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藏传佛教美术中多闻子图像及其信仰——以夏鲁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文“多闻子”(rnam tos sras)是梵文Vaisravana的意译,汉传佛教音译作“毗沙门”.因多作为天王之一,又常意译为“毗沙门天王”或“多闻天王”.一、汉、藏文经典中的多闻子多闻天王来自欲界六天之四王天,《立世阿毗昙论》卷四载:由乾陀山有两顶,中间为毗沙门国.西晋译经《阿育王譬喻经》(Asokāvadāna)提到,多闻子被派往印度北方护持三宝之法宝(Dharma).由于护持佛法有功,被佛祖释迦牟尼赋予“长生、财富、健康、快乐、荣誉”.他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遍闻或多闻[1].有关天王或多闻天王信仰的较早汉、藏译经典不少于三、四十部[2 ];其中最早专门提及多闻子信仰的应为《大吉义神咒经》.据此判断,多闻子崇拜应在5世纪中期以后才出现在佛教经典中;而多闻子形象可能略早于此在印度祭祀仪式中已出现.  相似文献   

2.
闫素芬 《沧桑》2012,(1):51-52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本文将对箕子及其一生作一个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子华子考析     
子华子是老庄之间道家别派的重要人物。《庄子·让王》篇载“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由此条材料可以推测子华子于韩昭侯二年(前360),他曾经往说韩昭侯,在当时是一位有影响的学者。子华子的学说主旨在于贵生、全生、乐生、重义等项,得《吕氏春秋》记载而略可窥其面貌。其思想是对于氏族时代社会观念的叛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今本《子华子》为宋代伪撰。  相似文献   

4.
姬璇  曾慧  吴晓航 《满族研究》2022,(1):99-103
清代钿子属于清代女性头饰中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满族民族特点的饰品之一,造型图案上变化丰富,多种多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文章从清代钿子的基本特征上追溯它的审美内涵,在对清代钿子图案类型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期使清代钿子图案在当代有更好的传承应用。  相似文献   

5.
水踏子     
南通称得上典型的水乡,密布的河网串起了江海平原上的村村落落。农家人沿河而居,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连接河水与人的台阶通道,就是南通方言所称的“水踏子”。水踏子沿着河坡,从河岸一直延伸到水面。以前,农家人从浇灌菜园到洗衣做饭,用的都是河水。为了上下取水方便,农家人在临近的河边总要修个水踏子。  相似文献   

6.
7.
子思学派是介于孔孟之间的重要儒家派别,但体现其主要思想之著述——《子思》却亡佚了.本文首先对《子思》之结集、流传与亡佚情况作了梳理,认为《子思》最初结集时称《中庸》,流传过程中或称《子思》,或称《子思子》,这表明它们的史料来源是各不相同的.其次,对现存《子思》的七个辑本作了对比研究,发现诸辑本各有优劣,皆非善本.最后,认为有必要对《子思》进行重辑,并提出了重辑《子思》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8.
子张从政辨     
本文对“子张终身未仕”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文献不足征的情况下不能妄下结论。笔者通过考察《论语》及大小戴《礼记》中“子张问政”的条目,发现子张向孔子问政的次数远大于同是问政的子路、子贡、仲弓、子夏,而他们问政都是在已经从政之后的切事而问,这可以推断出子张的问政很可能也是从政后的发问。结合《大戴礼记》中孔子对子张“不弊百姓”的评价,我们可以推断出子张曾经从政,并且孔子对他提出的戒急戒躁的从政建议,也与《论语》中记载的子张性格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石狮子     
晓川 《文史月刊》2011,(12):27-27
在古建筑文化中,石狮子很常见,它们常常忠实地蹲守在房屋建筑的大门两旁。比如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南门外的一对石狮子,经考证是晚唐时期的产物,出土于河北省大名县城的一座古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0.
午子观     
《陕西史志》2004,(6):56-56
午子观位于西乡县城东南30公里的午子山上,据《西乡县志》载,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妃进香拜轮之处。山上现存的碑碣记载: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重建“诩圣保真君殿”(即上观正殿)、药王殿、娘娘嫒阁、福寿殿;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重修下观,并由下观到上观,沿途小道上铺砌石阶;武宗正德二年(1507)重建中观,  相似文献   

