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大随便讲他们没有问题,那他们可以将名单发表嘛。名单发表我们一个个对就是了。北大讲没有问题,为什么不公布名单呢?几个月前和记者的一次对话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丘成桐先生没有想到的。因为他原来认为大众媒体是不懂科学家的,他曾经这样反问记者: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媒体为什么要来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付斯年纠错     
京红 《文史月刊》2014,(1):32-32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傅斯年在北大教书时,北大有位教授叫朱蓬仙,是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朱教授在学校里教的是古代文学。有一学期,朱蓬仙开了个《文心雕龙》的专题讲座,因为他是章太炎的门生,所以听者甚众。  相似文献   

3.
老刘其人     
老刘原是北大历史系本科生,毕业后直接保送读研。因为是老北大,所以2001年开学之初,他自告奋勇去学校南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同窗。当日他见到风尘仆仆一脸土气的我,互通姓名,便爽朗笑告,说我和他同住一个宿舍。当即命令历史系大四学生某某,蹬着个三轮车,载着我的行李和我,吭哧吭哧送到宿舍去。  相似文献   

4.
据李敖回忆,台大有个教授叫许子明,原来是北大的教授,在跟着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因为他痛恨胡适,便到处演讲说:我当年亲眼看到胡适一手把毛泽东提拔上来的。可见,毛泽东的人生轨迹在北大期间,就和胡适有了或多或少的交集。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而两人在北大相遇时,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差别都非常大——  相似文献   

5.
张罗 《广西文史》2010,(1):43-49
重要的是讲真话 张罗的忆谈从他病室小茶几上的一本杂志和一本书说起。 一本杂志就是《炎黄春秋》。张罗说,这本杂志的创办人之一郑惠是你们湖南人,在北大读书时,我们就很谈得来。他和另一位湖南同学杨慎之常到我宿舍来聊天。《炎黄春秋》为众多读者所喜爱,首先是它讲真话、说真相,对历史的回忆能再现其真实面貌,给人回味和思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蔡元培与北大是紧密联系、难以分割的。提起北大,蔡元培是其校史上的一座高峰,此后近百年历任校长无一人能超越他的声望。在蔡元培掌校后,北大才转变为今天人们心目中开风气之先、自由包容的"北大"——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而提到蔡元培,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北大校长、教育家。"思想自由、  相似文献   

7.
下篇:在北京大学十、众望所归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后,曾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为振兴北大立下汗马功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临危受命,担任中国驻美大使,为争取美国援助、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作出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蒋梦麟因为担任行政院秘书长,按照《大学组织法》必须辞去北大校长职务。于是,远在美国的胡适就成了北大校长的最佳人选。1945年9月3日,教育部长朱家骅致电胡适,表示北大校长"非兄莫属",在他回来就任之前,由傅斯年暂时代理校务。  相似文献   

8.
一位北大学子嘲笑,念高中时,他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读书忒用功、成绩依然忒差的同学。还好,我不在他嘲笑的范围内,高中时我成绩忒差,却也忒不用功。因为成绩差,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坐在班上最后一排,其缺点是眼睛离黑板较远,其优点是背离墙较近。所以本人虽已三十高龄,依然眼明背直,没  相似文献   

9.
真实的鲁迅是沉默的鲁迅。我们接触到的鲁迅其实是很有限的"老钱在北大开过不止一次的周氏兄弟专题课。在北大,中文系老师讲课风格各异,但极少见像他那么感情投入的。太激动了,眼镜一会儿摘下,一会儿戴上,一会儿拿在手里挥舞,一副眼镜无意间变成了他的道具。他写板书时,粉笔好像赶不上他的思路,在黑板上踉踉跄跄,免不了会一段一段地折断;他擦黑板时,似乎不愿耽搁太多时间,黑板擦和衣服一起用;讲到兴头上,汗水在脑门上亮晶晶的,就像他急匆匆地赶路或者吃了辣椒后的满头大汗,来不及找手帕,就用手抹,白色的粉笔灰沾在脸上,变成了花脸。即使在冬天,他也能讲得一头大汗,脱了外套还热,再脱毛衣。下了课,一边和意犹未尽的学生聊天,一边一件一件把毛衣和外套穿回去。特别是讲他所热爱的鲁迅,有时你能看到他眼中闪亮的泪光。每当这个时刻,上百人的教室里,除了老钱的讲课声,静寂得只能听到呼吸声。"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前五十年以12月17日为校庆日,后五十年以5月4日为校庆日。大概因为五四运动发源于北大,北大也因五四运动而声誉大振,可惜有考据癖的胡适也没有把北大生日考证得很清楚,据陈平原考证,北大的真正生日是戊戌年11月18日,即公元1898年12月30日。北大二十七周年纪念时,鲁迅应北大学生会紧急征稿,写了一篇《我观北大》,提出北大的校格问题。“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今天有人把北大的校格概括为“独立”与“自由”、“自…  相似文献   

