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婧 《神州》2013,(14):238-238
山西省石楼县地处黄河中游,是一块古老的文明荟萃之地。石楼县出土文物数量很多,本文所要谈到的龙形觥就出土于此。龙形觥是商代后期盛酒器,为稀世孤品,被誉为国宝。龙形觥因其形象酷似龙而得名,距今有三千一百年到三千六百年的历史。本文分别从龙形觥的造型,纹饰来进行考察,文字说明和参阅相关资料等进行分析与研究来认识该器物。总结出龙形觥在器形与纹饰上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特征以及出土地的文化意义。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器物。  相似文献   

2.
大通银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通银壶曾被推测为西亚或中亚传入之物,经过对器形和纹饰的分析,本文认为它可能是在新疆地区制作的。  相似文献   

3.
王娟 《四川文物》2015,(3):60-67,82
汉画像石中的菱形类纹样至少有四种起源,形成"菱形纹"和"菱形套环纹"两种基础纹样。汉画像石上在两种纹样基础上衍生的菱形类纹样多达30余种,依据其图像功能可分为"装饰纹"和"符号纹"。汉代之后,菱形类纹样的象征意味逐渐淡化,仅作为一种简单的、装饰性的抽象几何图案被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4.
池塘水禽纹是11世纪后期兴起的瓷器组合纹饰之一,有"通景式"和"小景式"两种基本构图,宋画莲塘、沙汀小景为其重要的粉本来源,反映了宋金制瓷业对于绘画艺术的借鉴与吸收。此类纹饰与元青花莲塘水禽纹在题材、构图、细节特征、名称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表明宋金及元代以后瓷器池塘纹样是一脉相承的。同时,高丽青瓷蒲柳水禽纹并非源于辽代壁画,从装饰内容、构图、风格等方面来看,其产生可能受到了磁州窑类型彩绘瓷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汉玉纹饰以几何纹与动物纹为主体并逐浙摆脱了概念化的古风,发展出新的写实风格,对后世玉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鼓身与鼓面纹样、鼓面内壁纹样及立体装饰等三个方面,对故宫博物院藏铜鼓的纹饰作了简要梳理。并指出,故宫藏麻江型铜鼓鼓面内壁纹样取代前期铜鼓的校音痕迹,是铸造工艺进步的标志。同时,鼓面内壁纹样显示的中原汉文化内容表明,中原地区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日趋密切,民族融合和共同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7.
李惠 《黑龙江史志》2008,(20):58-58
独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情,而独龙族纹面是独龙族的特色之一。本文从纹面的溯源开始,分别介绍了纹面的制作过程,并分析了纹面图案,接着论述了纹面现状及独龙族纹面现象消失的必然性,但对独龙族纹面独特的文化,我们应该真实的记录他们历史。  相似文献   

8.
9.
正秦代一些大型宫殿或礼制建筑址常出土一种体量很大的大半圆瓦当。因其形体巨大、当面图案造型奇特而与常见的秦代瓦当图案差异较大,加之报告者对其称谓的不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混乱,所以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除了称之为"夔纹"、"夔凤纹"外,有学者认为该瓦当的当面图案应  相似文献   

10.
高雪  张语师 《收藏家》2020,(3):69-72
10.清乾隆青花折枝纹棒槌瓶(图10)高30.5、口径4.6、底8.1厘米。圆口,长直颈,坡肩,长直腹,下收,平底,圈足,底无釉,本品造型俊俏挺拔,直口丰身,旧称"蒲槌瓶",或因形近而得名。全身花饰繁密,层次丰富,口沿绘卷草纹,其下绘以3组折枝牡丹纹;肩部分绘卷草纹寓覆莲纹装饰;折肩以下高凸,绘有缠枝花卉纹与腹部下缘的缠枝花卉纹相应,腹部突起10组开光,内绘各式折枝花卉纹,绘画笔触娴熟。圈足处亦绘卷草纹,与口沿、肩部的卷草纹上下呼应。  相似文献   

11.
《淳化阁帖》历代翻刻频多,版本繁杂,许多问题千年来争讼未果。本文根据帖版"银锭"的材质和制作工序,同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及实物,指出银锭榫技术在北宋已相当成熟,石板亦可用它加以连接;《阁帖》上的银锭纹,即来源于这种用于联结、加固的银锭榫,但这也不等于说锔银锭棒的帖板就是祖版。传世带银锭纹的《阁帖》有数种之多,而情况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正>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基建工地上发现一处唐代窖藏,出土文物达千余件[1],其中的鎏金舞马衔环纹银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鸳鸯莲瓣纹金碗等均是世所罕见的精品。与璀璨夺目的金银器相比,兽首玛瑙杯虽然光华内敛,但珍贵程度却不遑多让。兽首杯通体用赭褐色夹带橙、白缟纹的玛瑙制成,形状如伏卧的羚羊首,两只修长而弯曲的角蜿蜒向后,伸至杯口凸弦纹处,角背雕螺旋纹。兽目圆睁,双耳后抿。口鼻部镶金帽,双唇闭合,两鼻鼓起,唇边的毛孔、胡髭纤毫毕现。特别的是,金帽可拆卸,内部有流,杯中液体可由此流出。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玉器出现螭纹,经过历代发展演变,玉器螭坟活泼瑰丽、变化多姿、精犷奔放。  相似文献   

14.
吴莉 《陇右文博》2001,(2):51-57
牡丹,落叶灌木,野生于北方山区。本名木芍药,花大美丽,通常为白、红或紫色,肉质根,根皮可药用,称为“牡丹皮”。牡丹为我国传统名花,誉称“富贵花王”。唐以前很少提及,自唐时才成为观赏植物。  相似文献   

15.
萱草纹是定窑瓷器代表性纹饰之一。定窑瓷器上的萱草纹模仿植物萱草的特征,有些与莲荷纹形成组合。本文以考古发现为基础,对定窑瓷器上的萱草纹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此类纹饰的流行年代、对其他窑场的影响及与莲荷纹组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六朝瓦当已有零星出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才真正建立起六朝瓦当的学术体系。迄今,六朝瓦当已成为东亚地区多个国家考古学者关注的话题,其造型、类别、年代、特征、技艺、分区、分期、传播、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从而建构了一个跨文化的学术话语体系。总结六朝瓦当的发现和研究过程,有助于推动这...  相似文献   

17.
以饕餮纹为突出代表的神秘青铜器动物纹饰是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纹,体现了商周时期工艺美术的时代特征,扮演着政治、宗教、艺术等各方面的特殊职能,取得了后代无法企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岳连建 《文博》2004,(3):32-37
1998年5月至2001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北郊高新技术开发区基本建设过程中,发掘了500余座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其中不乏大量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精品,铜镜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孙婷钰 《神州》2020,(1):14-16
鼻烟壶,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容器,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它还是文化符号、礼仪象征。清三代人物纹瓷胎鼻烟壶展现出了丰富的内容,这些人物纹饰大都情节完整,构图包满,画面十分生动。本文便从其创作题材、构图、形成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也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了解鼻烟壶,走近当时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感受其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0.
马小青 《文物春秋》2003,7(6):58-64
<正> 1998年,日本五岛美术馆(The GotohMuseum)几位研究陶瓷的学者到邯郸访问,期间考察了磁州窑观台和彭城遗址,参观了邯郸市博物馆的“磁州窑陶瓷展”,并与邯郸市研究磁州窑的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