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伟 《羊城今古》2001,(3):53-55
康熙二十四年(1865),清政府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其任务是代替历代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粤海关设立,清政府就任命海关专职监督来管理海关全部事务。粤海关监督是由满族人担任的,任期一般为三年。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后,英、美、法三国乘机夺取了上海海关行政权,由三国各派一人任税务监督共同管理上海海关。1859年,清朝南洋大臣何桂清委聘英国方面的税务监督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此为旧海关这一最高领导职位的最初设立。总税务司自设立之日起,直到抗日战争中期,始终由英籍人担任,1943年才由美国人李度继任此职务。各口海关(洋关)亦由外籍税务司统管,而各关税务司统受总税务司管辖。因为根据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外交团订立的协议,总税务司督征关税,一切以海关关税作担保的赔款和外债,其还本付息事宜统由总税务司掌管,以便保护各帝国主义债权国的利益。这就是说,总税务司就是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讨债索赔的代理人。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海关在中国收集情报,  相似文献   

3.
试论近代海关监督及其维权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修福 《民国档案》2005,71(4):113-120
关税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关税征收和保管的海关监督历来是个肥缺,炙手可热。中国近代海关大权自操于外国人之手以后,原拥有主管海关大权的海关监督,其地位越来越低,职权也逐渐被剥夺,甚至变成徒有虚名的傀儡;而外籍税务司不断与监督争夺管理海关权力,反仆为主,俨然成了中国海关的主人,形成一种世所罕见的畸形关系。海关监督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围绕监督的地位和权力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随着中国关税自主进程的改变,海关华员的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抗战胜利后,许多海关的负责人已是华人,海关监督的监督职能已失去作用,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关创设于1685年,清政府在澳门、漳州、宁波、台山等口岸分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以海关命名的中国管理对外贸易征税机构,其行政组织、官员任命、方针政策和章则条例,一直为清政府所掌握,这是一个主权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设立的行政机关。鸦片战争伊始,中国海关有如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化道路,不能幸免地逐步丧失其独立性。其中,中国近代赔款对于海关权力渐入他人之手的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5.
海关是一个国家监督管理进出口国境的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并执行关税法规及其他进出口管制法令、规章的行政管理机关.清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684-1685),清政府取消海禁,允许开海通商,正式开设海关,在福建漳州设立闽海关、广州设立粤海关、宁波设立浙海关、江南(上海)设立江海关.在清代前期的四个海关中,以粤海关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福建近代气象工作始于19世纪80年代。咸丰四年(1854年)清政府曾设海关监督。在英国人控制下的上海海关监督,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后有选择地在中国沿江、沿海及岛屿灯塔,陆续开展气象测候业务,先后在福建建立了9个海关测候所,开始用仪器观测气温、雨量、风向、风速等各种气象要素,这是福建用现代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之始。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天文学家余青松博士筹划,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气象台,每天定时进行气象观测,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东南五口,粤海关一口通商的体制被打破。1843—1854年间,粤海关为应对变局,进行了以下调整:在机构与人事方面,改设、添设了一些税口,增加了百余名书役,但清政府中枢与广东地方当局纠缠于添设书役等细节,未能在海关监督人选和中枢层面进行大的调整;在夷税政策方面,制定了统一的税则、税率和关期,但未能进一步建立统一的夷税收支机构;在夷税收入方面,粤海关起伏较大,江海关收入急剧上升,除贸易重心转移外,这背后还涉及巨额走私,而江海关贸易地位的上升也预示着以粤海关为主的税务体系将难以持续;在夷税支出方面,粤海关奏销折延续既往的混乱以及对内务府、户部的大额上缴。从粤海关的体制演变,可以看出清政府此时在政治理念上有"规复旧制"的冲动,行动上则存在"惯性依赖",其目的在于维护粤海关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 中国近代邮政滥觞于1866年(清同治5年)。最初系由海关总税务司兼办,业务范围仅限于在天津、北京、上海、镇江等地收寄外国使馆和海关本身的函件。1876年以后,各地海关机构相率设立邮务办事处,并开始面向社会收寄公众信件。1896年(光绪22年)清政府决定“关邮分立”,并于1906年(光绪32年)设立邮传部,但一直到1911年(宣统3年)始正式接管邮政业务,这才从行政体制上实现了邮政专业化。当时的邮政区划,初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点,继以各省行政区域为标准,分全国为若干  相似文献   

