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31年4月,鄂豫皖特区军事委员会航空局在新集镇(今河南省新县)成立,航空局旧址位于今新县城关第一中学校园内。当年鄂豫皖根据地红军武器简陋,与国民党军队无法相比,可是为什么设立了航空局?这得从一架国民党飞机说起……1930年3月16日,国民党军的一架美制"柯塞"式飞机,由武汉飞往开封执行通信任务,在返航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汽油耗尽,迫降在罗山县宣化店(今属湖北省大悟县)附近的陈家河河滩上。  相似文献   

2.
正1921年农历八月初二,我出生在营口市盖平县(今盖县)的于家屯村。7岁上学以前,有一天我三叔拿了一张画让我看:一个人穿了一身子长虫的衣服。我数了数,一共21条。三叔就告诉我,这是21条不平等条约,是日本强加给我们的,孩子你不能忘记。我父亲是放柞蚕的专家,有我  相似文献   

3.
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5年3月,在邹县火车站扩建工程中,发现了一座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的墓葬(图一)。过去,这一带有封土堆数个,石碑两块。因长年雨水冲刷及耕作取土,封土渐消,碑刻也已破坏。这两块碑一是李裕庵墓碑,据《邹县新志》载:"元裕庵李先生墓碑铭,西门外车站东。"一是李之英墓碑,据《邹县志》载:"李之英墓在城西北三里有碑,元锦州同知。"清朝光绪年间文献记载,李姓是土居世族:"李氏自元、明至今有显传者二十一代。"由此推测,李姓家族的祖茔文,也就在这个地段附近。我所清理这座墓葬时,在封土中发现了几块破碎的碑石,其中一块刻有:"……山县儒学……府君之墓"(图二)。在附近苗圃内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故事。文末的"我"在沉思,读完这篇文章的我们,难道不也需要沉思?1971年3月,作为一名富农子女,我被生产队长"挑选"到远离老家70里的"下川东"(今渝东)奉节县犀牛冲修水库。那时,中国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运动闹得如火如  相似文献   

5.
正明大同镇分守冀北道所辖的平虏城,遗址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的凤凰城镇,位于109国道520公里附近,原为明代长城沿线戍边部队"平虏卫"的驻地。清雍正三年(1725年)撤卫改县,改"虏"为"鲁",将"平虏卫"改成了"平鲁县",但县治还设在城内。后"平鲁"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今"平鲁区"的前身即为"平鲁县",但区治迁到了井坪镇。  相似文献   

6.
正我本是一棵挺拔的小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在雨水的滋润下快乐地成长,茂盛的树冠,有弹性的枝条,每天为人们制造出许许多多的氧气。这是我引以为豪的!可是,好景不长。一群小男孩看上了我附近这块"风水宝地",一放学就到这儿踢足球。更要命的是,他们一来就把大包小包的东西挂在我身上。你瞧,他们又来了。这回他们给我挂上的是一个个沉甸甸的书包,还别出心裁地做了一个沉重的大木牌,上面写着:"三(1)班∶三(3)班3∶2"。这次我不光腰酸背痛,连胳膊也抬  相似文献   

7.
我今年(1992年)85岁了。在民国14年时(1925年),我正在安次公立第四小学(今廊坊第一小学)读书。这年冬天一天早晨(具体日子记不清了),我们听说学校院外东南角上,有一具被枪毙的死尸,于是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  相似文献   

8.
“民以食为天”。不曾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那段饥馑岁月的人们,怕未必能够真正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然而,对于像笔者这样的过来人而言,它却重如千钧,且令人刻骨铭心。那段岁月,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了,然而,它留给我们的痛还在,伤还在,欲说又觉口难开。那么,我就从好日子”说起吧。从“好日子”说起1958年夏,我们华中师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部分师生,到武昌县纸坊镇附近的某公社劳动锻炼。到那里一看,形势简直好得不得了:吃饭不要钱。公社有一个食堂就设在公路边,整天开流水席,甚至连过路的人都可以随便进去吃一顿,谁也不会盘问…  相似文献   

9.
三个男教师     
初三(1)班,迈进这个教室之前,我死死地盯着班牌望了好长时间,然后便带着些心惊胆战走了进去。那个陪伴我们这帮"刺猬"两年的温柔的陆老师不带我们了,走后还不忘嘱咐:"下学期教你们的有三位男老师……""三位?还全是男的?"这下班里可倒了一片,因为——日子不好过了……  相似文献   

10.
正2000余年前的建元二年(前139),一个名叫张骞的郎官慨然应汉武帝之募,出任使者,率领100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此去的目的,起初只是要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奴右臂"。但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张骞一行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并被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吾欲使越,  相似文献   

11.
正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活着的老英雄相继离去,我们后辈究竟还有多少时间,去弥补这道历史留下的伤痕?我亲眼见到的第个百岁老人,就是何克孝老英雄。每当何老谈起他的百年传奇人生时,不止次对我说:"想起来我自己也不相信,很多次差点就死了,但是我偏偏就避了过去……"似乎他今日的长寿是当年"大难不死"带来的后福。尽管老人直过着拮据的生活。黔军岁月何克孝生于清光绪三十八年(1908年),毕节县(今毕节市)岔河镇人。12岁时便个人离家到贵阳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几年求学生活。  相似文献   

