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喇家遗址位于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黄河上游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的大型灾难遗址。保留有史前地震、黄河大洪水和泥石流等多重灾难遗迹。遗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农田建设中,在1982年文物普查中予以确认,1986年被青海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至200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县博物馆联合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历时9年的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现了聚落居址、环形壕沟、祭坛广场等主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其他各类文物干余件。2001年,喇家遗址被国  相似文献   

2.
国内     
<正>陕西岐山:西周社祭建筑2014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周原遗址选择对凤雏建筑基址周邻区域约100万平方米范围进行了大规模勘探,发现了一系列重要遗迹。发掘出一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西周时回字形单体建筑,首次发现西周社祭建筑遗存,清理一处殷遗民墓区,其中M11的墓主昔鸡曾作为周王后的"外交代表",也是迄今周原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西周墓葬。青海民和:喇家遗址新发现喇家遗址是中国首次发掘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2014年7~12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  相似文献   

3.
喇家遗址从上世纪末被发掘以来,成为全国重要考古成果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喇家遗址作为人类灾难遗址,出土距今4000年前后的氏族部落原始先民遗骸,显示出人类在重大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难中的人性化场景,给人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4.
考古学家发掘的大多是废弃的遗址,我们过去在发掘和研究一处遗址或聚落时,可能很少有人关心它们废弃的原因,除非像庞贝古城这种极其特殊的灾难性案例。近来对环境考古的重视,这种关注开始出现,比如对齐家文化喇家遗址的灾难性事件和对萧山跨湖桥文化因海侵而消失的关注。本文提供了一种研究遗址废弃行为的范例,对我们的遗址发掘和聚落形态变迁研究颇具启发性。过去的研究往往将废弃看作是一种文化消亡或社会崩溃的结果,而现在则从环境、生计、人口、健康与疾病、营养条件、冲突、意识形态等原因所造成的推力和拉力来了解先民移动的生存策略。美国西南部以丰富的考古遗存而闻名。成千上万的史前房屋以及祭祀建筑仍旧有一部分保留下来,有些还形成了土墩,标志着这里曾分布着活动频繁的史前聚落。这些考古遗存激起了考古学家和普通民众对其废弃原因的兴趣。文章着重探讨了考古学家如何探究废弃的过程及原因。作者认为,废弃也是迁徙的过程。无论是狩猎采集社会还是早期农耕社会,环境波动和社会压力都会导致迁居移动(residentialmobility),而在大部分情况下迁徙是一种生存策略。迁徙过程通常也是个人、家庭和社群的一种决策过程,决定人们在何时迁往何地,并是否期望回来。突发灾难性事件以及不同决策的搬迁,都会在遗址中留下不同特点的物质遗存和遗迹。作者还根据西南部考古学研究成果,总结了四条有助于从考古物质遗存来判断废弃行为的经验标准。这也要求考古田野工作更加仔细地发掘和收集遗址中各种器物和迹象,分辨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弃置形态,然后从生态环境、生计、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来探讨废弃过程,从而动态地重建个别遗址和区域聚落形态的变迁和兴衰。以本文的标准来判断三星堆祭祀坑的废弃方式,也许可以将其看作是当地遗址(聚落)废弃过程的终结性祭祀实践。  相似文献   

5.
将磁法勘探用于考古是一种新尝试,喇家遗址就此进行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许多收获。  相似文献   

6.
青海民和的喇家遗址,几年前因为发掘出4000年前一场突发的灾难现场,曾引起关注。最近又因为灾难现场出土一碗古老面条的被确认,喇家遗址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以来,关于该遗址灾难成因有过诸多讨论,本文将诸多观点予以梳理,并提出一些看法,认为造成该处史前灾难的主要原因为地震及山洪,而很可能与黄河大洪水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8.
记者:随着民和县官亭镇喇家遗址的不断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其他生活用具,尤其是在这里出土的黄河磬王、巨型玉刀更是震惊世界。您据此推测治水英雄大禹是它们的享用者的依据是什么?鲍义志:从看过喇家遗址发掘现场起,我就将这处人类灾难遗址与大禹治水联系在了一起。原因有四:一、《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出于西羌”,而西羌最活跃的地区是如今的甘青地区;二、喇家  相似文献   

9.
●2002年,喇家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里有我国惟一的史前灾难遗址;●这里发现了中国第一大磬——黄河磬王;●这里发现了国内最大的玉刀;●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碗面条;现在,就让我们——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有一个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三角  相似文献   

