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孟祥凤  郭宏 《丝绸之路》2023,(4):181-192
作为建筑、壁画、彩塑三位一体的文化遗产,石窟寺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开凿石窟的崖体受各种裂隙,尤其是卸荷裂隙的作用,形成各类危岩体,不仅严重威胁着石窟寺的长久保存,而且对游客、管理人员的安全造成危害,因此石窟寺崖体危岩体加固技术一直是石窟寺保护的重点与难点。我国在石窟寺危岩体加固技术中,主要应用是支顶挡墙、锚杆加固、裂隙灌浆三类,而使用最多的是锚杆加固技术。本文系统、全面总结了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的石窟寺危岩体锚杆加固技术,尤其是应用于安西榆林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著名石窟的危岩体加固技术,以及针对不同危岩体的加固方法研究成果,客观评价危岩体加固技术的经验和教训,为石窟寺崖体危岩体的治理提供系统的技术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涞滩石刻区分布的危岩体严重威胁着石窟造像和游人的安全,必须进行加固处理。用石刻摩崖危岩体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预应力锚杆新技术在摩崖造像危岩体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技术及整治效果。预应力锚杆可以有效地提高锚杆的极限抗拔力,减少锚杆数量,从而减少对石刻岩体表面的破坏。该项目被评为优质工程。该技术可以在全国地面物保护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前期现场调查,分析了贺兰口岩画的主要病害,提出岩画附近的危岩体是其中威胁较大的一类地质病害。根据现场勘察将贺兰口岩画附近不同状态的危岩体分为坠落式、滑塌式和倾倒式三类失稳模式。经过室内试验得到了岩石矿物组成、密度、气孔率、吸水率、单轴抗压强度等物理性质,并且利用Hoek-Brown准则、贯通率法以及岩石表面回弹值估算了危岩体与主控结构面的强度参数,例如单轴抗拉和抗压强度、变形模量、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然后利用不同失稳模式的计算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危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中,需要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南京六朝建康都城城墙夯土遗址进行科学保护,确保遗址展示面的结构安全,首先通过ANSYS有限元模拟对城墙夯土遗址的现状及锚杆加固后的结构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包括锚杆长度、锚杆角度、锚杆弹模、锚杆直径、边坡坡度、锚杆间距、土体含水率等参数对遗址安全性的影响,得出不同参数变化下的夯土遗址结构的安全系数,给出了适合夯土遗址锚杆加固的优选技术参数。为了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以及锚杆和灌浆材料施工的可行性,进行了锚杆和灌浆材料的拉拔试验。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采用不锈钢锚杆和改性泥浆灌浆的方法进行遗址锚杆加固的设计方案。该城墙夯土遗址锚杆加固技术研究的成功,可为类似文物保护设计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宁明花山岩画区危岩体稳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花山岩画区的危岩体的存在严重危及古岩画的保存和游客的安全,使得旅游业遭到重创。为了对区内危岩体状态做出评价,并为其后期治理工程提供依据,通过对岩画区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病害成因的调查,结合危岩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分析得出了区内危岩体崩塌破坏的三种模式为倾倒式崩塌、错断式崩塌和拉裂式崩塌,并提出了不同破坏模式的力学模型。应用极限平衡法对不同破坏模式的危岩体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得出区内危岩体大部分处于欠稳定状态,须进行治理。最后提出了危岩体的防治原则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土遗址锚杆锚固质量一直是土遗址加固工程中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土遗址领域均采用具有破坏性的拉拔试验对其进行检测。基于土遗址的文物属性,本研究尝试利用无损检测技术评价土遗址加固用玻璃纤维锚杆的锚固质量。通过锚杆无损检测仪与拉拔仪分别对甘肃省红沙堡遗址与永泰城址加固工程中的玻璃纤维锚杆锚固系统进行检测。比较实际测量杆长与仪器测量杆长结果,得出杆长指标可以判断无损检测仪所测结果的真实性。无损检测仪得出的检测波形衰减规律显著,对比相应锚杆的拉拔试验的评价结果,证实了声频应力波法在土遗址玻璃纤维锚杆锚固系统无损检测中的适用性。本研究结果将为评价土遗址加固用玻璃纤维锚杆锚固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由李文军、王逢睿撰写的《中国石窟岩体病害治理技术》一书,洋洋40万字,由兰州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本书紧密结合石窟保护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论述了石窟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科学地分析了石窟岩体病害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将工程地质学、地质力学、滑坡学及岩土工程学等学科的一些成熟理论和技术引入文物保护中,将危岩体和滑坡计算理论及防治技术--锚固理论的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治理工程中,对石窟的各种岩体病害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和具体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石窟岩体稳定性的治理是石窟寺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石窟寺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大足石刻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了多项岩体保护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大足石刻观音坡石窟坠落岩体治理、圣水寺石窟岩体加固以及陈家岩石窟岩体加固工程为例,介绍石窟岩体加固工程的岩体特征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治理措施,为未来中小型石窟岩体保护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卓 《丝绸之路》2012,(8):104-106
锚杆锚固技术是加固土遗址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遗址的稳定性。本文就目前土遗址保护中锚固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了概述,介绍了土遗址保护工程中锚固技术和土木工程中锚固技术的差异,分析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类土遗址锚杆的性质及研究应用现状,并对土遗址锚杆的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目前土遗址保护锚固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在自然和人为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病害,其中裂隙病害不仅削弱了洞窟赋存岩体的强度及整体性,同时在外界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加速了破碎岩体的风化。因此迫切需要采取裂隙灌浆的措施对其进行加固治理。选用偏高岭土作为主料,掺入少量的超细水泥,并使用碱激活剂,形成一种复合灌浆材料。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灌浆材料的黏度(流动性)、收缩变形性、抗渗性及易溶盐含量等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筛选出适合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的灌浆材料的配合比,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检测得到灌浆材料的最佳配合比。  相似文献   

