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二战期间苏联俘虏了大量战俘,为了弥补国内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尽快恢复和重建国民经济,抵补战俘关押开支,战后苏联在建筑、伐木、采矿和冶金等多个领域中使用战俘劳动。随着战后苏联物资供给状况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组织形式的改进和奖惩措施的出台,以及反法西斯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战俘的敌对情绪逐渐消解,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战俘不仅弥补了战后苏联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还为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
二战期间苏联俘虏了大量战俘,为了弥补国内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尽快恢复和重建国民经济,抵补战俘关押开支,战后苏联在建筑、伐木、采矿和冶金等多个领域中使用战俘劳动。随着战后苏联物资供给状况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组织形式的改进和奖惩措施的出台,以及反法西斯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战俘的敌对情绪逐渐消解,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战俘不仅弥补了战后苏联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还为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3.
汪诗明 《世界历史》2008,(1):91-101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战后移民在澳大利亚移民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战后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防务安全是战后初期澳大利亚大规模移民的首要原因。当防务安全退居其次时,战后国家重建、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建设就成为移民的主要考虑。  相似文献   

4.
内战后的重建时期,在美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重建的十二年期间,美国社会,特别是南部社会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历史未来的进程。正是从重建时期开始,美国经济中显示了工业支配农业势力的时代特征”。然而,关于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评价问题,一百多年来,在美国历史学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些资  相似文献   

5.
白纯 《民国档案》2007,(2):106-112
抗战时期,盟国空军对台湾实施了战略轰炸,许多企业损失惨重;战后绝大多数日籍员工随日俘日侨一并遣返回国。因此,战后台湾很多工矿企业已大量减产或被迫停工,整个经济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1946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办台湾工矿事业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恢复重建的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它使各工矿企业的生产迅速恢复和增长,为战后的台湾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台湾经济走出了对日本严重依赖的阴影,为台湾初步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从总体上讲,战后台湾经济恢复重建的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6.
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推动下,国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专门从事战后中国的善后救济工作。历经国共两党从和平谈判走向全面内战的巨大政治军事转折,行总善后救济活动随即卷入了激烈的国共冲突之中。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善后救济工作艰难运作,国共双方围绕善后救济物资分配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与冲突。  相似文献   

7.
以苏联和美国为双方代表的东西方冷战,是战后20多年国际政治关系的一个主要特征。笔者认为,东西方在东欧问题上的剧烈冲突是冷战的主要起因,这场冲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场世界性冲突。让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步伐来分析和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是战后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组织,中国在其创建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战后急需重建与复兴的现实出发,中国促使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创建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考虑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并将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作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集大国与不发达国家的身份于一体,力争合理利益,能够做出让步,为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功创建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9.
国际移民与婚姻挤压——以战后四邑侨乡为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战后四邑侨乡社会婚姻挤压的形成、战后四邑侨乡社会婚姻挤压下的社会调适等方面,对战后四邑侨乡社会重建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战后四邑侨乡社会的婚姻挤压是特殊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战争时期的兵燹、饥荒、瘟疫疾病、侨汇中断与国际移民网络丧失等一系列突发性的历史事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造成了侨乡社会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动;战后时期,美、加等国移民新政扫除了侨乡社会向海外华人社会跨国婚姻自由迁移的政策障碍;中外交通的恢复、国际移民网络的重建、巨量侨汇的涌入与华侨残破家庭的重建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市场的挤压程度。面对日益严峻的婚姻挤压问题,四邑侨乡社会在普通民众追求个人生活幸福的理性选择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文化规范,衍生出一系列应对婚姻挤压效应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0.
1942年5月宋美龄在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新中国的出现》一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在文中她陈述了对战后中国重建的政治诉求,集中反映了她对战后中国内政、外交的思考。宋美龄在战后内政、外交上的言行印证了文章的本质特征,即以维护蒋介石独裁、极权统治为目标,表现出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教科书》与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对2001年4月3日由日本部科学省审定“合格”获得通过的《新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宣扬错误史观、掩饰日本国家侵略罪恶。进而反映战后日本国家错误历史认识的表述和企图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并试图对日本国家错误的历史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章认为:战后日本社会对其侵略历史的错误认识,是有着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国际环境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是与战后几次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不久之后其对日政策的改变以及日美同盟关系的确立和固化、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罪行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清算不彻底、战后日本国家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重建过程中对各种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战后日本国内经济的恢复及其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近期日本国内大国主义思潮的盛行及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和政治局面的动荡,以及亚洲邻国对日本这种趋势发生发展的相对无力的应对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孟奎  周宁 《民国档案》2004,4(1):77-81
李士珍在抗战后期向蒋介石提出的“五年建警计划”,时战后的警政重建有着深远影响,这个计划不仅全面展示了李氏的建警理念,也与“警校派”与军统争夺全国警察领导权息息相关。时这个计划进行解读,有助于理解战后警政的变化脉络。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前夕,中央设计局以指导战后计划建设为宗旨,发动社会人士与学者专家组织成立中国计划建设学会,共期完成战后国家重建之大计。本组史料即为1945年2—10月中国计划建设学会从筹备发起到正式成立的过程记录及与社会部等机构的来往文书。  相似文献   

14.
战后法国的工人阶级与社会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坚 《世界历史》2003,4(6):23-35
法国工人阶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国内进行这方面系统研究的不多。本文着重分析战后法国工人阶级内部成分变化 ,指出工人阶级非产业工人化、职员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凝聚力 ,模糊了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界限。文章进而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指出工人阶级的这种变化并没有完全改变工人自古以来的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是相对贫困化 ,第二是依附性 ,第三是缺乏安全感。最后 ,文章分析工人阶级的变化与社会冲突的关系 ,分析社会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缓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45—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审计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重新设置或调整了审计机构,制定并修正了一些审计法规,并以就地审计、抽查审计和巡回审计为工作中心,推行审计制度改革,对恢复和重建战后国民经济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受内战的影响,这种改革与战后国民经济一直在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审计工作无法有根本性改观,难免最终遭致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16.
论日本近卫文内阁的对华政策沈予卢沟桥事变爆发已经60年了,但战后日本某些历史论著歪曲了对华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例如,在日本有相当影响的堀场一雄著《支那事变战争指导史》论述中日战争的起因,持“中国对抗日本重建东亚”说,认为:觉醒了的日本感到近代欧...  相似文献   

17.
茹莹 《民族译丛》2005,(4):21-29
一战给东欧地区的民族关系以巨大的冲击,而凡尔赛体系作出的战后安排使该地区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在这一背景下,从稳定战后欧洲秩序的角度出发,主要的战胜国建立了一个在国际联盟保证之下的少数民族保护体系,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际组织监督与调节的形式处理和解决民族冲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杨乔 《文史博览》2013,(1):13-16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的农业呈曲折发展的态势,战后湖南农业的重建一度走在全国前列,农业出现短暂复苏;由于受到内战的影响,后期湖南农业急剧衰败。  相似文献   

19.
旧制度的危机——太平天国战争对安徽田赋征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论述太平天国战争对安徽田赋征收的影响,揭示了安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前的内部危机。文章分四节:一、太平天国战争对安徽旧秩序的摧毁性打击;二、安徽田赋征收的两大要素——人口和土地的巨变;三、清政府战后重建安徽田赋征收制度的努力及其失败原因;四、安徽战后田赋征收弊病的表现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1945-195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进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代表会的复兴运动;第二阶段是在盟军规制下的法制化;第三阶段通过联邦德国内部劳资利益团体的相互角力,正式重建了企业代表会体制.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既反映了德国人推动战后德国社会转型的努力,也反映出这种转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