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寐叟哲嗣慈护先生捐赠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遗物中,不少是友朋致沈曾植的手札,其中有罗振玉致沈曾植的一通信札。本文试在释读信札的基础上,就其中的内容以及罗振玉与沈曾植的学术和交往等略作考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2.
寐叟哲嗣慈护先生捐赠给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遗物中,不少为友朋致沈曾植的手札,其中有一通缪荃孙致沈曾植的手札。缪荃孙和沈曾植二人均系晚清著名学者,往来甚密。本文拟就手札的内容、涉及的人物以及缪荃孙与沈曾植的学术和交往等作考释和解读,发为余墨,亦祈为缪氏和沈氏之研究资料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3.
葛金根 《收藏家》2013,(3):11-18
嘉兴博物馆藏有王国维致沈曾植的一通信札,为沈曾植之子沈慈护(1898—1963年,名颎)于1959年捐赠。该信札共四页,"小蓬莱阁"红印宣笺,纵23.7、横16.1厘米。按顺序二页缀合,用硬白纸托裱成二册页,册页纵28.5、横18.5厘米。首页前钤"沈颎之印"、"慈护长寿"二白文方印,后页末钤"静俭斋藏"白文方印,证为沈慈护所收藏。信札全文按原件释录如下:乙乡先生大人尊鉴:里闬相望,不及百里;向往之切,又逾十年。而踪迹睽违,未得一奉几杖。其为企仰,何可胜言。每从蕴公处得读书疏并及诗翰,读"道穷诗亦尽,愿在世无绝"之句,始知圣贤、仙佛去人不远。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中国近代的学术大师大致排个队的话,王国维和沈曾植无疑是可以列入前十名甚至是前五名的。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的渊源颇深,两人的家乡-在嘉兴-在海宁,相隔不过五十里。两人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相近的学术思想并且互相推崇。而在当时,也有学者把王国维和沈曾植相提并论的,如陈寅恪在长诗《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云:“当世通人数旧游,外穷瀛渤内神州。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湘贤遗墨》中,有魏源书信两件,曾于1964年第八期《学术月刊》发表。最近又从《湘人丛札》中发现魏源的手简一件。这三件书信都是魏源著述中未录入的。新近发现的手简一件,计六纸,行楷(图一、二)。其内容未道及当时国计民生,亦非学术论讨,而是给受信人解释争置魏源之父葬地的误会。  相似文献   

6.
《文献》2021,(4)
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鸣野山房抄本《章氏遗书》三十四册,是沈复粲从章学诚长子章贻选处借抄而成。该本递经平步青、章善庆、章寿康、吴申甫、周莱仙、萧穆、沈曾植、陈群等收藏、传抄或筹划刊刻。在流经沈曾植海日楼时,被嘉业堂主人刘承幹借刊而成嘉业堂本《章氏遗书》。通过对嘉业堂本《章氏遗书例言》和王秉恩《校记》的考察,在比较嘉业堂本与原抄本文本异同的基础上,可证明鸣野山房抄本即嘉业堂本之底本来源。  相似文献   

7.
葛金根 《收藏家》2013,(11):35-43
书信作为交流的主要媒介,在旧时交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探讨学问、传递信息等最普遍的方式。寐叟哲嗣慈护先生捐赠给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遗物中,不少为友朋致沈曾植的信札。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盦,晚号寐叟,别号甚多,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学使、署布政使、护理巡抚。宣统二年(1910年)乞休归里。辛亥革命后,以遗老隐栖上海。其学问精博,识见雄伟,为世所共仰。  相似文献   

8.
葛金根 《收藏家》2010,(9):46-52
嘉兴博物馆藏《寐叟赤椟册》,乃20世纪60年代干嘉兴古旧书店所得。该册内收六通信札,托裱折迭成册,册页纵33.2厘米、横22厘米,用硬纸板包花缎夹护,题签“寐叟赤椟”,署“樊粼壬寅夏日”。寐叟即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鑫,  相似文献   

9.
因承担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项目《释名诂林》,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于各地图书馆发现了卢绍、王鸣盛、段玉裁、江声、邵晋涵、王念孙、孙星衍、朱彬、黄丕烈、顾广圻、吴志忠、王引之、龚照、王宗炎、王筠、许瀚、成蓉镜、李慈铭、陆心源,吴翊寅、张步瀛、孙诒让、许克勤、胡玉缙、苏舆、叶德炯、王仁俊、王先谦、沈锡祚、孙祖同、沈济之、丁士涵、楼黎默、沈曾植、王国维、叶启勋、刘师培、  相似文献   

10.
葛金根 《收藏家》2014,(11):21-28
嘉兴沈曾植子培先生,博通万卷,学思活动庞大深几,尤长于史学,深于地学,邃于律学,精于佛学,湛于诗学,卓于书学,复擅倚声,乃道成以降学界之魁斗。沈曾植一生著述宏富,而刊刻者少。其词稿,手定者四种,有《倭词》一卷、《海日楼馀音》一卷、《东轩语业》一卷、《曼陀罗寐词》一卷。朱孝臧古微将以上四种删定而统题为《曼陀罗寐词》,不分卷,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十三年(1918)排印行世,录词105首。  相似文献   

