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玲 《神州》2012,(20):156-157
与第一次护法运动相比,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给孙中山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更加大,他曾经一度绝望,觉得革命毫无希望,但是失败又让他觉悟到,改造中国需要一条新的道路、一种新的力量,后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决定发动国民革命,改组中国国民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新的伟大的贡献。本文在阐述了第二次护法运动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启示,同时,就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米哈依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是位著名的职业革命家。1923年10月,苏联政府应孙中山的邀请,派他到中国担任孙中山的政治顾问。来华后,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学习苏俄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列宁在重病中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亲切询问他们:“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以表达他对中国革命的关怀及国共两党合作的愿望。孙中山早就不满国民党腐败、涣散、软弱的现状,当相关信息被…  相似文献   

3.
从国民党改组到孙中山逝世前后的汪精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2年9月,为救国而孜孜以求的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决策,和共产党人合作,以俄为师,重新改组国民党。9月初,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几位中共主要领导人先后参加了国民党,孙中山还邀请共产党人帮助改组国民党。孙中山确立新政策之初,作为得力亲信之一的汪精卫是有疑虑的。著名的《孙越宣言》公开发表后,有一次孙中山召集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征求他们对允许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政策的意见,廖仲恺表示完全赞成,胡汉民表示有条件的赞成,只有汪精卫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后,“本党的生命定要危险。譬如西游记上说:孙行者跳入猪精的腹内打跟斗,使金箍棒,猪精如何受得了。”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1997,(6)
孙中山提议,苏俄红军攻取新疆、甘肃,与四川国民党人胜利会师1918年5月,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因西南军阀的背叛而失败,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转往上海。之后,孙中山一面“专理党务”,致力于中华革命党的改组工作,一面仍像过去一样,积极从境外寻求援助。这时,孙中山在秘密同日本银行界接触的同时,已经注意到了俄国革命的胜利,他明确讲:“此后我国形势,应注意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期大发展也。”为此,孙中山特别请了一位俄国教师,去教廖仲恺、朱执信、李章达和李朗如等人学习俄文。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不愧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是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一生。他不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随着时代的演变,与时俱进,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促进了中国革命的潮流。这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思想与革命实践的巨大飞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与南方革命政权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从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五年先后三次到广东建立政权,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解放事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他在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失败后,为坚持和发展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民主共和国,打倒军阀,统一祖国,不断奋斗的光辉历程。同时也是他晚年在政治和思想上的重大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好朋友。在两次护法运动中,用武装斗争和建立政权的形式反对北洋军阀,具有一定的革命和进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和建立的国会,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与共和的精神,也是辛亥革命成功的标志。当被袁世凯、段祺瑞的专制统治破坏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革命立场,毅然高举“护法”大旗,义无反顾,向恶势力展开斗争。1917年9月至1918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发动武力护法。章太炎从一开始就参与了重大举措的决策和实施,参加了护法战争。虽然护法战争仅仅9个月即宣告失败,但这是章太炎在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最后一次政治拼搏,也是他一生中最光采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护法运动仅持续八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其中孙中山与桂系关系的变化是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双方除政治层面的博弈之外,亦在财政领域展开角力。在财政收入方面,孙中山在盐税、铁路收入及司法经费等三个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有效支持了军政府的政权运作;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护法运动的深入发展,孙中山无法再向海军、国会议员及驻粤滇军提供经费,在各方现实利益交织纠葛下,桂系逐渐分化、瓦解了孙中山的护法同盟,最终迫使军政府改组,孙中山的第一次政权建设之尝试亦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9.
以孙中山命名的“中山舰”,原名“永丰舰”,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内涵和意义。自其建成之后,便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结下不解之缘,伴随着孙中山经历了为共和奋斗的风风雨雨,从“讨袁”、“护法”,到黄埔蒙难,目睹见证了近代中国为民族独立、中华振兴奋起抗争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谱写下壮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1924年1月20日——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宣告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接纳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国民党“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成功,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1.
<正>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1922年9月,在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至30  相似文献   

12.
彭芊芊 《黑龙江史志》2009,(4):20-20,32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承认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以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共同领导当地的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相似文献   

13.
护法运动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的重要一环。研究这一运动,对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局面以及孙中山晚年思想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护法运动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但对护法运动的下限问题,仍然众说纷纭。拙文以为护法运动的下限应为1922年6月。其理由试述于下: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吴佩孚“恢复法统”,是护法运动结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林雄辉 《神州》2008,(3):18-21
李大钊与孙中山,分别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袖。他们为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到一起。他们共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感情却非常真挚。孙中山称李大钊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并亲自主盟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而李大钊对孙中山更是十分仰慕和敬重,他盛赞新三民主义,积极参与改组国民党,由衷地高呼"中山主义万岁"。李大钊是受中国共产党委派会见孙中山的第一人,也是孙中山主盟加入国民党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彻底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他为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北洋封建军阀而奋斗终身。他领导革命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迄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孙中山又吸收了新的革命思潮,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把旧的三民主义发展为新的三民主义,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孙中山为革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自述是“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事业,必然“有志竟成”。他在历史上是一个无…  相似文献   

16.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身患重病的列宁亲切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询问他们:“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孙中山对国民党的腐败、涣散、软弱的现状极为不满,当列宁的信息传递给孙中山时,他认为中国革命将会因此而出现新的转机。次年8月,他派遣蒋介石、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等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意欲学习苏联的政治、军事和党务,并希望苏联派遣得力的顾问团常驻中国,帮助中国进行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17.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化地指出:国民党“老右派新右派依着革命的发展……如笋脱壳,纷纷分裂”。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到失败,前后经历了4次大分裂:第一次是冯自由、马素、谢英伯等老国民党员,他们根本反对国民党改组和实行国共合作,因而被孙中山开除出党,这些人被称之为“极右派”。第二次是以邹鲁、谢持等人为首的西山会议  相似文献   

18.
孙霄 《岭南文史》2011,(3):15-20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一生中,为推翻封建帝制,实现共和之理想,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先后领导了十次反清起义。其中,1895年策划的乙未广州起义由于组织工作不严密而流产了。但孙中山认为“此为中国革命军举义之始”。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流亡海外,他们一面鼓吹中国革命,一面等待时机发动和策划新的起义。  相似文献   

19.
管林 《岭南文史》2007,(3):45-48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思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人。他以巨大的政治魄力,作为孙中山得力的助手,协助孙中山冲破重重阻力,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创办黄埔军校,推动北伐大业,为此遭受暗杀。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抛洒了满腔热血,他的名字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20.
1899年,瞿秋白出生时,孙中山已经是著名的反清革命领袖,1923年底,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国民党改组,瞿秋白以苏俄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和译员的身分,参予孙、鲍的会晤磋商。这时,孙中山五十七岁,瞿秋白二十四岁,相差三十三岁。国共合作大业,把这两代革命家紧紧地联系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