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明清时期江苏关于中医针灸研究的医家医籍,在全国名列前茅。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志》《江苏历代医人志》和《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辞典》《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等文献资料的查找并研究,梳理出明清江苏针灸医籍36部,现存12部,24部已佚。为免疏漏,所收医家的地域范围,既有今日所辖各市  相似文献   

2.
复刊词     
《史学月刊》又和大家见面了!《史学月刊》原名《新史学通讯》。是一九五一年一月由中国新史学会河南分会创办的。当时正值解放初期,分会会员同志们,为了学习与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新的历史科学,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在中共河南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国医馆于1932年12月18日成立,陆锡庚为馆长、王硕如、尤九皋为副馆长。省国医馆的成立,对保护和推动全省中医事业、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003年,由国医大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江苏省名中医、著名的肝病学家严明教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季光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钱币学会辽宁分会一届三次理事会于87年11月5日在沈阳召开。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冯培祯,辽宁省人民银行行长、辽宁分会名誉会长鲁志宏,辽宁省人民银行副行长、辽宁分会会长赵锡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闵学义主持、赵洪生副会长作《建会以来工作回顾》  相似文献   

5.
裴丽  王春颖 《黑龙江史志》2014,(18):123-124
本文通过对《全国图书联合目录》分类目录的中医图书类目论述与分析,指出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临床学科、方书类、药书类、医案医话医论类古代文献分类目录未能充分揭示中医古籍的信息内容,其产生原因是中医古籍一书中含有多学科内容。  相似文献   

6.
《文物》1977年7期《福州市北郊南宋墓清理简报》,读后有些感想: 1、买地券文中"福州怀安县人座乡观风里,殁故黄氏五二孺人。""人"乃"八"之误。据宋梁克家《三山志》,八座乡属怀安县。又,"或有无道思神","思神"应是"鬼神"之误。 2、结语据黄昇墓志:"黄氏,字昇。第五十二将仕郎赵与骏称德之妻",说"赵与骏号称德,排行五十二",称德应是赵与骏的字,福州鼓山有赵与骏的题刻。五十二应是黄昇的排行,从上买地券也可以证明,唐宋人多以行第称,女子亦然。 3、结语说黄朴为侯官人,买地券说其女  相似文献   

7.
自《敦煌古医籍考释》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收录其中后,一大批中医医史文献学者认定该书出自藏经洞,源于陶弘景。但从《辅行诀》一书一以贯之的五脏五味补泻、五行五味互含等主体学术思想考察,《辅行诀》不可能是源自陶弘景的藏经洞遗书。  相似文献   

8.
中医引起舆论反对的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个行业长期鱼龙混杂,有些人反对中医,其实是反对假中医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干祖旺为中医耳鼻喉科创始人,填补了学术空白,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奖。他充实了“三英”学说,把“四诊”扩展为“五诊”,设计出辨证公式,晚年目睹全国中医西化之风严重,开展“救亡”工作,撰写了《新医医病书》。  相似文献   

9.
2012~2013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发掘了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发现一批竹简。按事先制定的预案,采用“托板插入法”现场提取整堆竹简,进入实验室内清理,依照冲淤、采样、照像、绘图、分区、编号、剥离、提取和置定竹简等步骤,全面采集和记录了出土竹简的相关信息。初步统计老官山M3出土竹简930支。最初据堆积状况将北Ⅱ底室744支竹简分为四区七卷竹书,然后利用红外扫描照片、按区分最小单位原则,又将七卷细分为九部书。最后将全部医简内容合并为五部扁鹊学派医书,以及其他内容简共七部竹书:(一)《五色诊病》,(二)《脉书上经》,(三)《禁方》,(四)《脉书下经》,(五)《刺数》,(六)《法令》,(七)《医马书》。此次竹简考古现场提取和实验室清理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古文字和医史研究多学科协作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0.
也谈史道德族属及相关问题——答赵超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86年第12期发表了赵超同志的文章《对史道德墓志及其族属的一点看法》(以下简称《看法》),对于该刊1985年第11期刊载的《宁夏固原唐史道德墓清理简报》介绍的史氏墓志及墓中所出文物提出一些看法、质疑,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使笔者受益匪浅。只是对史道德墓志及所出文物的一些关键之处,我们与赵同志的理解不尽一致,这里不揣浅陋,略述所见,就教于赵同志及学界同仁。首先,《看法》对于原《简报》中认为"史道德可能是昭武九姓中史姓胡人的后裔"这一基本看法提出质疑,指出简报作者的推断"显然证据还不够充分"。因为,史道德  相似文献   

