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超博  赖晨 《湖南文史》2012,(10):58-5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国内围绕参战问题,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主战派有梁启超、段祺瑞(国务院总理)。梁启超参战动因是希望中国效仿当年萨丁王国参加克里米亚战争来提高国际地位。段祺瑞的企图是:第一,通过参战而获得协约国的借款;第二,通过参战强化皖系军阀的军政实力,打压反对派,实现武力统一中国。反战派也大有人在,如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孙中山,康有为,大部分省份的督军等等,但这些反对者在北洋政府中并无真正实力。  相似文献   

2.
“歪鼻将军”段祺瑞段祺瑞有一奇怪生理特点,一发怒,鼻翼肌肉僵硬,鼻子便向左歪斜。故此,他身边有按摩医生紧随。据传,段的鼻子曾有三次气得差点按摩不过来。一次是他带着一份《对德参战提交国会案》请黎元洪签字,  相似文献   

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广袤神州大地上,活跃着形形色色的军队,有袁世凯的新模范军、张勋的辫子军、倪嗣冲的安武军、张作霖的安国军等等,但从没有一支军队能与段祺瑞的参战军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参战军是在特殊状况下纯属为政治斗争服务而新创立的一支私人军队;参战军是靠出卖国家主权、大借外债而维持的一支奴化较深的军队;参战军是曾经名声显赫、不可一世而迅速消失的一支非常短命的军队。 参战军编练的缘起  相似文献   

4.
随着直皖矛盾激化,段祺瑞为了维持在北京政府中的地位及完成南北统一,以中国对德宣战参加一战为契机,在日本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下,编练了参战军(一战结束后改称边防军)。约同一时期,皖系干将徐树铮编练了西北边防军。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边防军和西北边防军均不同程度卷入。皖系战败后,两军除少数阵亡,部分被遣散外,余部被直奉瓜分,最终归于消亡。  相似文献   

5.
直皖战争与日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系军阀是日本一手扶植的亲日势力,在皖系控制下的北京政府(1916年6月—1920年7月),其对内对外政策,完全服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日本以金钱、军械武器支持段祺瑞在北洋派中扩充皖系的军事实力,从而在北方形成了皖系军阀的反动统治政权。在直皖两派的矛盾和斗争中,日本始终是压制直系扶植皖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各种形式出卖国家主权利益,使日本在华攫取了大量政治上、经济上的侵略特权。故而支  相似文献   

6.
段氏一生功过可任人评说,但其晚年拒不附日,仅这一点,便可青史留名。在中国近代史的教材中,将段祺瑞定性为亲日军阀。但是就是这位亲日军阀,却在晚年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坚决不当汉奸,支持蒋介石政府抗日。在抗日大潮中,段祺瑞走完了他复杂的一生。在袁世凯死去后,作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段祺瑞曾是中国政治舞台上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自毙后,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开始了由段祺瑞皖系军阀粉墨登场、扮演角色的时期,直到1920年7月,以直皖战争中皖系军阀的失败而收场。在段皖当政的四年中,段祺瑞孜孜以求的就是推行其“武力统一”政策,以把全国的军政大权统一到以他为首的皖系军阀手中。为此,他可以不顾舆论的压力,也可以背负卖国的罪名,与日本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和协定,以换取日本的援助。对这一引发和牵动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武力统一”进行研究,实有必要。本文仅就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与日本的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秋水 《文史月刊》2009,(2):27-28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继袁世凯之后威权最盛的北洋军阀,和当时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是颇具实力的皖系军阀首领。有人说这位当时的北洋政府执政者联日、亲日、降日卖国,但段祺瑞却在晚年发誓抗日,把日本逐出中国,显现了难得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理循自始至终为中国参战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莫氏通过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向西方列强传递有关中国参战的各种信息、游说日本政界高层人物等多种途径,对中国参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证明参战对中国利大于弊,莫氏的这一行为应该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0.
论西原借款在日本对华侵略中的特殊作用赵占伟所谓“西原借款”,系指日本寺内内阁时期由西原龟三经手借给北京段祺瑞政府的大批款项,它是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在日本对华侵略的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先后卷入欧洲战场,日本认为...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questions a dominant view of culture as being relatively bounded and hermetic by questioning the concept of an intercultural domain that is brought into existence as a necessary consequence of this view.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recognition of cultural processes does not lead to the need to posit ‘a culture’ which is constituted by them. The view that ‘a culture’ is a relatively autonomous, relatively hermetic and relatively homeostatic entity arises, this paper argues, in the birth of nationalism and the founding years of anthropology, which are intimately linked. This approach, characterised here as modernist, is criticised for failing to deal well with complex cultural relationships. It results in the need to theorise an intercultural space, or a realm of cultural change, between cultures theorised as entities. Here the later work of Malinowski is used as an exemplar. The paper argues for alternative conceptualisations, such as Gluckman's suggestion that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occur within social fields which are the proper subject of anthropology, and Strathern's contention that ‘society’ is a redundant concept, yet not denying ‘sociality‘. The case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 of Broome in their struggle with the state over the terms in which their prior rights to land will be recognised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is.  相似文献   

12.
岳桦 《世界遗产》2011,(1):40-43
这所大学的特色,在于它的自治传统和校园建筑艺术。自治传统使墨大成为墨西哥历史和文化独树一帜的传承者,而其校园建筑艺术则让墨大在2007年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The What and the Why of History: Philosophical Essays By Leon J. Goldstein  相似文献   

18.
19.
《鹰潭市志》分上、中、下3册,40卷,近400万字。笔者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该志涉人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全志涉及有名有姓的人共6234人,计13512人次。全志计2235页,平均每页涉人5.33次;全志396万字,平均每332.5个字中,就出现1个有名有姓之人。研读《鹰潭市志》涉人情况,笔者深感该志为民修志、以人为本的宗旨是贯穿全志的一条主线。下面就《鹰潭市志》的涉人情况作粗浅评析。  相似文献   

20.
<正>在俄国和芬兰边境,距离北极圈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原生态河流——罗依莫拉河。去年6月,我应俄国朋友之邀,与他们一起在那里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漂流。我们的漂流队由8个人组成,共3支小艇,装备相当专业。我们在白夜(高纬度地区出现的黄昏还没有过去就呈现黎明的现象)期间的那个傍晚到达了出发地,从一座桥边下水,进入了漂流的河道。头顶是蓝天白云,下面是光滑如镜的幽深河水。岸上是葱茏叠翠的白桦和杉木杂生林——桦木的树干是白色的,树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