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子云 《文博》2010,(5):60-64
<正>一、敦煌史地敦煌是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一百十一年)置,先是于元狩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于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二郡。但是在春秋时其地已为秦有,如有《左传》所云: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孕育了敦煌文化,包容是敦煌文化的精神。敦煌文化是敦煌哲学的母题,变、通、融是敦煌哲学的根本特点。弘扬敦煌文化精神,深化敦煌哲学研究,是新时代敦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感受敦煌     
这是到敦煌后看到的第一个景区。由于是景点,因此这里也多了几分人为的因素,可这种自然造物的神奇却还是令人折服,给了人们无尽的惊奇,我来不及整理自己的思绪,只是感叹这一切神奇得可以。树木很安静地立于沙漠中,这些伸展着干干的枝条向各个方向生长的树木,却给了我们更多生存  相似文献   

4.
敦煌郡的设置时间,《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条记载是汉武帝后元年间(前89-88),《汉书·武帝纪》记载是元鼎六年(前111),二者自相矛盾;根据敦煌文献记载,元鼎六年在赵破奴的主持下修筑敦煌城,同时还修筑了敦煌郡的防御体系——塞城和土河,并修筑了敦煌郡水利灌溉体系,特别是马圈口堤堰,通过这些记载可以了解敦煌郡初置时期的管辖范围.  相似文献   

5.
自敦煌藏经洞发现百余年来,敦煌这座东方文化宝库就牢牢地吸引和锁定了整个世界的目光。正如敦煌壁画中的“尸毗王割肉贸鸽”所预示的君辟样,虽历经劫难和千难万险,敦煌却最终能够光照寰宇,泽被后世。如今,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敦煌文化也已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一篇最精彩的华章,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为现代人类思想文化库所珍视。  相似文献   

6.
据史料记载,乐傅于366年开凿了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个涧窟,但现在仍不清楚到底哪个窟为乐傅所开。他开的第一窟很可能被后人改造或早已坍塌不存。一般认为,现存最早洞窟是大佛殿北边的第275庸,我们注意到早期若干洞窟如272窟、267窟等都在这附近,而且267、268、269、270、271等窟是若干小禅窟套叠在一起,几乎可以合并为一个洞窟,可见早期洞窟体量之小,亦可见莫高窟洞窟形态一直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余欣 《敦煌学辑刊》2005,32(3):155-160
灶神是民生宗教的神灵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至为密切。本文综合运用敦煌占卜文献和具注历,结合传统典籍、农书、类书和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资料,对这一信仰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8.
吴超 《丝绸之路》2004,(6):18-19
敦煌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原为敦煌高僧洪辨的影窟,面积不大,可以利用的空间为19立方米。1900年在此发现了5万余卷古代书和其他一批精美的物,震动全世界,由此形成一门举世瞩目的新兴学科——敦煌学。藏经洞的发现使敦煌由一个西部荒凉的小城而一举名扬世界。洪辨的影窟为什么变成了  相似文献   

9.
对敦煌牒中一批难词辨析确义,校正误字。这些词语与《汉语大词典》对比,它们有补充新义,纠正误释、提前时代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潘岳 《文史春秋》2007,(1):17-19
“我来看看,见见群众” 1958年10月22日下午,深秋时节的塞上小城敦煌已是秋风萧瑟,寒气袭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鲍义来 《江淮文史》2006,(4):141-148
敦煌莫高窟106年前,有位王圆箓道士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东侧北壁无意间发现有空洞回音,疑是密室,破壁探察,只见堆满了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即后来蜚声中外之莫高窟藏经洞,是年为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6月22日。藏经洞的发现正如陈寅恪说的,是一部中华民族伤心史。近年来围  相似文献   

12.
李骅 《丝绸之路》2023,(4):18-25
探析敦煌哲学内涵是事关敦煌哲学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敦煌文化是敦煌哲学的研究对象,敦煌哲学具有哲学一般共性,也具有敦煌性、宗教性、符号性和国际性等独特个性,只有在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中才能真正把握敦煌哲学的性质。作为一门学科、流派或学问体系,敦煌哲学呈现出综合性、阶段性、融通性和当代性等特点,敦煌宗教哲学、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是敦煌哲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浔阳翟氏是北朝时期才移居敦煌的.作为敦煌当地的新门,翟氏家族经历了兴起和发展阶段,而促进翟氏族势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翟氏与敦煌士族间的相互通婚.至归义军时期,翟氏通过与张氏、曹氏、慕容氏、阴氏、马氏等豪宗大姓的联姻,最终确立了世家大族之地位.  相似文献   

14.
郑亚萍 《丝绸之路》2011,(12):23-24
敦煌写经涉及领域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它同敦煌石窟造型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本文对定西近现代文化名人郭杰山和康平侯两位先生捐赠的敦煌写经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5.
敦煌看沙     
南强 《福建旅游》2004,(1):41-42
敦煌沙景最美处,或许要数月牙泉了。我看过一些有关的照片,听过几首动听的歌曲,想象中不知有多少的浪漫与美丽。然而这一切真正来到眼前时,却是意外地朴实。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和文献中有大量当时所用农具的形象资料和文字记载,对于研究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具有极高的价值。但是这些资料不仅分布星散,而且繁杂无序,很难被有效地加以利用。有鉴于此,本文在广泛收集此类资料的同时,依据传统农业生产步骤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必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17.
明初攻取敦煌,后以归附的蒙古王子为指挥使设置了沙州卫,使沙州成了明代的一个羁縻卫所。其后为经营西域,明朝设置关外七卫,敦煌成为明代西陲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由于瓦剌和吐鲁番等部族的侵扰等诸多原因,明朝弃置了整个敦煌地区。本文欲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力图对明朝弃置敦煌之原因作出分析,并探讨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此文对《敦煌吐蕃文献选辑》“文化卷”和“文学卷”的学术价值作了综论,特就中国老一辈学者在敦煌藏学领域的持守精神和学术优长给予表彰,同时结合西方学者的研究路径和进展对这两卷书的特色和内容作了评述,进而对中国敦煌藏文写本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9.
时值藏经洞发现百年之际,甘肃文物考察团于春节前夕赴海外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考察。考察期间,他们除参观了流失英、法的敦煌文物原件外,还征集到许多十分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对举办藏经洞百年纪念展览不可或缺。而且对敦煌艺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弘扬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感悟敦煌     
伟大的画作背后,哪一位执笔者不曾经历彻骨的悲痛,不曾饱经沧桑,不曾有一颗悲悯之心?一个对人生充满迫切追逐的人,又怎能看见一花一世界,怎能看见世间的炎凉百态与温暖柔情?感悟敦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柔情,它需要对生活的豁达和理解,需要对万物的悲悯与同情,需要舍生处地,感同身受地与世界融为一体。所以,真正的感悟总是会徘徊于微妙的欣喜与失落,舒心与悲凉,宽慰与沉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