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庚迁都地望辨——盘庚迁都于偃师商城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商灭夏以后,其国都曾五次迁徙。在这五次迁徒中,盘庚迁都是最后一次,也是人们最熟知的一次。对于盘庚迁都的地望,古籍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或以为在黄河以南,或以为在黄河以北。安阳殷墟发现以后、通过对出土甲骨文和其它遗存的研究,证实了《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的记载,从此,盘庚迁都的地望在黄河以南的说法就很少有人再提了。近年来,在河南偃师县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早期城邑,由于其地望正好符合一些文献记载的汤都西毫的地望,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座城就是汤都西毫,从而也就使盘庚迁都于黄河以南的说法又复活了。有的同志认为:“安阳小屯很  相似文献   

2.
盘庚自何地迁殷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硕 《中原文物》2003,8(4):46-52
有关盘庚从奄都或邢都迁殷的观点,疑窦颇多。盘庚曾以奄、毫、殷三地为其政治中心。盘庚并非直接从奄或邢迁往殷地,而是经历了从奄迁“河南” 之毫、又从“河南” 之毫直接迁殷等两次迁都。“河南” 之毫可能在郑州商城,而非偃师商城。其中第一次迁都的原因与盘庚意欲振兴商王朝有关,长期洪水泛滥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可能是盘庚第二次迁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商代按照传统的划分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商早期和商晚期。"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从开朝国君汤开始,直到盘庚,一共延续了20位商王,最早定都于亳地(今河南省商丘),后多次迁都,这一段历史我们称之为"商汤";盘庚时期又迁都到了殷地(今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盘庚迁殷",在这里延续了12位商王,我们把这段历史称之为"殷商"。商早期出土的玉器非常少见,鉴定特征不明显。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商代玉器,基本上都是商晚期也就是殷商时期的制品。殷商是传统高古玉收藏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一、殷商玉器的玉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关于殷墟初期王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地。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迁此,至帝辛时为周所灭,共273年,未再迁都。自盘庚至帝辛共传八代十二王。自1928年殷墟正式发掘以来,经过近六十年的工作,对殷墟的范围、布局及文化分期已有如下的初步了解:在洹水南岸的小屯(村)地区为宫殿区;洹水北的武官村和侯家庄北的西北冈为王陵区;在大司空村东南、孝民屯南和后冈等墓地也发现少量带墓道的殷代大墓。由于殷墟是盘庚以后的都城所在地,亦发现了王陵区,八代十二王的陵墓都应埋葬于此。目前在学术界中,对于殷墟初期的盘庚、小辛和小乙三王的陵墓问题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5.
史前时期黄河流域的三大文化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时期黄河流域的三大文化区●马世之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即是中华远古居民活动的历史舞台。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约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起,渐次形成了著名的三大文化区,即黄河上游的河湟区、中游的中原区和下游的海岱区。各个区域范围...  相似文献   

6.
黄河文化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文化,是缘黄河而起、打上了黄河水文地理特征的一种旱地农业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体系。它具有起源早,成熟快;政治色彩鲜明;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等文化特色。其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人仰韶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的原始发展时期;夏商周三代独立文化系统的形成时期;从春秋战国到唐宋的鼎盛繁荣时期;元代以后的迟滞与哀落时期;近代以来的挑战与再生时期。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黄河在青海境内干流长1693公里,其中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境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称多县在其所处的源头。河源文化在整个黄河文化中地位神圣且作用独特,“河源昆仑”“河出昆仑”成为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乡愁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黄河生态保护、确保黄河长治久安、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又要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区域错位发展机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河以千古不废之流哺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又以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而为害人间 ,黄河流域灾害绵延不断 ,成为历史上“中国之忧患”。从远古传说中的夏禹开始 ,中国人民同黄河水患进行了几千年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黄河始终没有改变其肆虐的特性 ,丰富的水资源也得不到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之后 ,亘古黄河展新颜。半个世纪以来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为黄河治理开发耗费了无数的心血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是三代伟人共同的心愿和目标。一1 94 7年 ,毛泽东在陕北佳县神泉堡 ,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后 ,心潮起…  相似文献   

10.
《尚书·盘庚》是研究商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三篇的次序发生了错乱。对《盘庚》文意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文辞语气对于解决篇次也大有帮助。经过考证,其次序实际应该是先《盘庚中》、次《盘庚下》,《盘庚上》为最后一篇。  相似文献   

