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史学界正在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须对这时期的美国外交有宏观的了解,而这正是我们过去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本文试图以美国外交为背景,对抗日战争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2.
余同元同志的新著《王朝鼎革与英雄悲歌——崇祯十七年家国兴亡止观录》,作为《历史关键之年丛书》的一种,于1999年3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27万余字的篇幅,论述了1644年(甲申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历史巨变及其前因后果。读完全书,作者力图出新的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力求出新,首先表现在选取新的研究角度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上。1644年的甲申之变,由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历来就受到史学界的重视,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这些论著,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以及农民战争、满族等不同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了,这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必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伟大的时代必有史学的参与,史学也必将为伟大的时代贡献智慧,这是史学的功能,也是史学家的职责。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也给中国史学界在新时代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新的命题。这里,我从一名史学工作者的角度,就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是新时代的需要中华民族素有学习和总结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围绕对“冷战”起源的讨论和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美国史学界对战后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发表了不少专著和文章。台湾学术界对此也有专论。有的认为当时美国并无一个明确的对华政策;有的则说美国政府帮了中国共产党的忙。 究竟应该如何来反映和评定这一段历史?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它对战后中国和远东形势有什么影响?本文拟通过对1947年底、1948年初发生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辩论的分析,对上述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所以要分析这场辩论,是因为它几乎囊括了当时美国各派势力的政策思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5.
钱穆先生文化生命史观的意义——兼论史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空前繁荣的史学创作—著作与论文数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一个辉煌的时代,史学界本身却一再惶恐地发出呼救信号,这足使局外人怀疑中国文人是否复发了“处富有而言穷愁”的老毛病。然而,对这一学科的同行来说,无论怎样危言耸听都不算过分。新兴学科不断将历史学挤向社会科学的边缘,昔日历史学家手中的“历史规律”已失去了灵光,“抓住机遇”成为从官方到民间的口头禅;几十年依附于政治而过于庞大的历史研究生产力与日益萎缩的文化消费市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史学论著的剧增与印数  相似文献   

6.
新书微讯     
正《晚明大变局》内容简介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五十余年明史研究及对中国历史思考的结晶,是继《晚明史》之后,对晚明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历史与社会变迁,在进一步推进晚明史研究的同时,对中国大历史的变迁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晚明大变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当代史研究的新课题——国家分合——评《西欧分合论》汪建丰欧洲共同体是当代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它正在引起世界各地社会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我国史学界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论著却尚不多见,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政治或国际关系的角...  相似文献   

8.
胡汉民的一生可以说始终置身于中国近代政治漩涡的中心,并且从正面和反面给历史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迹。可是,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史学界竟然没有客观地研究、评述胡汉民的论著,大陆如此,台湾亦然。单就大陆史学界而言,过去一般都把胡汉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中国铜元诞生于1900年,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间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时期,极少数地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仍有铸造和流通,其历史不可谓不长。近现代的中国铜元,反映了近现代的中国货币制度,而且实物存世丰富,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史学界的重视,近代史学界也只是从总体金融货币史的角度偶尔提到一些铜元铸造与发行情况,还往往犯以讹传讹、张冠李戴的错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国铜元收藏与研究的历史过程,并希望通过对前人成果的分析,找到某些对当代收藏与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正在冲击当代历史学。一批中青年学者运用“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论著问世,在史学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各种不同的反响。由《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和复旦大学历  相似文献   

11.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这一行动对于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提前结束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苏联出兵东北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特别是在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作用,在中苏史学界过去的研究中却较少受到重视。在中苏双方历来的政治文件和研究著作中,或者出于政治需要,或者由于思想禁锢,人们都较  相似文献   

12.
《天演论》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既深且广的一部译作。“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胡汉民对《天演论》这一评价,是切实中肯的。迄今为止,史学界对《天演论》的研究还很不够,以至于一些错误的、似是而非的说法仍在一些论著中流行。如严复翻译的是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Evolution and Ethics)全部,而一些论著却说是一部分;《天演论》中有不少段落系严复所撰  相似文献   

13.
<正>刘玉峰教授的《唐代经济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以所有权结构为中心》(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一书28万余言,是作者研究唐代经济史的最新专著。该书是作者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同名项目的最终成果。唐代经济史研究成果积累丰厚,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不少的论著问世,涉及的问题也十分广泛,但对这一历史时期经济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研究却不多见。该书首次从所有权结构的角度研究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问题,其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以后的10多年,中国史学界就中西现代化起步缓速的问题展开了长期以来最为热烈、最有成效的大讨论。世界中世纪史学界更是立足中国,放眼西欧,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推出了一大批观点新颖、论据翔实的文章。①更为可喜的是,今天,我们又见到了这一讨论的一个优秀成果——侯建新的专著《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下称《现代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毫不溢美地说,这是近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如何成立的问题上,有三个问题尚未引起史学界足够的重视。一是在列宁制定的世界革命战略中,中国的具体位置和价值;一是俄国共产党(布)中央政治局1919年制定的远东总政策及对华政策;一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最初推手维连斯基·西比里亚科夫。这三个问题紧密相关,是导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要关注当代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要关注当代史研究沈葵当代史,是当前时代的历史。它是离我们最近,并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在中国史学界,与硕果累累的古代史、近代史研究相比较,当代史研究不仅成果少、人员稀,而且至今尚未形成气候。从现象上看,似乎史学界偏重于古代史、近代史而忽视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著作,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中国史学界出现的一股在近世中国内部寻找现代性的思潮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把这一思潮置于一个更为长远的历史时段内予以考察,重在揭示其中的方法论特征。作者认为,被众多学者发现的所谓中国历史内在自发的"思想现代性",与其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如说是这些学者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明,而这一思想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西方冲击的产物,蕴涵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逻辑困境。  相似文献   

18.
正过去史学界对抗战历史的总结,大部分是从民族革命的范式研究出发,从胜利者的角度反思历史的过程,由此也取得不少的成果,比如抗战中两个战场的领导权的厘清,抗战爆发时间点前移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等等。但如果把历史的时间轴拉长,我们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史中,一个如何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嬗变转型成为一个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研究线索,即以现代化为范式的历史研究视角。这也是百余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核心主线。通常研究者认为1931-1945年的抗日战  相似文献   

19.
共爱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妇女团体。它的诞生在中国妇女争取解放的斗争历程中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史学界对其有关问题的研究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只有为数不多的论著附带提及,且对其成立时间、创始人和性质等问题的论述多有值得商榷之处,实有必要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克林顿时期总统与国会围绕是否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的争论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形成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行政与立法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关键时刻总统和国会两院在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最终总能达成共识;第二,从行政和国会与两党之间及两党相互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对经济问题的考虑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政治利益往往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第三,从政策实现的途径来分析,总统靠游说国会和呼吁公众支持来实现自己的政策,国会则靠立法来体现其主张,而且国会在大多时候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而总统则在多数时候保持反应式的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