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联华 《南方文物》2001,(3):118-119
龙虎山是我国正一道道教的发源地。这一带山青水秀,上清河自福建光泽县流来,合贵溪南乡36股清溪水,经象山顺流直下,绕上清宫和天师府门前,北折龙虎山、越仙岩至余干瑞洪汇人鄱阳湖。龙虎山有“百神受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道宫之一。距上清宫约一公里处,便是“嗣汉天师府”,它规模宏大,建筑瑰丽,历史上称之为“龙虎山中宰相家”。山下的“正一观”,自西晋时开始建庙,是宋代以来江南道教的聚集中心。龙虎山海拔一般为200米左右,最高峰不过1122米。山并不算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  相似文献   

2.
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古典园林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嗣汉天师府,又名“大真人府”,座落在赣东北龙虎山区的上清镇中央。前临上清河,后倚西华山。府院楼坛亭堂鳞次栉比,古树异花争奇斗艳,鼎炉座座,焚烟袅袅,是中国道教祖庭,国家级重点开放道教官观。 一、明太祖赐全新建天师府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建人张道陵(称第一代天师)东汉时曾在龙虎山炼丹肇基。天师府这块风水宝地传说是他当年讲道之处。后人将“嗣汉”二字冠之于天师府府名之上,表明天师之道,一脉相传,天师尊号,代代传承之意。 嗣汉天师府是一座占地5.4万平方米的大型古典园林建筑群。既是历代天师(真人)…  相似文献   

3.
张香凤 《史学月刊》2006,(12):108-11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素有中国道教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之称的江西龙虎山,以其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统领天下道教事”的宗教地位和“北孔南张”的天师世家声誉,吸引了各地方士及高道来此修炼。经过1800余年的道教文化传承,正一道在道教经书、符箓治病、斋醮仪式、道场艺术、修炼方法、人物活动、宫观建筑和神话故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宗教典籍,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目前,学术界对龙虎山道教文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史”热的兴起和学术界开始有规模地研究中国道教,龙虎山道教文化才真正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果主要集中在早期道教思想理论、天师道的形成和发展、道教的斋醮仪式、道教的生命观、道教与医学等方面(贺绍恩:《龙虎山道教文化研讨会观点综述》,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也有学者对龙虎山道教音乐和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龙虎山正一道的道教文化传承、社会影响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现龙虎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一龙虎山道教的始末龙虎山远离都市,环境清幽,是道士炼丹修道的理想之地。根据有关传说,战国时期仙道大师鬼谷子来到鬼谷洞修道,开启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先河。东汉时期,张道陵炼丹于云锦山即龙虎山,创立中国原始道教。张道陵炼得“神丹”后,访西仙源碧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在龙虎山行医修炼30余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得知蜀中人患瘟疫,故前去救治,并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后人称其为天师道。至孙张鲁时期,天师道已建立了具有宗教、政治和军事性质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天师道组织据有川东,掌握实际的地方政权,对川东政局有举足轻重影响。汉丞相曹操深恐天师道势力的扩大,对天师道组织进行武力镇压和分化瓦解。曹操授张鲁为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五子、阎圃等为列侯”;而子张盛拒不受封,遂“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嚣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六《天师世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9页)。张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掌教天师,依托祖先立龙虎宗,正式创立了正一道。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龙虎宗正一道没有造成广泛影响,特别是在上层社会没有得到信奉和肯定者”(郭树森:《天师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82-83页)。鉴此,张盛及其后裔对正一道教义进行改造,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忠”、“孝”、“仁”、“义”作为修道之本,参用佛教理论中的因果报应以充实正一道教义,并打起“佐国佑民”的旗号,以寻求朝廷支持和民众信奉,达到扩大正一道社会影响的目的。经过改革,正一道完成了由民问道教向官方道教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从唐朝开始显露出来。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道教的“皇宗”地位。唐高宗于乾封二年(667)“幸老君庙,追号秘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90页)。神龙元年(705)中宗令天下贡举之士兼习《道德经》。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命士庶家藏一本《道德经》,贡举人加试老子策,并御注《道德经》,颁行天下。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朝廷的扶植。唐玄宗时期,朝廷对龙虎山天师相当重视。天宝七年(748)玄宗亲赐第15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贲天师符箓,同时召见张高,命即京师置坛传箓,赐金币,免租税,在京师设立授箓院。玄宗还亲自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赞其“貌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穹冥,元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魅驱鬼彻”(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十《艺文·纶言一》,第126页)。唐玄宗对张天师大加嘉奖,其后几代皇帝也争相效仿。唐肃宗曾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唐会昌中(841-846),武宗召第20代天师张湛,命以官,不拜,即赐金帛,在龙虎山修建殿宇,并御书额曰“真仙观”。唐朝从高宗至玄宗再至武宗的历代统治者大力扶植天师及其后裔,龙虎山正一道在皇权的庇护下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两宋以来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改龙虎山“真仙  相似文献   

