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近代教堂艺术的本土化嬗变,主要表现在建筑传统、民俗文化等对外来教堂建筑坐向、装饰与形式等方面。中国近代基督教教堂艺术的本土化嬗变,绝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本质上是异质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不同文化的融合取决于当地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有目的有取舍的吸收,即能为我所用的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生活、中国乡土民俗,必然要对外来的基督教文化和教堂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敖旅 《福建旅游》2005,(2):44-47
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 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遗迹,是澳门著名的名胜。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父设计,由日本工匠以鬼斧神工的技术协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0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长石阶则于稍后完成。教堂先后经历三次大火,屡焚屡建。圣保禄教堂,揉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中西合璧、雕刻精细。  相似文献   

3.
王新亚 《百年潮》2006,(4):69-71
编者按:长期以来,历史学者一直为辨别史料的真伪费尽心力.民间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外人看的,讲真话的多,而且其视角往往是一般史料中所看不到的,所以其特殊的史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主编,新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民间家书系列图书第1辑,从3万余封家书中选出30封,可谓千里挑一.本刊选登其中一篇,写信人潘兆华,捐信人潘承岳,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每每翻阅这些发黄的日记本。当年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又浮现在脑海里。如今我已是垂暮之人,而日记却让我一直停留在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5.
王俊 《江淮文史》2007,(6):14-33
比埃及金字塔还早1000年的3000多平方米的红陶块遗迹当年是做什么用的?可与英国"巨石阵"相媲美的千年巨石阵是如何建造的、又是用来做什么的?精细度可比今日激光打孔打磨的精美玉器,是如何在远古的玉器作坊里打琢的?祭坛正对的大墓主人到底是部落酋长还是神坛祭司、又有着怎样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凌家滩遗址将对我国史前文明做出怎样的展示……谜底尽在《凌家滩: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  相似文献   

6.
晨钟暮鼓和教堂钟声是因华北梨区不同信众群体宗教实践而形成的空间混响与回声。在当下的中华上空,这两种音响既是独立的,也是交错的,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动态的赛局图景。从因信仰实践而生的空间音响学层面而言,抛弃在西方与东方、文明与野蛮、精英与大众等二元语境下桎梏下的民俗宗教、民间/众宗教以及弥散性宗教等学界惯用语,指向过程、实践的乡土宗教能更好地直面中国宗教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康晶  张英 《中华遗产》2014,(8):67-81
1949年,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府统治崩溃,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建立,这场两个政权的更迭,习惯上被称为“解放”。解放,本意为解除束缚或发展,北魏即有之。上世纪前叶,被压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走出本阶级的困境,从些“解放”被赋予新的含义,甚至变为专用名词。  相似文献   

8.
张多 《民俗研究》2023,(3):18-26+157
“图腾”这一西学的文化研究概念,自1903年由严复引进中国,成为中国学术中的基础概念。百年来,中国学者将图腾理论运用于探究古代社会、艺术史、民俗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图腾概念经过几代学人的调适(或误用),逐渐成为一种带有本土化色彩的学术话语。但与此同时,图腾概念泛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引出许多批评和反思意见。如何在消化吸收西学概念的基础上,重塑中国自身的概念话语,更好地解释本土现象,“图腾”的知识考古为此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9.
蒋蓝 《中华遗产》2012,(11):22-24,28-35
大自然中色彩万千,对于华夏文明来说,青、赤、黄、白、黑这五色最为特殊,因为它们不仅是五种颜色,还是五行哲学在颜色上的反映,即中华五色。五色一经诞生,就宛如一套精神的制服,不仅融入古代社会生活,甚至王朝嬗替时,整个国家都为之“色变”,五色,它们就是传统中国的国色。  相似文献   

10.
由于对茶的鱼水之需.产生了世界最庞杂繁复的茶叶之路,把藏区与川滇产茶地结台为一个生理上的整体。茶叶之路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用细致的分工网?渗透到各阶层的经济与文化中。  相似文献   

