,离不开对一个民族,即满族的研究。满族是一个伟大且善于学习的民族,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过主导的作用,也曾创造出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现在看满族酒器的历史发展眯络,它实际跟满族社会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是同步前进的。  相似文献   

6.
铜镜是古代照面的工具。同时又殖含着工艺美术价值。因而在不同时代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本介绍了沈阳故宫现珍藏的十面乾隆款铜镜,为研究清代铜镜制作技术及清代人历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志强 《收藏家》2013,(4):47-56
中国的缂丝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实用价值,备受人们的喜爱。缂丝又称"克丝"或"刻丝"。是以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雕琢镂刻的效果,且富有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织棉和刺绣,是采用"通经回纬"的织  相似文献   

8.
王建芙 《收藏家》2013,(5):45-52
清代皇帝自幼读《四书》、《五经》,习学满、蒙、汉文字,兼及天文、地理等,且每日阅读前朝《实录》、《圣iJi『》,又喜临池书翰、著文吟诗、品鉴古玩。因此,内廷以及各处行宫遍设书房,房内书格环壁摆放,钙案上陈设笔墨纸砚以及各类文房清玩。文房清供是对中圈传统书房、书案陈设辅助用品的一种泛称,它多有精美的工艺造型和观赏性而被俗称为“文玩”。  相似文献   

9.
刘建 《收藏家》2014,(1):38-44
中国玉器制作源远流长,在长达七八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连绵不断,相沿不衰。先民们相信,透过通灵的美玉能汲取神明的智能,与天地交流对话。由最初以“苍璧礼天”帝王贵族专属的神器,再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士大夫们的佩饰玉,发展成为宫廷陈设、书房摆设的把玩用玉。  相似文献   

10.
孙继艳 《收藏家》2016,(4):69-72
铜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在铜镜未出现前,人们最初用水映照,冶金术发明后,才有了铜镜。  相似文献   

11.
栾晔 《收藏家》2011,(10):23-28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数十件寿山石,其雕工传神、精细。这些珍贵的藏品有的是北京、上海调拨的,有的是从社会上征集和各界人士捐赠的。不仅有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可以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李理  沙海燕 《收藏家》2010,(7):33-41
珐琅器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最晚形成的一个品种,俗称景泰蓝。它在中国诞生和推广使用的时间相对较晚,元代时,始由西亚阿拉伯地区和欧洲引入中土,当时称为“大食窑”,以后又有“拂郎嵌”之名(杨伯达《论景泰蓝的起源》,《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9期),但当时制作和使用量都相对较少。明代,随着宫廷中实用器物越来越走向艺术化,  相似文献   

13.
王建芙 《收藏家》2014,(4):50-56
<正>衣冠自从摆脱了蔽体御寒的原始属性后就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表征,蕴纳着深邃而多元的文化内涵。中国作为伟大的文明古国,更赋予衣冠以明礼仪,辨尊卑的政治功能,并且在王朝更迭时必制定新的冠服以作为新政权的外在标志。清王朝一统天下后,借鉴吸收了传统服饰文化中色彩与纹饰等精髓,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骑射文化元素,形成特点鲜明的服饰制度,以皇帝后妃为主体的清代皇家服饰,包括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在不同场合穿着的各种服饰。礼服肃穆庄严,吉服喜庆热烈,行服  相似文献   

14.
雕刻品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工艺制品之一,木雕作为雕刻品中的重要一项,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表现形式及通俗生动、简单易制而一直受到人们喜爱。从历史上看,木雕品很早即产生于人类文明中,早在新石器时期,沈阳北部的新乐遗址人就雕制出十分精美的“太阳鸟木雕”。此后,从夏、商、周历经秦、汉、唐、宋、元直至明清,中国的雕刻工艺不断发展,特别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受到当时各种手工艺快速发展的刺激,木雕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产出了大量精美的宫廷、民间的各种用品。沈阳故宫作为清朝的皇宫,现在又是全国重要的清历史、艺术博物馆,一直收藏保管着许多木雕类的文物。就其应用范围而言,大至古建筑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中到家具陈设,联匾横额:小至陈设品、工艺品及宗教用品,无一不体现着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从这些木雕制作的表现形式上看,有镂空透雕、浮雕、浅雕、锯空雕、满地雕、嵌雕、立体圆雕、线雕、贴花等等,并各种木雕技法在具体操作中常常组合运用,如圆雕中有浮雕,浮雕中有线雕。在雕刻技法上,艺人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绝活,使中国传统木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我院藏众多木雕大多是清代的,均有上述木雕工艺的技术和特点。以下,笔者以沈阳故宫院藏木雕藏...  相似文献   

15.
李卫东 《收藏家》2011,(4):11-16
一.青花瓷浅述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①,兴于元,盛于明清。自诞生以来,其纯洁高贵、典雅清逸的艺术风格倍受世人青睐,至今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收藏家》2013,(6):63-66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将笔、墨、纸、砚誉为"文房四宝",备加珍爱,乃至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影响深远。与此相应,应笔而生、专用于插笔的文房用具"笔筒"亦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与青睐。据文献记载,"笔筒"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如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篇便有蜾蠃"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为其子",但此处"笔筒"的真正含义是"笔套",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笔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