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官集团,总数约为2万人,京官约占十分之一。文官绝大多数是科举出身,经过层层会试殿试,突出者可被任命为大学士,供职于文渊阁。因文渊阁为皇帝的直属机构,在不设丞相(明太祖洪武皇帝杀过三位丞相后,下令不再设丞相一职)的情况下,文渊阁事实上承担着政府内阁的职责,首席大学士也就几近总理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汪金友 《文史月刊》2010,(10):72-72
<正>明朝的万历皇帝,登基时年方七岁。朝中大事,全委于他的老师、文渊阁大学士沈鲤沈阁老处理。一次,沈鲤代万历巡视江南,回京时,准备顺便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老家看看。为了不惊动地方官府,他青衣小帽,轻车简从,只带了几个贴身护卫,悄悄回到  相似文献   

3.
正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知的例子。楚国最高的长官称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和其他各国不同。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西汉末丞相改称大  相似文献   

4.
西汉开创的个别制度既奇怪又残酷。《汉旧仪》记载,如果有“天地大变”,皇帝就派使者给丞相赐十斛酒、一头牛。使者一走,丞相就要拟一道告病的奏折,迅速送达尚书。尚书一旦见使者回宫,会赶在使者开口之前向皇帝禀报,说丞相已经病人膏肓了。文献的记述到此为止,实际上接下来还有一个夺人性命的环节,即丞相的自我了断。这个程序繁琐的杀人制度在汉成帝以前是没有的,开创这一先例的是汉成帝后期的丞相翟方进。  相似文献   

5.
说起造反,应该是大臣或老百姓造皇帝的反,但历史上偏偏有一位皇帝,造了大臣的反,他就是东魏孝静帝。公元534年,东魏丞相高欢立年仅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  相似文献   

6.
唐佳红 《安徽史学》2022,(5):23-29+62
明代驾帖源于一种“敕谕”,为皇帝所出诏令的替代品,代表着在各种公私事务中皆得便宜处置的至高无上特权。正统以后,厂卫权力膨胀,驾帖也成为厂卫提人缉事的专用文帖。朝臣试图利用制度化措施来限制驾帖的使用范围,却以失败告终,以致明代后期驾帖成为皇帝或宦官掌控司法的工具。驾帖具有平衡特刑机构与法司的司法权及皇帝越权专制刑狱的双重功能,文官集团对驾帖的限制实际上侵犯了皇权,反映了皇帝、厂卫与文官集团三方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明代社会的司法生态。  相似文献   

7.
史书动态     
正《唐代高层文官》内容简介唐代的五大类高层文官:宰相、词臣、史官、财臣、牧守,是唐代最接近皇帝皇权、最全面掌控国家财赋,以及在地方上治理百姓最重要的官员。这些高层文官,在唐代经历了使职化的过程,从普通的职事高官,演变成皇帝的特使。在这种体制下,皇权得以进一步扩张。本书通过个案分析,试图阐释唐代高层文官复杂官衔的特征和深层意义,细致解读官员履历材料,展现出级别的升迁或贬黜、职事的清要或边缘、俸禄的丰厚或微薄,使读者深入体会唐代士人宦途沉浮的实态。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春秋战国之际将相分职已经成为官僚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文官与武官的称呼却到汉代才出现。《史记·叔孙通传》载: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723页)与文官相对应的武官一词较早见于《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  相似文献   

9.
从明朝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出发,万历年间的君臣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万历皇帝与张居正、冯保以及李太后之间的矛盾,君臣矛盾又如三把戒尺将万历皇帝牢牢的束缚住。君臣矛盾成为导致万历皇帝怠政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为明朝历代皇帝中最为怠政的皇帝,其怠政突出表现在"六不做"。究其原因,万历皇帝的怠政是一种超乎常理与缺乏恒信的懒惰行为的极致表现。  相似文献   

