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澳门的居民中,华人占97%,外籍人士占3%。华人中除了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外,来自内地各省区的居民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在外籍人士中,除葡萄牙人外,还有许多其他外籍人士。这种复杂的人口构成使澳门的婚俗颇具特色。以前,华人的婚礼不论贫富,新郎都要在结婚前夕举行“上头”仪式。在迎亲那天,男方家一般要按照择定的良辰准时起轿,到女方家去迎接新娘。新娘当天头戴凤冠,身穿鲜艳的中国传统婚服,等待迎亲花轿的到来。花轿返抵男家后,只有当新郎踢了轿门以后,花轿才能打开。接着新郎用折扇在新娘头上敲一下,表示新娘入门后要“听话”。澳门…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婚姻家庭发展史阶段看,门巴族主流婚姻和家庭形式是一夫一妻制。这也是本族婚姻的主导地位,当一对青年通过在劳动社交中产生感情,告知父母一般会同意儿女的这种选择,而且在门隅,父母对儿女的这种选择很尊重,其过程如下: 当男方家要娶回新娘时,男方家派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的两男一女去女方家迎亲,此时会强制性的把新娘引回  相似文献   

3.
李岩 《民俗研究》2001,(4):76-79
胶东的民间乐班传承可上溯到四五百年之前,众多乐班的存在与发展与民俗仪式息息相关。婚礼仪式要请乐班,丧礼仪式尤其要请乐班。民间乐班,俗称为“吹鼓班子”,艺人称为“吹鼓手”、“吹手”。婚礼的乐班,多在迎娶当天,由男家雇用,晨起即在门前吹奏,然后随迎亲队伍到女家,用大号“鼓门”,之后在仪式的各个环节伴奏。迎娶回程的路上,凡过村庄,必定奏乐。到男方所在的村庄,轿夫前三(步)后二慢行悠轿,乐班尽全力鼓吹,成为仪式中的音乐高潮,如果获得主家和前来看热闹的人的好评,乐班不但会得到赏钱,还会因此而出名,所以在这等场合,艺人个个尽力,班头也尽力指挥张扬。丧仪中的乐班往往比婚礼的鼓吹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4.
洱源县凤羽坝子,有“凤凰之乡”的誉称。凤凰之乡的婚礼婚俗,既古朴淳厚,又饶有情趣。定婚要行“鸡酒礼”鸡酒礼,白族话叫“隔格枝”,这是凤羽白族的定婚习俗。凤羽白族男女青年的终身大事谈定后,双方就选择一个“大吉大利”的双月双日,举行鸡酒礼。定婚那天,媒夫媒妇率领男方家的至亲长辈,跟未来的“新郎官”一起,到女方家去。同行的还有十来个穿红着绿的姑娘。她们都端着油漆托盘,托盘里摆放着  相似文献   

5.
女唱:今天的太阳特别亮,今夜的月光分外明。七十七条大路上洒满了阳 光,九十九条小路上铺满了月 光。送亲的人沿若七十七条大路 走采了,送才的人顺着九十九条小路 走来了。送亲的姑娘象春天的燕子,一群群地飞来了。送亲的姐妹象秋天的鹦鹉,一群群地飞来了。阿咪姑娘不是一夜抱长大 的啊,阿英小妹不是一天背成人 的啊。阿咪姑娘就要送到你的门 前,阿英小妹就要送到你的身 边。男唱:我选定今天来接亲,我选定今晚来迎亲。阿哥接亲翻过了七十七座 大山,阿哥迎亲跨过了九十九条 大江。小燕子有丰满的羽毛,全靠大燕子一口一口喂 大;出土的春笋越长…  相似文献   

6.
“亲迎图”生动再现了汉代亲迎场景,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画面中,迎亲、送亲的队伍皆为步行,未见车马相送,这与文献记载有一定差异,可能具有艺术抽象的因素。与先秦“昏礼不用乐”相比,汉代以乐送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婚俗的变迁。右侧母鸡喂食雏鸡的图景体现了汉代多子为福和尊崇孝道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亲迎图”生动再现了汉代亲迎场景,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画面中,迎亲、送亲的队伍皆为步行,未见车马相送,这与文献记载有一定差异,可能具有艺术抽象的因素。与先秦“昏礼不用乐”相比,汉代以乐送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婚俗的变迁。右侧母鸡喂食雏鸡的图景体现了汉代多子为福和尊崇孝道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正>上思过山瑶大多居住在广西十万大山腹地的南屏瑶族乡和叫安镇的那荡村、提高村、那午村一带,有5000多人口。上思瑶族的婚礼习俗有强烈的仪式感,仪式繁琐热烈、丰富多彩,主要有“探亲、定亲、迎亲、拜堂”等一整套仪式流程,每个环节都以形式迥异的歌舞进行,其中尤以婚礼当天的“拦路关”“拦门关”“鸳鸯仪式”“上茶仪式”“拜堂仪式”最具特色。2018年12月,上思瑶族婚礼习俗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9.
正5月4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一家院子里张灯结彩,许多人在为这家即将举行的婚礼忙碌着。一位身佩红花的姑娘在送亲者簇拥下来到庭院,她叫徐小兰。奇怪的是,不见新郎的影子。人们一打听,才知道新郎此刻还在远隔万水千山的广西前线呢。新郎叫刘志刚,广西边防某部侦察班班长。在一次反击越南入侵者的战斗中,他以毙敌3名的战绩荣立二等功。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家族有“歌丧哭嫁’习俗。民间风俗歌《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嫁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姑娘一种“修养”,衡量姑娘才智、贤德的标准。因此,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便学唱《哭嫁歌》。新娘在出嫁前半个月(有的地方为一个月),就由伴娘相伴“哭嫁”(土家语称为“打坡”)。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与村寨中十位姐妹一起哭唱,谓之“陪十姐妹”。迎亲当天下午,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时,新娘要“哭嫁”,相好姐妹或长辈女人也陪着“哭嫁”。  相似文献   