11.
箕子朝鲜存在于公元前1050—194年,计856年。中国、北朝 鲜、日本的史学家多持否定态度,韩国的史学家多持肯定态度。箕子朝鲜的存在是不容怀疑 和否定的,因为这不仅有中国和朝鲜古籍的记载,并有民俗资料和地下出土的甲文作旁证, 而且还特别有公元281年在战国时代魏襄王(前318~296年)墓中出土的《周书》记载着周武王(前1050~1045年)封箕子于朝鲜的实证。  相似文献   

12.
堆子岭化以湖南湘潭县堆子岭遗址为代表,是湘江流域新石器化谱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堆子岭化以红陶系为主要特征,纹饰复杂,器形以三足器为主,另有圜底器与圈足器。该化可分四期,各期有相应的承袭关系及自身特点。从其特征及源流分析,堆子岭化的来源既有本土因素,也有外来因素。洞庭湖区及汉东皖西南地区的史前化均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堆子岭化的消失与整个长江中游的史前化变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由南通市市区通往狼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公路旁,有一座傍河而立的土墩,称为倭子坟。倭子坟高约25米,南北各延伸长约39米。倭子坟原为明代防范倭寇时作联络用的烟墩,相传因埋葬部分倭寇的尸体而被称为倭子坟。  相似文献   

14.
子夏的孔门求学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培华 《史学月刊》2004,(9):115-117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为孔子的得意门人,小于孔子44岁。在儒学发展史、中国教育史和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子夏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现代学术界不仅对子夏拜师入孔门时间的推断过于滞后,而且对其孔门求学时期的表现也有误解,认为他不够“乐知好学”,面对外界“纷华盛丽”的诱惑,“子夏等人属于‘心战’未能自决者”(《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册第251~25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揆诸史料,仍有深入辨析、廓清误解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微子封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子启助周武王伐纣,被封于孟渚之滨(今山东曹县),筑庙曰薄(亳)邑,奉祀其父帝乙,不久老死其地,曹县因有微子墓以及亳邑之设。周公成王东征后,迁微子之侄、微仲之子稽于宋(今河南商丘),立为宋公亦即商公,奉殷先祀,另建宗庙于其国都,即南亳,以备日常之祀。后世附会汤之“景亳”或“景亳之会”在曹县,即北亳,以及成王封微子国于宋等,都非事实,而且造成商汤之亳与微子封邑的长期混淆不清。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内容丰富,体系庞大,20 世纪的学人从各个方面对其展开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在学术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尝试从具体的史料分析和归纳总结中,客观地展现出《淮南子》研究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自身特点来,希望为未来《淮南子》的研究寻找新的视野、开拓更宽广的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7.
满谦子先生1903年生,广西荔浦县人。1935年7月毕业于我国当时最名的音乐学府国立上海音专。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名艺术教育家,现代音乐家和男中音歌唱家,是广西现代艺术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他以一生的执着追求,殷殷赤子之心,几十年如一日,献身于艺术教育和现代音乐创作,对艺术教育和现代音乐作出过诸多的贡献。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为唤起民众,宣传抗战,竭尽了全力,是一位忠贞的爱国。  相似文献   

18.
杨晓华 《敦煌学辑刊》2011,3(3):158-163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中国俗文学研究的热潮中,傅芸子先生一方面创办《俗文学》刊物,联络组织一批专家撰写文章,一方面自己也撰写了数量甚多的俗文学论文。其中有关敦煌俗文学研究的论文从当时敦煌学的全面发展情况入手,整理敦煌俗文学目录,校勘敦煌俗文学作品,探讨敦煌俗文学的讲唱方式,并对敦煌俗文学进行分类和个案研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第一个高潮时期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1月为配合定州电厂引水管道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唐县西城子城址的南城墙进行了解剖,并对城内文化遗存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面积259平方米.发现的遗迹除城墙外,还有房址、灰坑、灶、石块遗迹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经初步研究,西城子城址是春秋时期中山国都城附近的一处重要城邑。  相似文献   

20.
~~子范编钟铭文补议@陈双新$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所!博士后~~G.黄锡全:《子范编钟补议》(96年6月2日)。 另有几文见于其他刊物:A .黄锡全:《新出晋“博伐楚荆”编钟铭文述考》,载《长江文化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页326—333;B.冯时:《春秋子范编钟纪年研究——晋重耳归国考》,《文物季刊》1997年4期;C.武家璧:《子范钟钟铭考释》,《中原文物》1998年2期。D.白光琦:《子范编钟的年份问题》,《文物季刊》1997年2期。E.江林昌:《新出子范编钟铭文史料价值初探》,《文献》1997年3期。下文引述各家见解,不复加注。 2马承源主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