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铜镞为青铜时代的一种重要兵器.本文根据东北地区考古出土的青铜镞资料,将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的青铜镞分为有铤与有銎两大类,对其形制特点作了具体分析,并对整个青铜时代青铜镞的时代特征、分布与分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根据以上的分析对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用出土材料,考证了青铜三棱镞、三翼镞在商代二里岗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纠正了过去对二者出现年代在春秋或战国时期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近10年来,随着绍兴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出土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其中箭镞的门类及数量尤为丰富。本文对近年来绍兴迪荡新城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青铜镞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石岩 《北方文物》2015,(2):24-30
东周时期内蒙古长城地带是一个复杂而动荡的区域,在这片广阔的区域根据其文化面貌可以分为三个区,不同区出土的青铜镞形制和类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整个长城地带青铜镞的比较研究,对了解当时的青铜文化以及不同文化的交往与融合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身异形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箭,在火器发明以前的战争中一直是最主要的作战武器。所以谈到镞,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杀伤力很强的,有尖锐的前锋和锋利的侧刃。但在考古发掘中,我们会发现,镞的形状并不只是这种锋刃,它还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本文选取其中的一种长身异形镞,来做一下考古学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的青铜镞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镞有不同的用途,其用途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实战的,一类用于非实战.用于实战的镞包括战争与狩猎,非实战的镞主要是用于礼制及习俗.本文拟根据先秦时期青铜镞在形制上的特点,来探讨青铜镞在先秦时期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商前期青铜斝铸造工艺分析与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斝是一种酒器,夏代晚期已有出现,盛行于商到西周早期。关于斝的铸造工艺,前人也曾做过一些相关研究。我们通过对出土斝范的考古调研、对铜斝的实物考察和对其铸造工艺的模拟实验研究.认为黄冈博物馆所藏商前期铜斝是采用典型的三分法制作的。斝腹部凸起的棱角分明的兽面纹和柱帽上的涡纹,是在范面上制作出来的;斝腹芯和鏊芯是由芯盒制作而成;铸型不糊草拌泥也可单独阴干、焙烧并用于浇铸。  相似文献   

9.
冶金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要进步,一直是历史学研究的热点。关于长期争论的冶金单一起源和多地起源问题,近年来欧亚大陆早期冶金技术多样性的发现以及早期简单冶金技术的揭示,致使多地起源观点更被关注。受早期黄铜冶炼工艺等研究的启示,本研究利用模拟实验并结合测试分析,探讨了早期锡青铜低温冶炼工艺的可行性。使用坩埚、马弗炉等工具,在650~950℃的温度下,以木炭为还原剂,冶炼孔雀石与锡石的混合物,并进而重熔冶炼产物。利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金相分析等方法观察、测试相关冶炼产物,其结果表明,冶炼温度达到700℃左右即可得到海绵状铜块。在930℃左右直接冶炼孔雀石和锡石的混合物,可得到有实用价值的锡青铜块。在不超过1000℃的温度下,能够将小块金属融合成锡青铜锭乃至铜刀坯料,金相组织可见α固溶体树枝晶及α+δ共析体,符合铜锡合金铸造组织特征。本项工作表明,在浇注青铜工艺成熟之前,有可能存在通过类似早期黄铜固态还原工艺冶炼获得锡青铜,期望这一推测能对冶金起源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石镞是我国东北地区考古遗存中常见的一种石器,发现之多,种类之丰富是其它石器所不及的。但是,以往的报导,由于对它缺乏全面的了解,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报导时对形制描述不全面,名称又很不一致,这对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上述情况,本文试图就现已报导的材料对石镞进行较全面的分类与排比,并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将4件出土的唐代铁镞修复展出,通过对其保存状况仔细观察和分析后,借鉴德国修复方法和材料,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修复效果明显,铁镞基本恢复原貌。  相似文献   