9.
海关洋税被视为经制外的新增税项,晚清政府开始有意将其纳入经制管理的轨道,但未能实行。在财权下移的背景下,洋税的“尽收尽解”使关税收支确数成为一个“未知领域”,中央不得其详。分成扣款促成外籍税务司全面介入中国关税的征收,在关权受损的同时,也使清廷得以“以税司之报告,核监督之账目”,基本解决了关税征收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按税课之盈绌,坐扣经费之多寡”的经费提取原则,在将海关经费纳入正式经费系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关税分配过程中存在的“激励不兼容”状况。晚清政府的汲取政策,特别是清末的财政摊派,导致分成制的破坏。分成制的运作显示了晚清中央政府企图加强财政集权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的外籍税务司制与拉哈苏苏海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3年清政府在英、美、法等国列强的压力下,被迫签订了《海关税则》,使我国丧失了的关税自主权。拉哈苏苏海关的设置就是其中一例。从拉哈苏苏海关的设置可以清楚地看到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影响。拉哈苏苏海关遗址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等掠夺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1.
商丘市场上的“舶来品”冀鹤岭舶来品,旧时指进口的货物。河南商丘市场上出现“舶来品”,始于鸦片战争以后。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在南京签订《江宁条约》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开,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海关不能自主,资...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广州黄埔港水道出口的虎门,成为黄埔港和粤海关的天然屏障和设置控制的最佳地点。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前后开始实行开海贸易,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负责外贸事务。同时,清政府在虎门建设海防,修筑南山、横档和三门炮台以控制海口。正如任何海关都有武装部队支撑一样,虎门炮台既是广州的海防工事,也是广州黄埔港和粤海关管理海口,控制进出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海关的设立肇始于1864年,随着20世纪初东北地区主要城镇对外开放,国际经济交往日趋活跃,于1907年起在各口岸陆续设关.清政府设关的本意在于实施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和缉私以增加税收,然而设关伊始就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在日俄两国的一再要挟下,清政府多次被迫与之订立不平等的关税协定,使日俄两国获利甚巨.东北地区海关的设立不但没能保障本国的经济利益、反而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对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掠夺的门户.  相似文献   

14.
周媛 《黑龙江史志》2010,(19):36-38
赫德是中国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他执掌中国海关长达近半个世纪。在这漫长的45年中他不仅管理着整个海关,而且是总理衙门的最高顾问,恭亲王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赫德",他俨然成为了清政府对外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人物。那么作为一个为中国服务的英国人,他是怎样平衡本国利益和中国利益,又是怎样获得清政府的信任和重用的呢?而作为一个清政府眼中的"蛮夷",恭亲王和总理衙门的高级官员为什么会对他另眼相看并大加重用呢?本文即是想通过在阿斯本舰队事件中赫德个人的态度和总理衙门的评价以及赫德与李泰国的处事方法相对比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5.
海关,不仅是征收关税的财政机构,而且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大门。从鸦片战争之后到19世纪末叶,外国侵略者除了协定关税的自主权外,还夺取了这经济关系大门的钥匙——海关行政管理权,使中国丧失了使用关税的权力。这一主权的丧失,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先是聘用“可靠的”外国人担任海关监督,后来由英美法三国组成税务委员会,最后建立英国势力独占的税务司制。清朝初年,清政府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海禁甚严。康熙二十四年间865年)解除禁令,设立了江海(连云港)、渐海(宁波)、阎海(漳州)、粤海(广州)4个海关;乾…  相似文献   

16.
旧中国的海关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是以一种特别的、畸形的形态存在着的国家机器。关于它的性质,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殖民地性质”的海关,因为它的最高领导(总税务司)和主要骨干都是洋人,是一个洋人领导和主宰的海关。有的认为属于半殖民地性质,因为外籍总税务司的任兔、全国性海关主要法规还是由清政府或国民政府对外颁布.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要闻     
《文史春秋》2006,(9):12-12
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2日日本宣布大连为国际商埠。6日清政府官制编制馆成立,孙宝琦、杨士琦为提调,金邦平、汪荣宝、曹汝霖为起草委员。13日清政府宣告于安东大东沟设置商埠,并设立海关。15日清政府简派袁世凯、铁良为河南秋操阅兵大臣。16日清政府镇国公载泽奏请裁撤内监。18日清政府编篡官制大臣奏上厘定官制宗旨折。18日飓风袭香港,死伤10余万人。20日清廷诏禁鸦片,定限10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并令议订严禁吸食、禁种罂粟章程。24日清政府出使英国大臣刘式训奏请变通简派出使人员办法。29日北京《中华报》被封,干事彭诒…  相似文献   

18.
英国与近代中外贸易“法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英国从最初在领事报关制度下协助清政府缉私 ,到取消协助缉私的条约义务 ,进而攫夺中国的海关行政权 ,改造海关和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其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是在通商口岸建立一种符合其利益的“法治” ,以保障其在不平等条约下的自由贸易。而清政府未能自主形成顺应新贸易格局的政府功能 ,结果将建立法治的政府职能以及相应的权益拱手送人 ,从而在“抚夷”的幻象下沦为列强的附庸。  相似文献   

19.
息借商款是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举办的内债。其利率设计、印票发行、还款来源仿照同一时期清政府外债模式。息借商款采用重点借款方式,侧重在发达地区、口岸城市向金融商借债,海关二元系统参与到债券销售或还款程序中。所借款项绝大多数在甲午战争结束后才逐渐解交户部,未直接用于战事。因户部设定借款额度,且一些省份直接由政府出面经营借款,难免出现摊派抑勒之弊。但因有海关二元系统的独特作用,有海关税收保障还款,息借商款除少数改作工厂股本或捐输外,大部分得以如期偿还。  相似文献   

20.
位于深圳的九龙海关从1997年7月1日起已正式更名为“深圳海关”,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关之一,每日从这一海关进出境人数和进出货物数量都居全国第一,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任何一个海关。九龙海关从设立之日起,几经变迁,历尽沧桑,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追溯九龙海关的创建历史,它既是清政府对外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也是赫德利用不平等条约侵夺两广总督和粤海常关民船贸易税收权力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