11.
姚蓬子在北大就读时深昧假公济私的一套贪财手段,他在图书馆阅读书籍时,常常乘人不备,化公为私地将书偷盗出去,日积月累,到他结束学业返回老家时,竟偷了一大箱子的书籍回去,其中大部分是外国文学作品,以备他将来成为翻译家的工具。在北京读书时,姚蓬子有着嫖妓的嗜好,但因为囊中羞涩,他常去的是三等妓院,并爱上了一名叫素梅的雏妓,后来他到上海滩来闯世界,在光华书局当编辑,又在水沫书店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银玲》,其中一首《赠SM》,就是寄赠给当年在烟花间结识的当妓女的那位素梅。“左联”成立后,善于钻营的姚蓬子因为具有经营头脑,被…  相似文献   

12.
正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固然以内在因素为首要,然亦多有外缘背景。章士钊曾云"名士亦须拉缆人",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凭借相互间的提携、扶持而跻身名流。1917年,梁漱溟报考北京大学,没有考上。但是,前一年梁氏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究元决疑论》,以近代西方学说阐扬印度佛家理论。蔡元培读后,认为他功底很好,前途无量。当他得知梁没有被北大录取时,甚为惋惜,说:"梁漱溟想当学生没有资格,那就请他到北大来当教授吧!"于是,梁漱溟被聘来北大主持印度哲学讲习。试想,如果当初没有蔡元培的"不拘一格录人才",何来日后的"一代大儒"梁漱溟?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先生早  相似文献   

13.
正罗家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曾参加过"五四运动",也为民国时期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让众人所熟知的,是他的那种怪劲和倔劲。北大组织招生考试,罗家伦应试。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考试时自信满满。说来也巧,他的试卷正好遇上胡适批阅,胡适看了他的文章后眼前一亮,大加赞赏,认为他将来必是一个可造的文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2021,(7)
正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在北大校史展的"北大红楼"展板前面,他驻足细读历史文物,一件是1921年北京大学的校报《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募员启事;另一件是北大政治系学生贺廷珊的考试试卷,是他作答"试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考题的答题内容,上面有李大钊的圈点与评语评分。习总书记认真读完这些重要的文物,对随行的同志说,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作为当时燕园中一名学子,《北大文革初期见闻录》一文的作者亲身经历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讲述了文革在北大发起和发展的过程,其中的一些细节既知者甚少,又能见微知著,对于我们了解那个年代的真实面孔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刘火雄 《文史天地》2013,(11):62-66
北京大学与商务印书馆素来被视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双子星座”。1921年,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高梦旦等拟邀请北大教授胡适出任编译所所长一职。胡适则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王云五。在当年7月23日的日记中,胡适写道:他(王云五)是一个完全自修成功的人才,读书最多,最博。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这一代最没文化,不可能再出鲁迅人物周刊:2002年您从北大退休后,都做了些什么?钱理群:退休4年多里,我处于一生当中从身体到精神的最佳状态,因为摆脱了……一些牵制吧。以前必须戴面具,现在无所谓了。近两年我比较关注农村教育。在教书上我可谓节节败退(笑),先是北大,后是中学。但做的还是继续研究鲁迅,普及他的思想。人物周刊:研究鲁迅以来,您是否与鲁迅家人有过接触?他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细节没有披露?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在《我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中描述到:“那个时候的北大,是一个‘自由王国’。蔡元培到北大以后,开课并不是先有一个预订的表,然后拉着教师去讲,而是让教师说出他们的研究题目,就把这个题目作为一门课。对于教师说,功课表真是活了。他所教的课,就是他的研究题目,他可以随时把他研究的新成就充实到课程的内容里去,也可以用在讲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发展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提起胡适的婚姻,许多人都视之为一桩美谈,至少是一种趣谈。因为他以一位留学美国的留学生,一位归国就被聘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教授,却娶了一位不太识字的乡下小脚女人,而且终生相守。因为胡适的名气太大了,有关他的事情,只要有机会进入公众视野,便成了人人喜欢谈论的话题。胡适大概自己也知道他的婚姻有些特别,他希望自己留下最真实的记录,免得被传扬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20.
我和张政(苑峰)同志是山东同乡,又是北大史学系同学。我长他一岁,我北大1 935年毕业,他36年毕业。他毕业后即受傅斯年先生之约去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苑峰是个饱学之士,读书多,记忆力强,好像他什么都知道。读书多、博学强记的傅斯年先生非常赏识他,称赞他。苑峰还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傅先生就称赞他是“小王国维”。苑峰字写得好。我儿子何芳川六、七岁学写字时的启蒙老师就是苑峰。他写了字,蒙上纸,何芳川在上面描着写。好像这叫作“描红”。在史学界,我和苑峰还是志同道合的魏晋之际封建论者。2 0世纪50年代争论中国社会史分期问题时,我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