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概念及若干专业问题还有待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缓冲区",不具"唯一性"而具"游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一般场所"是不相同的概念,遗产的评定不受"生源地"所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性文件中使用"代表性"或"代表作"有其立法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客体(对象)既有相同点也存在区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张艺蓉 《中华遗产》2006,(3):143-143
当学者们惊呼发现了消失数百年的古老染布绝技——夹缬的时候,最后的夹缬艺人却成了卖馒头的个体户;虽然老纤夫们组成了川江号子研究会,但是川江上最后一片已经在水利工程中被淹没,千年的舟楫文化留下的最后呼喊即将销声匿迹……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动态     
寻找“中国记忆”当学者们惊呼发现了消失数百年的古老染布绝技——夹缬的时候,最后的夹缬艺人却成了卖馒头的个体户;虽然老纤夫们组成了川江号子研究会,但是川江上最后一片已经在水利工程中被淹没,千年的舟楫文化留下的最后呼喊即将销声匿迹……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苏州昆曲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入境游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意度及其度量模型。结果发现:①入境游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有着很高的正面评价,集中体现在昆曲的"魅力性"、"知识/愉悦性"、"传统性"、"价值性"四个方面;②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入境游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感知存在显著性的差异;③不同满意度理论模型与入境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自古就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深厚传统,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以2001年我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开端。十多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很多经验。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项目数量排名世界第一,可以说是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可和肯定的表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以往单项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6.
《山茶》2009,(4):27-27
在我们采访过程中发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生态正在恢复,且显示出更为复杂的格局。昆曲如幽然古井,临水一照,各家照出各家的面貌,各地显出各地的风景。苏州国画师叶放、“巾生魁首”汪世瑜先生、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制作人王翔、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展歌喉的青年演员曾杰……在他们眼中,昆曲是怎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王晨阳 《世界遗产》2016,(4):118-119
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15个年头。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十多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世界遗产》2013,(3):80-83
“5·18”对于昆曲来说是个神奇的数字,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这仿佛也验证了几百年来昆曲独有的生死轮回。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北方昆曲剧院原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传承人丛兆桓先生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说:“其实昆曲就像《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杜丽娘,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皆情之至也。”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构基于传统文化多样性基础之上的文化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有模式多建基于文化"管理"或文化"经济"的认识之上,因此,从文化治理的观点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保护主体单一、公众参与不足、忽视"文化纽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力推"公益性保护",才能充分挖掘其公益价值、丰富其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全朝阳 《风景名胜》2020,(1):0029-0030
众所周知,川剧作为四川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但与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相比,川剧的发展日渐衰落,知名度仅局限于地区。剧目创作及观众审美需求、现代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主题偏离、西方文化观念的大范围渗透等原因造成了川剧发展下滑趋势。对于像川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处于不利的生存环境,故如何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成为一项兼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1.
正赣榆地方戏曲"肘鼓子"终于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这对于老艺人彭仁善、王起娥夫妇来说,是一种安慰。要知道,由"肘鼓子"演变而来的胶州茂腔,早在2006年初就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誉为"胶东之花"。连著名作家莫言都感慨故乡高密的茂腔令他魂牵梦绕,是个"拴老婆橛子戏"。其实这个"茂腔"也是"肘鼓子"的一种。当然,与其说"茂腔"是一种"肘鼓子",倒不如说"肘鼓子"才是"茂腔"的鼻祖,因为在苏鲁两省交界地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都是由"肘鼓子"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2.
<正>2001年以来,我国共有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文化部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地还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15项,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录也于2010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公布。  相似文献   

13.
<正>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我国最古老、典雅的剧种之一。2001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入文学、音乐、表演集大成者。昆曲,不仅在于其典雅的文辞、委婉的曲调及曼妙的舞姿,更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成为全人类其同的精神文化财富。昆曲仍活跃在当今戏曲舞台之上,是它艺术中声与形的完美结合。其中,音乐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载歌载舞、诗情画意的表演,都是昆曲的灵魂。无论在曲调旋律、演唱技巧、戏剧性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更趋于完美。经典剧目《牡丹亭》中一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吟唱了数百  相似文献   

14.
2011年6月10日,是黄陂南乡刘望喜老人之子杨德元备感欣慰的日子。这一天,杨楼子塆榨坊榨油技艺,继2006年被认定为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被湖北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代盘龙城被称为"武汉之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楼子老榨坊邻盘龙城遗址北端,明嘉靖年间开始榨油,以挑油转乡、以籽换油循环运行,存续了400多年,被称之农业文明的"活化石"。老字  相似文献   

15.
金砖轶闻     
<正>室内铺地用的细料方砖中,有一种极品被称为"金砖"。金砖姓"皇"不姓"民",专供皇家宫殿使用,为苏州陆墓御窑所产,始于明永乐年间。如今制作技艺失传多年的金砖,在陆墓御窑又恢复生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陆墓御窑址",也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金砖是一座"富矿",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值得后人大力发掘。笔者在此提供一些知者不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当下存在着"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其实,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而言,它与文物一样,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在今天的延续,同样需要被保护。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市文广新局决定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基础上筹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就是俗称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与世界文化遗产相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仅有一词之差,但无论是名气还是受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及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是我们祖父母们留下来的"传家宝"。应该看到,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对这些正在消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机制,建构相应的规则体系和理念基石,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在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以及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实践,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性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保护客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进而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用或借鉴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入现行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在现有法律框架基础上确立社区或族群作为知识产权主体的权利,以及采取"适度原则",在现行知识产权框架内创设一种"传统资源权"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正昆曲,发源于昆山。600多年前唱响昆山腔的顾坚、创办冠绝一时"玉山雅集"的顾阿瑛、研制"水磨调"的曲圣魏良辅[1]、昆剧创始人梁辰鱼都是昆山人。从昆山腔演变至成熟的昆曲,有完整的创立、研制、编剧、传唱全过程。600岁的昆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艺术全票通过,并在19个入选项中名列榜首。  相似文献   

20.
林璐 《神州》2011,(2):69-69,71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它们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预示着以昆曲、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亟待保护与传承。然而保护与传承需要创新,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又保有“传统”的特色,这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多年来,大家一直在谈论,有褒有贬,涌现出来的新戏也良莠不齐,本文试从剧本、台词、舞美化音、传播途径等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戏曲的创新之路该如何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