11.
论文通过以中华料理为基础的"杂拌面"和"中华汉堡包"的日本化及其成为地域品牌的两个实例,探讨了中华饮食文化在日本的变迁和发展模式。本文认为中华料理在日本与西洋料理、日本料理并列为三大菜系之一,成为日本的国民性料理,与日本华侨的传播和创新紧密相关。与日本社会一体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在日本变迁和发展的主要模式,体现了日本接受外来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亦可看到华人企业家和日本企业家的共性及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主,借鉴移民及海外华人研究中的移民网络和本土化理论视角,分析阐述了俄罗斯华商新移民的形成与概况、华商移民网络及其特征和作用,以及华商的本土化调适与融入。认为华商移民群体不断扩大与发展,首先依靠的是移民网络。这种移民网络不仅构成了一种迁移链,同时也是华商淘金重要的社会资本。俄罗斯华商为适应当地的经营环境,在经营模式、经营策略和本土商业销售网络构建三方面采取相应的本土化适应方式。这些本土化适应方式有利于华商在经济层面的融入,但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则仍然面临着融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经过90年的发展,中国动物考古学业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与动物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深化和扩展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自然科学方法不断纳入动物考古学的研究体系,中国动物考古学逐步形成一条多学科合作之路。本文系统回顾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古DNA研究和有机残留物分析等自然科学方法在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应用和发展的历史,并依次对它们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重点推介。笔者对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多学科之路的前景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认为需要深化和细化研究方法,扩展和深入研究内容,从而更好地由资源、生业和技术的角度揭示古代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贾臻 《中华遗产》2014,(2):130-149
他们英勇善战,精于箭术;他们信奉自由,劫掠四方;他们是最精明的贸易商,也是最富才华的艺术家。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亦真亦幻的笔触下,斯基泰人几乎无所不能,令整个欧亚草原闻风丧胆。  相似文献   

15.
王大珩,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原籍江苏苏州,1915年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周明芬 《神州》2011,(2):21-21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班主任对于一个班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十多名学生交到班主任手中,大事小事便争相上台,工作千头万绪。如何使班级各项事务正常运转,使同学得到良好的教育并健康成长,是每位班主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我自己有些体会,和大家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部分海归”学院派”深入访谈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习性”和“场域”的分析工具,解析了海归“学院派”归国后的不同心态和不同适应策略的选择。得出结论,“文化资本”本身并不足以成为个体适应策略选择的决定因素,“习性”和“场域”概念也是影响个体适应策略选择的因素之一;深层文化认同的非同一性、生活表象与意识深层的非和谐性等复杂的文化意识构成他们独特的行为表象。这些行为表象是其长期海外生活学习所形成的个人“习性”的体现。透过这些表象了解他们的“习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是深入了解他们归国后所选择适应策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傅嘉 《风景名胜》2011,(10):162-163
线路亮点 正如大多数去过欧洲或者想去欧洲的旅行者所知道的,德国有一条所谓的浪漫之路。它是旅游者最喜爱的旅游线路之一,也是德国大名鼎鼎的观光街道。包括巴伐利亚森林、第一座德国国家公园及多瑙河、美因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全长350公里。沿着A7号高速公路的入口,旅游者便可以开始这条最著名的线路的旅行。具体说就是从古老的文化城市维尔茨堡开始,延伸至童话中的国度菲森。最初,这是一条翻越阿尔卑斯上通向罗马的古商路,后来因此得名,人称浪漫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贾力 《旅游纵览》2017,(2):60-63
<正>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把尸骨翻出来,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而这次葡萄牙的人骨教堂之行,当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看见人骨,并且完全置身于人骨之间,却颠覆了我的观念。人的肉体和灵魂之间是有距离的,肉体可以被雕刻,被摧残,被消灭,然而,却无人可以阻止灵魂去追求安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