10.
甄强  杜战伟  马骞  王倩倩  李泱泱  何克洲 《文物》2023,(2):4-20+2+1
2018年,为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Ⅴ2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平方米,清理齐家文化房址2座、灰坑1个。房址F67内出土了一批典型的齐家文化器物,包括仓形器、高领双耳罐、侈口罐、深腹罐、单耳罐、尊、单耳杯、器盖等陶器,另有玉凿、石斧、牛肩胛骨等。其中的陶仓形器形制独特,较为罕见。根据出土器物判断,房址和灰坑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本次发掘弥补了喇家遗址中心部位的考古工作缺环,为研究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房屋的空间利用和器物组合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黄河北岸,是一片被称作"三川"的地方.这片地方是我省土族的一个主要聚居区,包括目前的官亭镇、中川乡、前河乡、甘河乡、杏儿乡和满坪镇.据2011年人口统计,这里的土族人口有47737人. 三川地区是青海省境内海拔最低的地方,从临津关跨过黄河大桥便是甘肃的大河家.黄河东去冲出寺沟峡,便是甘肃的刘家峡.这片地方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物产丰富,瓜果飘香.据考古发现,这里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印证着这方土地曾经有过的灿烂和辉煌,尤其是"喇家灾难遗址"的发现和"大禹故里"的提出更加提升了这里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2.
序言三川土乡美人间,好景点就在那眼前;唱声花儿把它赞,为旅游谱写了诗篇。七彩故乡好家园,家乡人有责任宣传;瓜果飘香米粮川,鲜红花由我们浇灌。土乡之景一喇家遗址喇家遗址美名传,记录着文化的渊源;黄河泛滥袭人间,老百姓遭下的灾难。  相似文献   

13.
朝拜圣地凌家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该遗址发现于1985年.1987年至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4次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发掘.该遗址面积16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22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墓地1处、祭坛1座、红陶块铺筑的3000平方米神庙或宫殿遗迹1处、红陶块砌筑的水井1口、巨石遗迹3处,出土各种精美玉器与其他珍贵文物1500余件,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相似文献   

14.
2014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揭露出房基、墙基、灰坑、天井、路面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遗物,其中以丰富的明代釉上彩半成品瓷器最为重要。根据遗迹、遗物初步判断,本次发掘区域,应为明御窑遗址内的制瓷作坊遗址,并可能存在给釉上彩半成品上彩的作坊遗址,这在历年来御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5.
扁扁洞遗址和黄崖遗址是考古工经考古发掘,扁扁洞遗址发现了烧土面和灰坑等遗迹,出土了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等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特征的遗物.黄崖遗址则仅采集了少量的兽骨,并出土了较多的陶片.以其陶片特征看,其年代与扁扁洞遗址相近.据扁扁洞内采集的人头骨碎片的14C年代测定数据,其年代距今9600~11000年.扁扁洞和黄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发现为探索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及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李水城 《南方文物》2011,(1):113-115
一本年度的"盐业考古"专栏收录了两篇文章。盐业考古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参与的考古分支学科。近十年来,已有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参与其中,通过对在制盐遗址采集的各类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判断遗址的性质及各类遗迹的功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今年本栏目收录的第一篇文章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剑锋先生提交的《山东寿光双王城制盐遗址的科技考古研究》,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检测分析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已发表的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对敦化、西古城、八连城、上京城及附近地区,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各类渤海佛教遗迹做一系列性研究,总结出渤海佛教遗迹的分布规律及渤海佛寺遗址的平面布局特征,认为渤海的佛寺址总体特征与中原唐王朝是一致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河南淅川县马岭遗址的发掘,我们探索了如何在复杂的软遗址中进行聚落考古的方法,包括采用开放式发掘方式及其资料记录的特点;如何确定遗迹、遗迹组和聚落面;演绎的思维方式对于聚落考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为配合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9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工作。遗址包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主要遗迹有壕沟、房址等,基本搞清了遗址的范围,仰韶、龙山时期的聚落规模、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情况,对该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发展演变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王克飞  霍强  何汉生 《江汉考古》2012,(2):23-32,135,137
江苏镇江花山湾古城遗址位于镇江市区东北花山湾的丘陵土岗上,城垣依山加筑夯土而成,1984、1991年曾先后两次对该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010年,镇江博物馆再次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114平方米,分为东城垣和城内2个发掘区域,在东城垣发现了1处城门遗迹,推断其为史料记载的唐宋罗城"新开门",并判断城门始建于唐代晚期,宋代加筑,南宋时废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