4.
<正>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加强对民间思想钳制,巩固皇权,实施拆毁淫祠行动。所谓“淫祠”,即“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不在朝廷祀典之内的都应当予以取缔。两淮盐场社会在明中叶以前崇佛尚道的信仰十分盛行,如安丰盐场“里俗家庙多祀神佛像”,王艮在服膺儒学后才于正德十二年(1517)“撤神佛像,祀祖先”,〔弘治〕《两淮运司志》中鲜有宣扬儒家思想的祠庙,地方文献中也多以“事佛尚鬼”“信巫尚鬼”等文字概括两淮盐场的主要风俗。加强民间信仰整顿成为明清时期两淮盐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古时候,我们荆楚人很迷信,表现在隆祭祀、事鬼神方面。故不少史书对此颇有讥评,如《隋书》有“荆楚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朝野佥载》有“好鬼,多邪俗。无医人,病即祀之。”顾炎武稍具同情心,帮我们找借口开脱。在他的《日知录》里写道:“小民有情而不得申,有冤而不见理,于是不得不祈之于神。”  相似文献   

6.
朱红  吴若峰  张永龄 《旅游》2010,(2):72-75
江西有个龙虎山,广西也有,同名同姓。不同的是,江西龙虎山是道教名山,而广西这龙虎山,则完全被猕猴占据,它是中国四大猴山之一,也是广西省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综合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2008,(4):80-80
一项关于我国“道教十大文化旅游胜地”的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据了解,本次评选从2007年7月中旬启动,有近千个景点报名,近800万网民踊跃投票。入围“道教十大文化旅游胜地”的景点有湖北武当山、北京白云观、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江西龙虎山、  相似文献   

8.
清代江西赣南地区的退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江西赣南地区,包括赣州府和南安府的全部属县、乾隆年间从赣州府析出的宁都直隶州一州二县,以及吉安府的龙泉县(今江西遂川县)和建昌府的广昌县,它地处江西南部,是一个毗邻闽、粤、湘、赣四省交界之地的“万山线田”①之区。明中叶以后至清前期,这里曾接纳了闽...  相似文献   

9.
碧霞元君由汉唐泰山玉女这一文学意象发展而来,宋元时期在道教的逐步吸纳和国家认同的共同推动下,其完成了从民间俗神到道教神仙的转变。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不仅多次得到帝王致祭、赐额,成为国家“准正祀性”神灵,其信仰也从泰山一隅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庙宇亦由山东等地向全国近20个省区扩展,形成了不同的核心、扩展、边缘区。碧霞元君信仰地域的扩展,与“岳镇海渎”之祭及朝廷推崇;其神职及信奉民众均多;流动官员、士商、移民的传播及道教的推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华遗产》2007,(8):151-151
江西挖虎山景区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郊20公里处,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东汉中叶时张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  相似文献   

11.
李萍 《收藏家》2002,(9):52-55
“天师道”亦称“正一道”,是以江西贵溪龙虎山为中心,以倡行正一经法制度和孝道为特征的道教一派。据史料记载,东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以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  相似文献   

12.
位于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中部的安顺府文庙 ,始建于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一统大疆 ,对西南地区采取“移风善俗 ,礼为本 ,敷训导民 ,教为之先”这一军事哲学战略方针 ,在征服广大西南“蛮夷之地”的同时 ,以儒学思想教化广大的民众。“皆设儒学 ,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 ,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 ,而无悖礼争斗之争 ,亦安边之道也。”安顺府文庙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中以庙、学合一形式诞生 ,又经历代增培和扩建 ,成为黔中最大的儒学殿堂安顺府文庙建筑装饰艺术的形成安顺府文庙建筑装饰艺术 ,实际上是以儒学文化为核心 ,兼融了佛教文化、道…  相似文献   