11.
中原文明起源于黄河,兴盛于黄河,而黄河的泛滥和地上悬河的演变作为黄河的研究重点之一广为人知。文章在对黄河流域概况和地上河形成发展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黄河流域植被时空分布格局展开了长时间序列的分析,以便揭示植被变化与地上河发展演化的关系。文章利用2006、2014年水土流失严重地区Landsat卫星数据和2001-2013年1k m 分辨率黄河流域的MOD13 A3数据,结合GIS和RS的处理技术分析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 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得出近十多年黄河流域的植被时空动态变化规律:(1)时空特征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14年较06年植被覆盖率明显上升,整个黄河流域上2001-2013年NDVI指数总体增多,但期间有小幅度波动变化。(2)变化趋势上,前几年的增长率大于后几年,且波动幅度由大到小变化。(3)15个子流域的NDVI时间变化趋势有增有减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增加量大于减少量,和整个黄河流域的变化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的史前粟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古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基,世界上凡是古文明产生较早的地区都是农业产生较早和发展较快的地区。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中国古文明的摇篮,其原因之一,就是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产生较早和发展较快。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按经济文化类型来划分,可分为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经济文化、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狩猎经济(兼有农业)文化、南方地区(指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区)以采集经济为主兼有农业(园艺农业)的经济文化。从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不论是稻作农业,还是粟作农业,都必须经历选育及驯化、诞生…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是中国早期铜器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区域,早期铜器的演进受社会复杂化程度制约。在文明化进程的视野下,本文通过用铜遗存的考古信息与社会经济背景,将黄河流域早期铜器的演进分为早期用铜的萌芽、发展初期及区域化特征形成三个阶段,初步阐释铜制品从出现到规模化使用的过程。人群流动、定居农业、手工业生产、城市与权力的集中是影响黄河流域早期铜器演进模式的重要因素。大体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1400年的文明进程中,黄河上游铜器的制作与使用具有相似的风格及开放共融的特征,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防御性城市与权力的发展,推动了铜器技术与社会功用的本土化转变。  相似文献   

14.
《民俗研究》2021,(3):15-21
黄河文化生态是黄河流域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存的状态,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制约、维持着文化生态的平衡。自工业化以来,为追求经济增长,人类对河流无限索取,造成黄河断流,河水污染,自然生态恶化。相伴而来的是,许多景观及遗址被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尊重黄河生命,维护生态平衡,有机整合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对河流、景观、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才能使黄河文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神州》2004,(2)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史称殷墟。殷墟位于今安阳市西北部小屯一带,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她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甲骨文印证并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可以确定年代的最早的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讲,安阳是我国第一个古都。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治理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与水的相争相生是黄河文化遗产区别于其他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黄河治理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多重价值对于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技术能够将较为抽象的治水原理与治水现象进行生动结合,全面展现黄河治理的真实情境与内在规律,促进黄河文化传播。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从黄河治理数字档案库建设、治河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体系建构、治河文化遗产的动态还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探索黄河治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积极推动黄河治理文化数字资源与文旅产业、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黄河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全国有个东西问题,江苏有个南北问题。由于自然、历史和经济等多种原因,省内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特征比较明显,苏南五市发展较快,苏中三市基本代表全省平均水平,苏北五市相对较慢,特别是废黄河沿线有一个相对贫困带。长期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等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加快苏北发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自1992年以来,连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了多轮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薄弱地区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  相似文献   

18.
大河之旅     
窦贤 《丝绸之路》2010,(5):12-16
一条大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这就是黄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黄河孕育了人类的文化和精神,那些散落在黄河流域成千上万的人文景观让我们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9.
人类自从心中初孕向往文明的萌芽,似乎从来不甘心向命运屈服。掀开厚重的人类文明史册,我们可以从古旧发黄的字里行间寻觅出当初曾辉煌而跳跃的一幕:就是天水这一黄土,曾掩埋忠骨,曾包藏苦涩,曾隐匿财宝,曾遗落秘史。当我们触摸到一段历史的残骸,祖先们隔世的余温便会温暖我们的手指,自豪和光荣便会从心中升腾。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国农业文化的摇篮,属黄河流域的渭河上游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期彩陶和农业遗址,时间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农业遗址基本接近,因此,大地湾是人类农耕文化的最早渊源地之一。华夏农业从神农氏起,由采集经济开始…  相似文献   

20.
有金一代,正式迁都两次。两次迁都背景不同,原因各异,但都对金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金朝的第一次迁都,在其上升时期的海陵贞元元年(1153年)。这次迁都不仅是海陵王锐意进取的体现,也是太宗以来女真人大举南下,疆土向南推移的结果。我国古代,无论是统一王朝还是区域性独立政权,其首都大都选在经济、文化、交通发达的中心地区,或选在进可攻、退可守而便于控制全局的险要所在。但是,对一个刚刚崛起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来说,由于他们往往偏于一隅,其首都只能在其兴起的地区建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