11.
彭兴 《炎黄春秋》2009,(6):88-88
今得阅2009年第4期《炎黄春秋》载赵映林的大作《过去教授的骨气和底气》,很感兴趣,且甚获教益,然该文中所谈到的某些地方与史实有出入。辨正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六十五岁民国21年壬申(1932)1月23日,《医学杂志》暂行停办,改组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3月间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改组就绪,对理事会再次作调整,常务理事:时逸人。理事:釐规、刘荫堂、张子仁、赵图南。至此,赵意空不再担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但仍就职于医会。1935年冬至日,为庚午秋赵熙所著《针灸要诀》一卷、《按摩十法》一卷、《针灸图表》一卷、《针灸验案》一卷拟合成四卷出版制序,落款为"1935年长至日上海赵意空序于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此可为证。  相似文献   

13.
《旅游纵览》2010,(8):80-83
<正>南山河,原名孙长武,安徽滁州人,号东山,东山樵夫,龙国老民,画斋南山画社,职业画家。定居河南南阳。七岁学画,先后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及其他艺术机构多次展出、获奖并被收藏,在《世界知识》《人民美术报》等多家杂志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医存废之争的医界俨然势如水火,对立的中西医阵营却出现同声附和"国医科学化"倡议的声音,并围绕"国医"走向"科学"的可能与前景展开热议。"国医科学化"的倡议,旨在借科学之"术"解中医之"困",并有"领导世界医学走一条新的径路"之深意。中医与西医的殊途同归或方枘圆凿,不仅牵涉中医界的生存与志业,而且与整个医界对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关怀密切相关。因存在"以甲律乙"、"定其一是,去其众非"等缺陷,"国医科学化"难免陷于"存之不欲"、"废之不能"的险境。"国医科学化"论争,折射出当时医界对待"科学"与"国医"的焦虑与两难。  相似文献   

15.
弘医堂 《旅游》2015,(2):159-160
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前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医院,历经三十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中医医疗机构。弘医堂旗下拥有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北京弘医堂中医国际诊所、北京医圣堂中医医院、呼和浩特弘医堂中医医院、北海国医堂中医医院,北京国医堂中医药研究院。文化旅游中医养生弘医堂营造原版中医平台,知名专家云集,群星灿烂。弘医堂荟萃了王玉川、聂惠民、王琦、魏雅君、裴永清、李秀敏、李维贤、许润三、王沛、牛建昭、洪秀清、康廷培、刘燕池、姚高升、许杼、傅景华、王振海、崔洪博、汪  相似文献   

16.
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于2016年7月16日在北京中国生态艺术馆隆重开幕,中国书协副秘书长潘文海、著名诗人书法家吴震启、湖南大学教授蒋力余、书法导报副总编黄俊俭、全国政协委员赵广发、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光明日报摄美部主任雒三桂、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画教授  相似文献   

17.
南阳人民为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医药遗产,纪念我国汉代的伟大医学家张仲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开始修复医圣祠,成立了张仲景医史文献馆。为迎接全国张仲景学说研究会的召开,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员、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院长米伯让,按照先师黄竹斋的遗嘱,向医圣祠新设的张仲景医史文献馆赠献出全国仅有的珍藏多年的古本《伤寒杂病论》木刻版两箱二百三十七块  相似文献   

18.
正1949年7月2日,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那时全国还没有解放,北京还称北平),会议地点在中南海怀仁堂。这次大会的代表有来自解放区的,也有来自国统区的。据《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记载,与会代表共有824人。会议开到7月19日闭幕。我父亲李蕤作为华中代表团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父亲李蕤(1911~1998年),本名赵悔深,出身于河南荥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在青年时代艰难求学,靠半工半读上到河南大学。抗战爆发,河南成为抗日正面战场,父亲曾任《大刚报》战地记者、第一战区军报《阵中日报》编辑、民营报纸《前锋报》和《中国时报》联合版主  相似文献   

19.
河南史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新贡献──简评《意大利近代史》戴可来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白莱暮教授作序、河南大学辛益教授撰写的《意大利近代史》一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是我省史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又一新贡献。该书分为10章,洋洋40余万言。它以1...  相似文献   

20.
百年存废 三次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