10.
牧惠 《文史天地》2003,(11):40-42
读明史,那感受确有如柏杨所说:“明王朝的皇帝,都好像跟明王朝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竞争着对它百般摧折,似乎不把它毁灭,誓不甘心。”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明朝十六个皇帝中,活过四十岁的仅有五人。这些短命皇帝,往往都是一些不中用的庸人。他们短暂的一生,往往被后妃、母亲、祖母及宦官所控制,于是胡作非为。最突出的是只活了三十一岁的正德,他先后在刘瑾、江彬的教唆下,完全不顾朝廷的礼仪,到处乱窜,酗酒、掠抢良家妇女,对提意见的官员施以罚跪和廷杖,十足一个流氓。只活了二十四岁的天启,是个好木匠、坏皇帝,顽童一名。那些活得长命一…  相似文献   

11.
<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看来也得有个规矩。如本文所述,这些言者,为争一己之虚名而信口雌黄,也无罪么?明亡于万历皇帝的说法由来已久。人们之所以有此观点,缘于万历皇帝近30  相似文献   

12.
李辉 《文史月刊》2010,(3):M0002-M0002
<正>北宋宰相王旦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但凡遭人诋毁,既不辩解,也不记仇。王旦任丞相不久,寇准就被罢免了丞相职务,因为王旦极力推荐,真宗皇帝起用寇准为枢密使,挂宰相衔。寇准有时在真宗面前说王旦的不  相似文献   

13.
杨建武 《风景名胜》2012,(3):120-121
“丞者,承也;相,助也”。在我国封建时代里,丞相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总览全国政务的百官之长。仙居县历史上,虽有不少名人曾挤列朝班,然而担任过丞相之职的却唯有一人,他就是南宋末年左丞相吴坚。  相似文献   

14.
1976年4月,具有一定文物鉴别常识的原镇原县博物馆干部张明华同志在县城南街废品收购门市部发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古物。他当即以0.80元人民币收买回来,交给了博物馆。这件古物形状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重0.15千克,铜质青色。它的正面是以秦小篆铸成的、字体大小0.90厘米的竖文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的阴文书刻:“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其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  相似文献   

15.
公元1363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定都平江,分封百官。张士诚当了小皇帝,私欲便膨胀起来。他把朝廷的事儿全部交给丞相张士信,自己日日笙歌,夜夜狂欢。张士信是张士诚的亲弟弟。张士诚把国家大事全部托付给张士信,而张士信却把这些"烦心"的事儿不负责任地交给了黄敬夫、蔡彦文和叶德新,自己大兴土木,建起了宏大气魄的丞相府。又从各地选了  相似文献   

16.
《文献》2010,(3)
<正>内阁是明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从明成祖简用解缙、黄淮等翰林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时起,直至崇祯皇帝亡国,明代阁臣几何,学界说法不一,故有必要予以考述,作出准确统计。  相似文献   

17.
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其中有将近20年的时间不上朝,他消极对待政事,拒不上朝,这对于晚明的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明史》甚至评价"明亡,实亡于万历"。万历怠政与世宗嘉靖时期大礼议之争造成的官僚队伍大撕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明代国家体制和皇帝自身性格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万历的怠政行为可以感受到作为皇帝的无奈、任性和明末政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18.
吴思 《炎黄春秋》2000,(11):75-80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年),孙丕扬62岁时出任吏部尚书。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将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明朝在名义上没有宰相,孙丕扬位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除了皇帝,他简直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  相似文献   

19.
韩爌墓     
韩爌(公元1564--1644年),字象云,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盘底村)人。1592年(万历二十年)中进士后,历官庶吉士少詹事、礼部右侍朗,泰昌元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土,人阁参赞机务。1621年天启皇帝即位后,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后加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因忤魏忠贤去职。崇祯皇帝即位后,又召还朝廷,复为首辅。崇祯三年被罢职回乡。  相似文献   

20.
明清官制     
内阁官署名。明初,为加强皇帝专权,废丞相,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华殿、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秉承帝命,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因设在宫内,称为内阁,实际掌有宰相之权。成祖时,以官阶较低之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阁;仁宗后才以尚书、侍郎等重臣入阁。阁设大学士、学士若干人,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清沿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