12.
正1946年,我出生在昌都地区洛宗(今洛隆县城关),属狗,今年71岁了。现在想起来我家可能是城针上的平民家庭,家里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反正我上学的时候可以说是大家不识一个,也没有什么上学的概念。那时候(1960年)西藏自治区还没有成立,我们那个地方之前叫洛宗解放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是他们安排我到内地去学习的。找我妈妈动员我去上学的人是"筹委会"的一个女翻译,叫杨桂珍,她是四川阿坝那边的藏族,会说我们这边的藏话,她丈夫是个汉族人,叫贺显龙。他们的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后来在西藏师范学院上学时我就经常邀请他到  相似文献   

13.
正"文革"期间,很多大学毕业生被发配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去的是四川省最穷、最偏僻的地方奉节县(今属重庆市管辖),人称四川的"西伯利亚"。1969年4月1日晚8时,收音机传来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的新闻,接着播送林彪副主席的政治报告。可是当我们把这特大新闻告诉我所在新民公社正在开会的村民时,他们竟漠漠然无动于衷,散了会各自回家睡觉。只有大队革委会主任有些兴趣,问我们:"能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6,(9)
1975年5月,在安徽合肥市天王寺旧址附近(今长江路西段),发现一个明代窖藏,出土完整瓷器二十八件,铜钱四百四十八枚。在这四百多枚铜钱中,除了两枚"万历通宝",其余都是"崇祯通宝’。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崇祯通宝"铸式一致,大小却分为七种(图一),直径分别为:2.5、2.4、2.3.1.9、1.7、1.6、1.3厘米;重量分别为:3.55、2.72,2.7、1.15,0.92、0.65,0.53克。最小的一种,面积只及最大的一半,重量只及七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论轮台地望     
佟柱臣先生的《成吉思皇帝赐丘处机圣旨石刻考》一文(载《文物》1986年第5期),读后受益非浅。然其中关于丘处机西行路线所经轮台的地理位置,似值得商讨。丘处机一行是从燕京(今北京)出发经蒙古高原、新疆天山北路、伊犁而到中亚的。在新疆境内的一段行程顺序是鳖思马、轮台、昌八刺。佟先生在文章中对这三个地点的记述是这样的:鳖思马"当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四里处破城予";"轮台,《史记》作仑头,在天山南麓,即今轮台县,概已到达博斯腾湖附近";"昌八刺,《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作彰八里,当在天山北去伊犁路上"。  相似文献   

16.
我是班长     
刚升入初中,大家互不熟悉,选班长的事,老师出了新招——竞争上岗。竞选那天,有六个人发表了演说。大家一脸虔诚地听,而我却觉得好笑,老师批评了我:"凭什么笑话人家,你有何能?"我说:"他们说的都是擦黑板、收本子的小事,这哪是当班长啊?"老师笑  相似文献   

17.
<正>今人听说过"平型关"这3个字,多因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对日军进行伏击战,取得大捷。平型关战役的主战场乔沟,是一条古老而狭窄的沟状通道,过去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今已废弃,旁边的高处另修了公路。沟口修成了广场,有多幅大型  相似文献   

18.
1964年秋,河南省信阳地区(今信阳市)光山县,发生了一起所谓"冒认官亲"案,一时不仅光山全境闹得沸沸扬扬,而且还波及其邻近几个县和信阳地直机关。这是因为这一案件不仅牵涉的人多,有的被逮捕判刑,有的被"双开"(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有的挨批斗,有的被公安人员传讯调查,弄得人心惶惶,坐卧不安;同时还因为此案涉及邓颖超同志的籍贯问题:办案人员曾声称:邓颖超同志的家乡不是光山,也不是信阳,光  相似文献   

19.
正张咏(946—1015年),字复之,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人,是北宋历史上颇具知名度的人物。他在《宋史》中与田锡、王禹偁合传,史官论曰:"三人者,躬骨鲠蹇谔之节,蔚为名臣。"张咏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进士,在朝历任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御史中丞、礼部尚书等官。在地方任过崇阳知县、杭州知府、荆湖北路转运使等职,还曾两度出知益州(今成都)。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病逝于陈州(今河南淮阳),  相似文献   

20.
1945年,我在晋绥边区(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战斗剧社工作已经整整六年了,那年我28岁。剧社驻扎在晋西北的兴县(军区所在地)一条山沟里的一个小村庄。8月15日这一天,我们就像往常一样,在山坡顶上的一个打谷场排戏。排练的是三幕话剧《活路》,编剧刘西林(全国解放后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及我国驻坦桑尼亚文化参赞),我是这部戏的导演。正当我们全神贯注在排练之际,剧社社长朱丹突然(全国解放后历任西南艺术学校校长及总政话剧团团长)气喘吁吁地爬上打谷场,激动地大声喊道“: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刚才接到政治部打来电话,说日本无条件投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