13.
姓氏出状元     
佚名 《文史天地》2009,(6):71-72
唐玄宗先天元年依例举行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姓“常”名叫“无名”,因姓名奇特而引起了考官们的兴趣。唐代对道教比较重视。而道教经典《老子》一书,开篇第一句便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虽然他的文章不可能取为状元,但“常无名”这个名字的道教昧儿很浓,被信崇道教、尊崇老子的主考官们看中,常无名也就阴差阳错地被取为状元。  相似文献   

14.
王宁 《收藏家》2009,(1):27-32
宋代洪州属江南西路,治所南昌地处江西鄱抚平原,赣江、抚河依城流过。王勃《滕王阁》赞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史记》卷106《吴王濞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天下亡命者铸钱。”K太平寰宇记》也说:“南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吴王濞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  相似文献   

15.
茅山神仙府     
雄踞句容境内东南的茅山,以“江南第一山”而著称于世,是久负盛名的道教圣地,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誉,被道家尊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作为发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民族来说也不例外。这里所指的楚民族,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壮大后的楚民族。从现有的文献和考古材料来看,楚人的习俗也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基于这一点,对于研究中华民族的习俗起源和形成也具有一定意义。一、信鬼重祀乃楚族之俗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本是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史称"俗多淫祀",儒释道三教先后传人,改变了其固有的宗教格局.高句丽三教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中原文化有关,更与中原王朝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丰都“鬼城”地狱十王信仰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文化 ,博大精深 ,上讲“天堂” ,下话“地狱” ,实乃无所不有 ,包罗万象。世间有人主 ,地狱有鬼王 ;世间有形形色色的人 ,冥间就有各种各样的鬼。要说“鬼文化”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蕴藏最丰富的恐怕应首推四川丰都县的“鬼城”了。这里佛、儒、道并存 ,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道教魂魄思想、儒家的孝道观念与民间的敬神意识杂糅共处 ,交相辉映 ,堪称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型。丰都地处川东 ,长江自中部穿流而过 ,县城背依双桂、平都二山。其中的平都山又称名山、盘龙山 ,北宋嘉四年 ( 10 5 9)苏轼登游此山 ,题诗“平都山下古名山…  相似文献   

19.
明初孔庙祭祀使用塑像,至洪武十五年,南京国学祀孔改用木主,但地方府州县仍普遍使用塑像。正统至成弘间不断有士大夫提出改易孔庙塑像,均未被采纳。嘉靖九年,世宗进行孔庙改制,撤去孔子塑像,改用木主,并令天下各府州县遵行。洪武、嘉靖两朝对祭孔形象的更革各有因由,士大夫对此亦有不同的主张,但始终将孔子置于儒师、君师而非王者的地位予以尊崇,并通过祀孔以明道立教。就木主与塑像两种形式而言,前者更具抽象性的符号化意义,在礼学上较贴近古礼原初含义;后者则较接近佛、道及民间信仰之意象,远礼而近俗。祭孔形象的争论反映了儒家理念与佛、道等狭义宗教意识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体现了礼学与民俗交融互动的复杂情态,也显示出谙熟儒家政治学的士大夫在国家体制层面强调理,在基层实践层面更尊重俗。  相似文献   

2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谈起京东地区名山,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河北迁西县境的景忠山. 景忠山原先并不叫景忠山,有史料记载,景忠山“旧有二名,南日明山,北日阴山.”明初于山顶建三忠祠,祀诸葛亮、岳飞、文天祥,“欲人景行仰止”,故改名“景忠山”.清康熙帝曾御题“天下名山”. 山上古岩峥嵘,苍松蔽日,峡谷清幽,云雾飘渺,1872级台阶直达峰顶,自然景观鬼斧神工,风格独具,有“灵山秀色”之称.更为奇妙的是,此处集佛、道、儒三教于一山,既有佛教的佛祖殿、菩萨殿、四帅殿,又有道教的碧霞元君殿、玉皇殿、真武大帝殿,同时又有儒家推崇的三位杰出忠臣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的“三忠祠”,庙宇建筑可上溯到宋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