11.
张謇不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文学家。据《张謇日记》和《啬翁自订年谱》,他曾与当时几十位文学家有过交往,兹选择其中与张謇关系最密切的范当世、朱铭盘、张裕钊、沈曾植、陈三立、郑孝胥、翁同龢7人,谈谈他们  相似文献   

12.
王校《水经注》断句失误三例陈永中阅读王国维先生校注、袁英光、刘寅生两先生整理标点的《水经注》.发现三处断句有误,现分述于下。1.卷二57页:"《十三州志》曰:县在郡西南四十七里。延转击狄道安、故五及羌,大破之,即此也。"此句中之狄道、安故、均为西汉陇...  相似文献   

13.
赵亮 《神州》2010,(9):72-73
很迷恋柯南"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论断的斩钉截铁,很感佩吴清源对于一生之敌本因坊秀哉"他是坏人"评价的轻描淡写,也很憧憬王国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境界的返璞归真,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每逢纷乱芜杂,我总要退回来问自己三个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唐山大地震》是个什么片子?这是一部商业片吗?里边的痛彻心扉、人文情怀可能使你无法同之前《英雄》、《十面埋伏》、  相似文献   

14.
高凤莲一家三代手握剪刀,正聚精会神地进行剪纸创作,她们的身后是百余幅的剪纸作品,这便是2014年5月8日—2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大河之魂——高凤莲三代剪纸艺术展"现场。展览分"厚土"、"乡情"、"传承"三个篇章,《神柱》、《莲生贵子》、《黄河魂》等民间剪纸和布堆画作品,件件栩栩如生,精美绝伦。随着清脆的"咔嚓"声,红纸变成了一只小鸡,一棵柳树,一个调皮的孩童。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20年代王国维先生《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王国维文集》第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曾经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自上世纪伊始,即有大批战国楚简出土,这些楚简材料为研究战国时代楚国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祁惠墓志考     
焦华中 《沧桑》2013,(1):55-56,75
周口市博物馆现藏《祁惠墓志铭》一块,青石质,边长74厘米,厚9厘米,重300斤左右,墓志铭为阴刻行楷,共29行848字,序文680字,主要追述祁惠的世系、籍贯、功绩和经历,铭文134字。本文由此墓志入手对人物、地望、官职等方面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7.
钱自在先生于1988年向山西省博物馆捐献物110件,这批物主要是瓷器和书画,而在书画中又以元代顾安墨笔《风竹图》和发僧《祇园大会图卷》以及清代伊秉绶《墨盆梅》最为珍贵。据目前所知以上三件都是孤本。其中《祇园大会图卷》尺寸之长,人物之多,描绘之精细,实属罕见,可谓国宝。笔对此卷作一浅析,请各位专家学赐教。  相似文献   

18.
伯希和于1909年访问北京期间,向京师一批学者展示其随身携带的部分敦煌文献,北京学界随后公宴伯希和,达成今后影印、刊布法藏敦煌文献的口头协议。日本人田中庆太郎在1909年11月发表的《敦煌石室中的典籍》一文中,记录这次公宴时间为1909年9月4日。数十年来中外论著多采用此日期,但该日期明显有悖于其他相关史实。恽毓鼎在1909年10月4日日记中记录了公宴之事,为确定公宴日期提供了另一个选择,但仍属于孤证。2012年12月刊布的宣统元年八月廿二日(1909年10月5日)恽毓鼎致沈曾植信,再次将公宴时间锁定在1909年10月4日,并提供了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最终解决了公宴时间问题。本文对这封恽毓鼎致沈曾植信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讨论了北京学界公宴伯希和的前因后果,论证了公宴伯希和日期为1909年10月4日的正确性,揭示了这封恽毓鼎致沈曾植信在伯希和1909年北京之行研究中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62年前后吉林省博物馆在北京的某位收藏家处购进一件元人《萱蝶图》轴。后来经张珩、谢稚柳、刘九庵、张伯驹等人鉴定,他们一致认为该作品为“旧假”,并肯定它既不是郭天锡所画,也不是出于元人手笔。最近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先生赠送给吉林省博物馆一部美国印刷的在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画的集册——《八个朝代的中国画》,其中有一件署名刘善守的《萱蝶图》轴,这件画无论从画幅的尺寸、构图、画面物象以及用笔等都和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那件元人《萱蝶图》轴,非常相像,这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为了便于对比研究,先把两画的自然情况列出:吉林省博物馆藏元人《萱蝶图》轴(简称“馆萱”)。质地,绢本。画面尺寸,164×56公分。内容,萱花竹石,巨石上单腿立一  相似文献   

20.
张行 《丝绸之路》2009,(22):60-62
有"大露天博物馆"之称的意大利,有3200多座博物馆、10万多座教堂和5万座历史建筑物,收藏着510多万件文物和200多万件艺术品。多年来,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采用"保护与利用并举"的模式,由公共部门负责保护,由私人或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和利用,既确保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又让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