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成有 《攀登》2012,(3):100-106
依法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是法治社会应急管理的基本形态。玉树地震应急处置阶段顺利结束,灾后重建有序进行,皆依赖于法律的有效规范。总结玉树地震依法应急处置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今后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灾后重建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理性思考民法、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焦点问题,不仅可以保障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通过玉树地震应急处置与重建法律问题的研究,可为健全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提高政府和公民的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威胁及因灾损失呈快速增加趋势。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对减轻灾害风险、加强文化遗产应急管理能力和预防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梳理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相关问题,从不可移动文物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自然灾害风险要素信息获取与定量表达、自然灾害风险图构建方法、不同气候条件区域和不同类型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监测策略和风险管理框架等五个方面开展对策研究,并对相关示例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够减轻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提升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文化遗产造成非常惨重的损失,面对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四川文博战线职工在全国同仁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艰辛努力,以忘我无私的工作态度和朴实无华的实干精神在三年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本文通过对四川三年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采取措施和方法的全面介绍,全面总结其保护成功经验,希望留给后人一点启示,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崔紫明 《区域治理》2022,(10):100-103
突发事件的爆发呈现出的类别多样、事故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等特点.尤其是自然灾害的爆发是突发事件中最难以掌控、危害后果最为严重的,它不仅对灾后救援工作是一种挑战,更是对应急物资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应急物资举足轻重,特别是在灾后救援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国家应急物资管理部门、采购、储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海西岩画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三方面,阐述了海西岩画在地区文物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在地震灾害中的调查,从地震和岩画的影响关系、地震对岩画造成的破坏、灾前预防性保护、灾后应急处理和科技保护几个方面,介绍了在地震灾害中岩画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间,因地震导致的馆藏文物损毁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馆藏文物防震技术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在部分博物馆成功进行了一体化防震示范应用。但总体而言,馆藏文物防震风险预防和应急管理水平仍相对滞后,部分博物馆存在防震措施不合理、日常管理匮乏、应急能力不足等现象,亟待健全馆藏文物防震应急管理体系,其中应急预案的编制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博物馆能够全面提高防震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合理利用各类防震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更好地保护馆藏文物。  相似文献   

7.
文物受灾评估作为文物减灾的一项重要环节,贯穿文物救灾应急、灾后恢复的全过程。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对文物受灾程度、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抢救性或补救性措施,减小灾害破坏,对科学有效保护文物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不可移动文物受灾情况调查评估工作,对文物受灾范围、类型、损坏程度等进行全面性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做好日常养护,采取预防性保护及临时性保护措施,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制定紧急预案等强降雨环境下文物保护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洪洪  王博超 《神州》2012,(23):144-144
评估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危机管理的始终。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评估是一个全过程评估。基于此,评估指标可以分别从预测预警、应急处置、灾后重建三个阶段进行构建,每一阶段都包括制度、机构和信息等层面的细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遥感技术具有可大范围、周期性对地观测的特点,可为不可移动文物灾害监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从洪涝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影响出发,介绍了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光学遥感数据对不可移动文物灾害进行监测的方法。分别通过鄱阳湖的洪涝灾害对邑北垱遗址的影响、城市建设和开采活动对云冈石窟及周边区域的影响,以及福建泉州顺济桥在台风与洪涝中损毁的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在遥感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探测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展示了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对致灾因子与受灾环境进行精细监测的优势与潜力,为实现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的科学、准确评估和有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编纂目的、意义及编纂原则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以下简称《绵阳抗震救灾志》)是绵阳历史上第一部针对一场突发特大自然灾害(8.0级特大地震)而编纂的志书,是一部全方位记述和反映地震灾情、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专志,通过全面客观地记述绵阳受灾情况、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对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加强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孙玲 《沧桑》2011,(4):37-39
明洪武时期,朱元璋立足现实,坚持民本意识,恪守致用精神,针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在灾前备荒、临灾救荒、灾后赈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内涵丰富、用意鲜明的荒政思想。这些思想因其在洪武时期大多转化为具体的荒政措施,并成为一代“祖训”,因而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使得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逐年升高,暴雨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了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外,暴雨灾害同样也会影响到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将引起东半球热带辐合带的北移,从而使得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气候湿暖化的变化趋势,暴雨灾害频率也将不断提升。本文分析了暴雨灾害影响下不可移动文物遭受的影响,依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识别了构建不可移动文物受暴雨灾害风险的致灾因子指标,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历史数据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得出未来我国新增的暴雨灾害严重地区;又通过分析该地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及价值情况,划分了区域内各县域的不可移动文物暴雨灾害风险等级。根据研究结果,山西南部、山东南部等地将成为未来我国新增的不可移动文物受暴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针对这些高风险区域应提前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建立完善暴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文物系统前一阶段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当前,抗震救灾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为进一步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日前发布《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博物馆馆际之间交流的不断加强,文物藏品的安全运输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运输中保证文物藏品的安全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值得博物馆从事文物安全保护的人员去探究。本文将从博物馆安全保护人员的角度,以藏品的陆路运输方式为对象,从运输过程可能存在的风险、运输中安全控制、到达后的处理、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去探讨文物藏品运输中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破坏力最大的莫兰蒂台风,尽管给鼓浪屿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但鼓浪屿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应对能力,在这次严峻的考验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不仅体现出厦门市和鼓浪屿所建立的台风灾害防御体系完善有效,遗产地的管理者在灾害应对中对社区民生和遗产保护的共同关注,以及灾前、灾中、灾后科学有效的组织策略和实施能力,也体现在社区民众和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其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疫灾流行高峰期,乾隆朝又是其中重要阶段之一。综合运用疫灾指标法、Grapher时序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SPSS相关分析法对乾隆朝疫灾地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 乾隆朝有疫灾之年58个,疫灾频度为96.67%,其中1748、1756、1786年为三次大规模饥疫。疫灾流行以夏季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且以多季节流行为主。 (2) 省域尺度上,形成南北两条疫灾指标高值区分布带,疫灾指标总体自西向东逐渐上升,其中江苏省(含上海)受灾最严重。县域尺度分布具有阶段特征和集聚特征,疫域范围不断拓展,集聚程度持续提升;疫灾分布具有区域差异,疫灾重心始终位于南方。 (3) 疫灾分布格局受制于人口分布格局、区域开发强度、自然灾害多寡等因素,表现为省级尺度上与疫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86、0.664和0.685(P均为0.01)。  相似文献   

17.
曹占存 《攀登》2011,30(6):95-97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大地震,震中距人口密集城镇近,破坏力强。玉树是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传染病多发地区,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国家、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迅速成立了相应的卫生防疫组,启动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一级响应,紧急调动卫生防疫力量,上下联动,全力做好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为玉树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卫生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三星堆遗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星堆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蜀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即“中兴场”)北面,原名兴古遗址,后以三星堆首先发现大面积文化层并多次正式发掘而命名。年代距今约4800~2800年左右。1931年发现大批玉石器引起社会重视,1934年,前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D.C.Graham)、林名均等进行过试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内各文物考古机构作过多次调查。1980~1989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先后进行了7次发掘。198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文史春秋》2011,(7):66-F0004
广西是一个灾害多发地区,2000年以来,每年因洪涝、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火灾导致的农村民房倒塌和毁坏平均约30万间。对于大多数普通农民而言。农房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财产。房屋因灾损毁往往成为其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