11.
金属成形加工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在中国,传统金属加工技术门类繁多,其中发展最深、应用最广的首推铸造技术。考古发掘与文物研究证明:中国悠远灿烂的青铜文化其基础为铸造技术,而泥质铸型处理技术又是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关键之一。本文拟通过现存传统泥质铸型处理技术的研究、古代文献资料的分析、出土泥质铸型(陶范)的科学测试,对中国传统泥质铸型处理技术的形成作初步探源工作。  相似文献   

12.
对上海博物馆馆藏新品王件春秋早期的铜一铁复合兵器中铁的类型、制成方法、机械性能和材料组织进行了分析,以判明铁刃的原料来源和制作工艺。结果表明:铁刃基体成分为较纯的铁,没有发现镍元素,铁刃组织呈层状分布,结构疏松,合较多夹杂物和孔洞,夹杂物由硅酸盐类复相组成,证实了三件铜一铁复合兵器的铁刃是由人工冶铁锻制而麻  相似文献   

13.
14.
It will be proposed that the common utilitarian or functional explanation for the deposition of currency bars is too simple and should be amended to allow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acts of production and deposition.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currency bars—both as single finds and as hoards—occur in a limited range of archaeological contexts.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act of deposition occurred under strict control and that the majority of currency bars were deposited as part of acts of ritual. The archaeological contexts of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currency bar are considered. All three types of currency bar—spit-shaped, sword-shaped, and plough-share—occur in similar contexts. Two major types of context are identified and in turn these define at least two distinct regio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ars. One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position of the bars in varying sized hoards, but almost always in close relationship to a hill-fort rampart or a settlement boundary ditch. This may relate to rituals which defined the boundary of the settlement area of the family or community group. The analysis raises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social and ritual significance of the boundaries which surrounded iron age hill forts and settlements. In contrast, a second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position of currency bars in a range of natural locations (including bogs, rivers, caves, and rocky outcrops) which constitute the more standard contexts of ritual deposition for the British Bronze Age and Iron Age. These contexts may relate to rituals that defined boundaries at a range of scales; from those between social groups to tribal boundaries and even the boundaries of Britain.  相似文献   

15.
Special iron objects in the form of a narrow plate with a fan-shaped blade on one or both ends, but with a substantial variation in shape and size, have continually been excavated from ancient historical site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frequency and abundance of their excavation imply that they must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itial shaping of the Korean iron industry. Little is known, however, of their intended purposes or the exact engineering processes applied in their production. Speculation suggests that they might have been used as currencies or intermediate materials for the making of finished product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ree such iron objects from the Korean Three Kingdoms Period (ca. 300–600 AD).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y were made of low carbon iron generally containing a number of non-metallic inclusions, with hints of surface carburization particularly at the ends of the plates. These results reveal the likely presence of an iron technology based primarily on the bloomery technique as opposed to the Chinese style of iron-making based on cast iron technology, which was also in use in ancient Korea.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汶川地震造成的古建筑震害及对古建筑的保护,根据古建筑震害资料,通过归纳方法,获得了古建筑不同的震害症状:对木结构而言,主要有地基破坏、柱底侧移、柱身倾斜、节点拔榫、装修开裂、梁架歪闪、瓦件掉落、填充墙破坏等;而砖石及砖木结构由于承重材料的抗拉、压、剪强度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倒塌等严重震害。在此基础上,通过勘查分析方法,获得了古建筑产生震害的主要原因:地震力过大、古建筑缺乏及时保养与加固、施工原因及砖石材料本身强度差的原因等。针对不同的震害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抗震加固建议。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为提高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应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及时清除各种隐患,将地震产生的破坏减小到最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自19世纪末关野贞、伊东忠太等日本学者开始研究东亚美术史以来,在中日两国学者的努力探索下,日本古代建筑直接或间接受中国古代建筑影响而发展演变的观点,已成为中、日两国学术界的共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古代建筑扶壁棋形制的流变,可以揭示不同时期中、日古代建筑的具体渊源关系,以微观窥全局之一斑,补证既往。  相似文献   

18.
刘婷  张阳生  高连海  汪银 《人文地理》2009,24(3):97-100
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集合体,其地域特色不仅仅是依靠建筑风貌和自然风貌等物质环境来体现,作为古镇重要资源的民间历史传承等非物质文化也具有体现古镇地域个性的标志功能。目前我国多数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还相对较小,表现出相对的集中性与整体性。文章首先对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山西大阳古镇作为典型案例,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勘察、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救保护及其活力复兴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对策,为古镇文化产业的起步与发展研究做好一定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9.
古建筑精细测绘是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单一的全站仪测量、摄影测量与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在精度、效率和数据处理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集成和融合处理的古建筑物精细测绘的方法.首先,对古建筑物精细测绘的需求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单一测量方式古建筑测绘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集成全站仪、激光测距、高分辨率近景摄影测量、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和全景测量的古建筑精细测绘的技术流程,对其关键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最后,以武当山两仪殿为例,开展了多测量手段集成古建精细测绘工程实践,测量精度满足古建筑精细测绘要求,可快速制作古建筑物图件和构件精细模型,为两仪殿保护提供精细测绘成果.  相似文献   

20.
姚亦锋 《人文地理》2002,17(4):12-15
自然地理环境早先与现代都对人文传统的景观有很大影响。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发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选择,进而以顺乎自然的设计指导思想求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更有人与自然相与融洽的审美理想。西方古典园林中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在现代中国盲目模仿西方城市摩天大楼景观的时候,现代西方城市规划学者正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精髓和古代文化遗产,为塑造现代人居环境的自然协调寻找新的灵感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