11.
甘肃藏区的婚姻习俗,由于各地区的历史传统不一样,表现在婚姻上的习惯也不同,或有同有异。但一般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自由恋爱为次的。其形式一般为提亲、定婚、上头、送亲、迎客、婚礼等几种形式。下面将这一套婚姻仪程依次略作一番概述,以求大家对甘肃藏区的婚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提亲 小伙子或其父母看准某家的姑娘后,就请村里善于辞令、通情达理、德高望重的长者作媒说亲。在提亲求婚之前要先请寺院高僧卜合属相,看其属相  相似文献   

12.
旧时,江宁民间婚娶,吹吹打打,鼓乐齐鸣,爆竹轰响,热闹欢乐,特别是闹洞房还有说有唱,不乏典雅之风,是婚礼的欢乐高潮。一般的经过订婚、定亲之后,即约定婚娶吉日,男方用大花桥迎娶新娘到家成亲。新郎新娘同在新房内吃红鸡蛋、面条,喝“和气汤”,象征后世子孙兴旺发达,夫妻好合欢乐、百年偕老。然后在厅堂“拜堂”。到晚,酒宴毕,就开始闹新房。  相似文献   

13.
满族婚礼     
男方在举行婚礼以前是不能与女方见面的。女婿本人或他的氏族的某一个人到女方父亲家时,家里人说:“你婆婆家里来人了。”催促女儿赶快隐藏起来。女方在出嫁前,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嫁妆的准备上。如做鞋、进行各种刺绣等。在此期间,她为未来的丈夫的亲属做为礼物要准备30双鞋。但实际上她们通常都准备50双。  相似文献   

14.
《文史博览》2013,(4):64-65
1.新娘吴树润和新郎李长乐换乘公共汽车到男方家举行婚礼(1981年) 2.山东烟台,幼儿园老师陈永莉与农民于尚民结婚,新郎到县城接新娘,双双骑自行车回村(1982年)  相似文献   

15.
在回族群众聚居的大部分地区,男婚女嫁时都有唱宴席曲的习惯。宴席曲也叫“柴曲儿”,是广大回族群众所喜爱和拥有的一枝绚丽的民间文艺之花。当某一家娶媳妇或出嫁女儿时,主人在前几大就向本村的“曲把式”们作口头邀请,讲明某日来唱曲儿。到时,曲把式们全会按时在晚饭后到他家。一般是女方以打发女儿出嫁的头一天晚上,男方则是以新婚之夜为唱宴席曲的时刻,过期不唱。  相似文献   

16.
送亲伞的秘密 送亲伞,送亲伞,花花绿绿新崭崭,遮住新娘半截身,要想瞧她难上难。——瑶家婚俗歌 瑶家送亲姑娘用花伞遮住姑娘,送出了门向新郎家走去。为何用花伞遮住新娘,秘密何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布里亚特蒙古族生活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口达7000余人。这里草原辽阔、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布里亚特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布里亚特蒙古族婚礼仪式按定亲、送亲、结亲的过程来进行,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优美的歌舞形式和隆重的婚礼场面,成为了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一个帖子在埃及网络上很火:"我们实在不需要盛大的婚礼,新郎也没必要向新娘赠送昂贵的首饰。我们可以把原本办婚礼的大笔开支用在婚后生活上。现在,我只有两个结婚戒指,你愿意嫁给我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帖子?这还得说到埃及的一个重要习俗——"婚前谈判"。结婚前,男方父亲与兄长要到女方家提亲,并就新房、彩礼、  相似文献   

19.
《神州民俗》2007,(7):63-63
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聘礼,德昂族称为“奶水钱”,习惯上不给是不行的。数量根据男家经济情况决定,一般不少于五六十元,有高达一二百元的。娶亲时还要给女家一二百斤肉,一定数量的茶叶、砂基、芦子、草烟、盐巴和鸡蛋。若姑娘属外寨,还要给寨里送些谷子。新媳妇接到家,要宴客三天,请全寨人来进餐,客人送些烟草、蔬菜和木柴作为礼物。  相似文献   

20.
丁超 《丝绸之路》2007,(9):28-29
“撒核桃撒枣子,哥哥娶了个好嫂子。”“双双核桃双双枣,生男聪明生女巧。”这是回族婚礼“表针线”中的撒喜果歌。撒喜果也叫撒喜枣、撒喜、撒帐,是回族婚礼中一个重要的风俗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