12.
<正>骨器是我国先民生活中重要的物品之一,自旧石器时代起就已出现。进入青铜时代后,骨器的制造与使用并未衰落,反而呈现出一些新的迹象——都邑中制骨作坊的出现、骨器种类的增加、骨器制作工艺的进步等[1]。经过近90年的考古发掘,殷墟累积了大量的出土材料,其中骨器(包含成品与半成品)数量多达3万余件,但学界对于殷墟骨器的研究与其巨大的出土数量并不相称。以殷墟骨镞为例,目前尚无专门研究。殷墟先民除了使用动物骨骼制作大量的兵器、工具等实用必需品,  相似文献   

13.
龙山时期中原和江汉地区盛行一种尖部截面约为等边三角形、镞身为圆柱体,铤为圆锥形的三棱镞。其杀伤威力巨大,可能反映了战争的频繁。三棱镞的分布态势和扩散趋向为研究龙山时期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南宋一代,偏安江南一隅,约统治15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深刻反映了当时全国分裂割据状态下特有的社会状况.由于元朝在灭南宋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极度民族毁灭性的方式,尤其是对南宋的国都临安(杭州),几乎荡毁一空.故我们现能看到代表南宋时期的文物和遗迹等甚为少见.在此介绍的南宋金银铤牌,它是反映南宋工商业和货币经济的珍贵实物.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来在全国一些省份陆续出土的南宋金铤、金牌和银铤约300多件,作为当时南宋国都的杭州城,金铤和金牌出土尤其众多.从出土的金银铤牌看,其形制、规格、大小、成色、款识等都较为规范,显示了南宋打造的铤牌功能,与其前代所打造的形制不规范铤牌已有区别,南宋的金银铤牌已充当了货币的部分职能.根据宋史记载和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南宋虽受到金兵的军事威迫,国力贫弱,但金银铤牌的打造,却兴盛一时.在最早记载南宋金银铺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说,当时京城临安(杭  相似文献   

15.
丹徒出土的唐代银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0年12月间,民工在江苏丹徒县丹徒乡丁卯桥地段施工时,于地下1.7米处发现唐代银铤20笏,叠放于土坑内,没有容器,无其他物伴。镇江市、丹徒县公安部门追回19笏(其中:4笏断缺,1笏已是碎块)。  相似文献   

16.
沧县出土金代银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沧县出土金代银铤的探讨崔永超1988年11月初,河北沧县官厅乡齐家务村出土三枚金代银铤,两大一小。小者正面无文字,平整光滑,背面蜂窝状;大者正面均錾刻文字(如线图),背面亦蜂窝状。形状皆呈束腰,两端漫圆。1号银铤,右侧錾有"(大)定二十口五九口口口银...  相似文献   

17.
<正>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金代五十两大银挺,迄今为止见诸于媒体报导者有二次:一次为1964年秋,从巴林左旗南部隆昌镇附近征集的金代银铤[1];一次为1980年10月通霍铁路施工建设中,在科右中旗白音胡硕镇南4公里处发现的3枚五十两银铤[2]。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系统收集青铜觯铭文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青铜觯铭文的自身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探讨相应铜觯的时代性和族属问题,以及商周时期的族群及商周王朝更替引发的族群迁移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不限于铭文本身,希望通过分析铜觯上的铭文现象,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Parylene膜层对青铜文物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对青铜文物进行更好的保护,研究发现性能优越的封护材料是文物保护界关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Parylene膜层性能的研究并与其它常用涂层材料分析比对,认为使用Parylene涂敷技术对青铜文物进行涂敷封护,特别是对一些器形复杂,器物的内部表面没有暴露,常用保护涂层不便实施的文物,该涂敷技术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两周时期,江淮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徐舒蔡楚吴越邗等南方各国流行鼎形繹、缶形繹、鬲形繹、飌形繹、提梁?繹、方繹、双耳兽流繹等,既受中原影响,又承袭土著文化,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域风格。特别是源于江淮地区北部,流行于楚吴徐等国的?繹,代表了东周时期南方系统青铜文化特色,并对中原及百越地区的青铜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