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人文地理》2020,(1):90-97
“可可西里”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名词,已然超越了地理学的界限,成为旅游和探险领域被放大了的传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可可西里在哪里,但一提这个名词,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那个遥远的所在,这就是可可西里独特的魅力。由于可可西里山和可可西里湖的存在,其周边地区是当然的可可西里核心区,也应该是最狭义的可可西里含义。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0月,青海可可西里正式启动申遗工作。历时近三年,可可西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参与单位人员范围广、工作任务繁重、申报程序复杂、标准要求高、时间紧,一切都是挑战。世界遗产:青海可可西里申遗历经三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姚天玮:2014年10月15日,青海省政府召开了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暨省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研究并通过了《青海省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方  相似文献   

3.
可可西里湖,位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d护区内中西部,坐标35°36’N 91°08'E,海拔4891米,湖面面积349.72平方干米。可能因为与可可西里地区同名的缘故,这个湖泊格外受重视,可可西里湖泊考察队决定要在这里钴取一根长岩芯,并希望用获取的水深数据,借助数字高程模型(DEM)来丈量它的湖泊水量。在这个湖畔,科考队驻扎了整整7天(2019年11月7日至11月13日)。  相似文献   

4.
可可西里具有未被人为干扰的丰富的自然美学景观,生物与生态维持了原始的面貌。可可西里遗产地是青藏高原上最完整的高原夷平面和高原盆地,从三亿多年前开始,这里几乎完整地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过程。这里是研究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一块宝地,被视为地球气候的"活态实验室"。申遗成功意味着今后可可西里的保护将更为系统和严格,人类需要可可西里继续保持它的精彩。  相似文献   

5.
《西藏人文地理》2020,(1):102-109
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这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自20世纪70>开始,国家对青藏高原实施了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简称“第一次青藏科考”。由于自然条件过于恶劣并受科考条件所限,“第一次青藏科考”对可可西里的考察在1989—1990年方才启动。在1989年预考察的基础上,1990年5月21日-8月23日,由34个单位共68人组成的科考队,19台车对可可西里开展了涵盖20多个专业的综合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6.
<正>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是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那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生命的禁区"。2014年11月,青海省正式启动了"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青海省可可西里申报世界遗产工  相似文献   

7.
<正>TIPS关于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传统利用者权利的承诺IUCN充分肯定和赞扬了中国政府在《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补充材料》中,作出的关于不会将可可西里遗产地内的传统游牧民向外强制搬迁或排除提名地传统利用者的在遗产地开展利用权利的承诺。即:非经本人愿意,遗产地内的传统游牧民仍有在遗产地生活生产  相似文献   

8.
藏区要闻     
《中国西藏》2000,(6):59-61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到社会关注可可西里地区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藏羚羊的最大栖息地。近年来由于十分严重的盗猎和走私,致使可可西里地区的野生藏羚羊数量急剧下降,由原来的10万只骤降到现在的5万只左右。今年元月至今,以捐款捐物等形式参与保护区藏羚羊保护的国内外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不断增多,累计捐助已达20多万元。除此之外,前往可可西里进行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保护考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志愿者也越来越多。我国最大规模的青藏高原冰川科学考察正式启动去年,中美科学家在西藏中部发现了一处巨大的冰川——普若岗日冰原…  相似文献   

9.
<正>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申遗成功为提高生态保护管理水平、调整优化牧区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造福人民群众具有深远影响。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国际社会的一次新展示,是青海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份新"答卷",在青海省世界自然遗产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青海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填补了青海乃至青藏高原没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创造了中国世界遗产的新纪录,具有里程碑意义。申遗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了青海在全球范围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角,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囊括了位于  相似文献   

11.
商品信息     
《华夏人文地理》2004,(8):146-146
佳能DV见证环保实录 6月30日,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联合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共同举办“用佳能DV寻找绿色世界,重返《可可西里》”的电影活动,此次在宣传电影《可可西里》的同时,向大众宣扬正确的DV文化,唤起大众对于身处各种形态环境的关注。《可可西里》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故事,讲述人在绝境中的挣扎,人从自然中获得的力量,并用这种力量来拯救濒临灭亡的藏羚羊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遗产: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对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章林伟:"青海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的成功列入,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了52项,仅次于意大利的53项,位列世界遗产总数第二。同时,今年也是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周年。30年来,我国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成为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  相似文献   

13.
<正>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2017年7月2日晚在波兰历史名城克拉科夫开幕,大会将审议包括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在内的34处申遗项目。2017年被提名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34个项目,其中7处自然遗产项目,26处文化遗产项目,1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将分别申请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此外,大会还将讨论审查已经列入名录,但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7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青海省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青海可可西里成为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保存青藏高原典型高寒生态系统及代表性物种最为完整和湖泊数量、种类及密度最为丰富的自然遗产,填补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成为青海创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最大亮点,提升了青海  相似文献   

15.
可可西里是片神奇而美丽的地方,这个4.5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有着世界上最严酷而又最纯净的生态系统和最丰富最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高原大千物种基因库。这片神奇的土地,由一批可敬的藏族小伙子值守着,他们的头儿是个传奇藏人。在去可可西里的这个冬天,我见到并采访了这位高大英武、一身豪侠正气的威猛藏汉,他就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铁汉局长、可可西里卫士们的精神领袖才嘎。  相似文献   

16.
<正>青藏高原在生物地理区划上成为古北界青藏高原省,是一个单独的生物地理区划,在青海可可西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前,青藏高原省一直是世界自然遗产空白区。青藏高原省由于其特殊的高海拔、低温、强辐射条件,形成独特的生物栖息演化环境,物种特有性突出。自古以来,青藏高原尤其是其北部地区都是人迹罕至的荒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在青藏高原上设置了一系列大型自然保护区,使  相似文献   

17.
一批探查可可西里无人区宝藏的英雄———他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险遭滚地雷的劈打、受到了野牛的进攻、常被山洪威胁———他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误入“迷谷”、“魔洞”,演绎了同“魔鬼”斗智的神话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0月15日,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副省长担任副组长的省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分别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玉树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11月25日,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报送了《关于将青海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列入中国国家自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很小,可可西里大部分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及气候演变历史所孕育出来的独特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国内外科学界所注目。大约5000万年前,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秦岭,南自东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迄祁连山西段北麓,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  相似文献   

20.
《西藏人文地理》2020,(1):158-159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作者:志愿者讲述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内容简介:一群快乐的人:健康、开朗、崇尚行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来自不同都市;选择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相逢.徒手建造中国第一座民间保护站;深情守望青藏高原旷野上的野生动物;韧性抗争藏羚羊生存的权利:甚至牺牲年轻的生命……荒原岁月是骨头上的烙印,新鲜而疼痛;可可西里是内心深处的情结,生命因之而动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