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冷战格局下东西方阵营为解决朝鲜、印度支那问题召开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参会前,中苏围绕争取中国参会和准备工作一致协议,努力争取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在会议中,两国代表在一系列问题上密切磋商、分工配合,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在会场外,双方通过多方协调,弥合了阵营内部的分歧,打了一场双赢的外交配合战,并使中国进一步获得了处理社会主义民主阵营内部事务的权力;苏方的牵线搭桥使中国与英、法乃至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苏联也获取了解决欧洲问题的一个契机,增加了与西方国家谈判的筹码。日内瓦会议上中苏的协调与合作,国家利益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1954年4月26日,为了参加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政府组成庞大的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亲自率领,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乔冠华等为代表的200多人乘专机抵达瑞士名城日内瓦,下榻于日内瓦市郊的莱蒙湖畔查尔索瓦镇的万花岭别墅。 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既恨且怕,从军事、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与制裁,就连参加这次会议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对美国代表团成员有一条严格的规定,即不准以任何理由同中国人握手。美…  相似文献   

3.
日内瓦会议作为新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也是新中国开展多边外交实践的初步尝试 ,其成就主要体现为推动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搭建中美沟通的桥梁和改进中英关系。尽管由于冷战格局和“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制约和影响 ,日内瓦会议作为多边外交实践的作用和功能无法和今天意义上的多边外交相提并论 ,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仍然不失为一次比较成功的多边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初,笔者曾赴香港参加“中国、东南亚与印度支那战争的新证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挪威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斯泰因·滕内松首次公布了一份文件:《B同志谈反动的中国集团对越南的阴谋》『据滕内松介绍,该件属名“B同志”,没有注明日期。通过内容判断,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与柬埔寨的和平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诗明 《史学月刊》2002,7(11):62-68
印度支那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焦点地区。1978年越南对柬埔寨的入侵使柬国内政治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在柬埔寨漫长的和平进程中,包括中国、法国、东盟、澳大利亚在内的国际社会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协调作用。联合国组织更是责无旁贷地组织并主导了柬埔寨大选。本要探讨的是作为一个中等实力的国家——澳大利亚,如何利用自己的外交资源、影响以及一个相对中立的国家所享有的独特的外交协调能力及优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柬埔寨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6.
论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统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支那三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是法国在东南亚的至关重要的殖民地和战略基地,法国的殖民政策在这里得到全面的贯彻和显著的体现。对19世纪中叶以来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进行历史考察,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法国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历史影响。一、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殖民政治体制的形成和特点法国从19世纪中叶侵入越南,到这个世纪的90年代,完成了对印度支那三国的殖民征服,建立了法属“印度支那联邦”,确立了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从1862年侵占南圻东三省开始,到1940年9月日本侵入印度支那为止,将近…  相似文献   

7.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与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有关国家的代表云集瑞士,举行关于这两场战争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会议于6月15日破裂,致使朝鲜继续处于南北对峙、不战不和的局面。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谈判也非常艰难。但是,5月7日越南人民军取得莫边府战役胜利,以及6月18日法国孟戴斯-弗朗斯政府上台,使会议出现了转机。不过,由于越南代表范文同坚持“14至15度线方案”,谈判一度处于僵持。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1997,(4)
1954年4月,苏、美、英、法、中五国在日内瓦举行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研究中,关于这一方针提出的时间及方针是何时公开提出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中是否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提出时间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经过梳理史实,"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是周恩来1954年12月初在会见外宾时明确提出的;在党内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是刘少奇,在国际会议场合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是郭沫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中并未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但他在与一些国家领导人的会晤中表达过中国和平解放台湾的立场;第三次国共合作是周恩来于1955年12月23日接见应邀来访的以布兰敦为首的香港大学英籍教授及其随员时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田向春 《沧桑》2010,(1):124-126
二战后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共同目标使越印两国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印度独立后,采取不结盟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越南战争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越印关系处于冷淡时期。1953年朝鲜停战后,印度支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印支战争可能进一步扩大并升级为全面战争。印度对越南采取了积极的调停政策,日内瓦会议后,维护印支和平的共同目标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越印关系开始密切。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共同目标使越印两国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印度独立后,采取不结盟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越南战争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越印关系处于冷淡时期。1953年朝鲜停战后,印度支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印支战争可能进一步扩大并升级为全面战争。印度对越南采取了积极的调停政策,日内瓦会议后,维护印支和平的共同目标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越印关系开始密切。  相似文献   

12.
汪谦干 《安徽史学》2004,(5):112-112
由山东大学和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组委会主办的"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8月21日至22日在山东省蓬莱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中外学者有60余人.这次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召开朝鲜政治会议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是《朝鲜停战协定》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约方之一,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首先,中国希望尽快召开朝鲜政治会议,坚决主张朝鲜政治会议应是包括苏联等中立国参加的多边圆桌会议。其次,中国积极支持苏联关于召开五大国会议的倡议,推动国际社会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搭建新的外交平台。再次,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中国在与苏联和朝鲜协调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会前三国就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合阵线。最后,中、苏、朝三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密切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日内瓦会议虽然没能促成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但中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得以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会合 《沧桑》2008,(1):31-33
一战爆发后,在中国引起深刻反响。中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积极寻求参战,借以提高国际地位,并得以参加战后和平会议,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虽然二战后期美国即有意"国际托管"印度支那,但由于英法两国的强烈反对,再加上美国远东利益所需,第一次印支战争爆发后美国最终默许法国重返越南,"不插手"印度支那问题;但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反共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主要考虑,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开始"积极介入"越南事务;新中国成立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更加加紧了在越南的干涉。  相似文献   

16.
2011年5月21-22日,在南京召开了“和平学视角下的宗教、和平与战争”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UBCHEA)、爱德基金会、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联合主办。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爱德基金会以及英国、德国、美国和智利等国的海内外共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苏联大元帅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志"。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4年8月21日至9月28日,美英苏三国参加,就战后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基本达成协议;第二阶段从1944年9月29日至10月7日,中美英三国参加,就联合国组织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本组史料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顾维钧在会后向国民政府外交部呈报的《参加国际和平安全机构会议代表团报告书》,详细描述了会议的经过、会议讨论的要点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罗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评析(1941-1945)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力图通过对罗斯福政府在印度支那问题上持有何种立场及其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产生了多大作用的考察,来全面揭示罗斯福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及其同日后美国的"越战悲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平武藏汉群众爱国宣言和签名轴唐梅建国初,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破坏世界和平。为了反击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势,维护世界和平.1950年6月23日,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号召全国人民展开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并定于七月一日至七日为和平...  相似文献   

20.
1945年12月21日,蒋介石授权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傅秉常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1946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联合国和平会议.1946年和平会议是观察中国驻外使者在蒋介石的旨意下如何处理国际事务的最好案例,因为此次会议的目的是解决国际重大事件,即长期以来一直被历史学者称之为冷战起点的“伊朗危机”.至于中国代表团的作用,关键是能否对处理国际事务有积极意义和影响.这是个重要问题,尤其考虑到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并称为“四大国”,但中国的地位远不及其他三国.既然如此,分析当时中国驻外使者在外交政策中的影响,不论大小都非常有意义.比方说他们是如何表现的,蒋介石对他们又有什么期待.这些问题在傅大使出席伦敦会议时所记的日记中能够得到一定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