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兰英 《攀登》2005,24(3):93-96
进一步推进青海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还是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促进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农村、牧区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青海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成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并使其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迈进,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全方位开放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开放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同时也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规、规则,但制度的作用没能够很好的发挥,制度创新受到传统思想的约束。对此,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矛盾方面来探究其内在原因,从文化层面上深化对我国社会改革中制度创新的认识,并提出了克服传统进行制度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下,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尤其是处于农村改革和建设第一线的村党支部,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更好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无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一、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过程中党支部建设面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我省也不例外,随着经营形式、分配方式、经济体制的变化,农村党支部建设在探索和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加强和…  相似文献   

5.
我国工业改革30年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市场化改革,即从传统的计划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1984年为计划体制框架下的局部改革试验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扩大企业自主权、促进企业改组和联合、工业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城乡关系和特有的城乡发展路径,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对于深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对其他国家的问题进行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我国"三农"问题总的情况是农业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还很严重,主要根源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乡镇现有的政权体制包括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7.
“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否认识“两个转变”的意义,适应“两个转变”的环境,推进“两个转变”的过程,成为酒店业新形势下再发展的重要课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要通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实现,那么作为第三产业的  相似文献   

8.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由此拉开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工业到商贸服务业,从小型企业到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企业到事业,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从经营体制到产权制度.并逐步由经济体制延伸发展到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是其他一切改革的基础和核心,只有经济体制改革改好了,  相似文献   

9.
二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而且催生出了新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体制。从获得经济自主权到获得广泛政治民主权利,中国农民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这也成为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试图回顾这一过程,探究其中的发展逻辑。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面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契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艺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文化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显得力度不够,步子不大,缺少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突破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文化体制的转型相对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有其必然的缓慢和滞后性、以及力求渐进、稳妥的策略选择而外,最关键的是国家还没有适时确立文化体制改革的产业化目标。文化产业是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的市场主体的总称。产业化是相对于事业化而言的。实施我国文…  相似文献   

11.
李菁 《文史月刊》2007,(7):21-25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标志,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我国的全面改革首先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在农村突破的,在农村的突破又首先是从内陆的贫困山区引发的。  相似文献   

12.
罗菊芳 《攀登》2010,29(1):83-87
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进行的理论创新和新的伟大革命。实践证明,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在改革的实践中寻找到的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为此,梳理、分析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探索和研究其历史经验,把握其发展规律,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亦青 《环球人物》2013,(29):27-29
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改革开放大计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与此同时,城市中也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性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如何由农村改革和企业局部试点拓展为全面改革,成了全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近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引领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奔去。在这一征途中,有两个人发挥过重大作用:一位是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推进者胡耀邦,一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倡导者薛暮桥。薛暮桥,最早倡导市场取向改革1980年初,《参考消息》上转载了日本《经济新闻》的一条消息:中国有一本书,跑遍了全北京都买不到,这就是薛暮桥所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是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相似文献   

15.
关耳 《安徽史学》2011,(6):117-121
<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的序幕,开启了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直接动力就是改革、特别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实践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我国农村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如何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村已成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相比还不协调,与农民日益增长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开创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的领导者,而且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就改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毛泽东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事业,就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系统地丰富了毛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地使用权是由土地承包经营权演变而来的。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进程中,从明显具有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物权性质的农地使用权演变,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经营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全国农村经济体制与农村经营模式变革的劲风骤雨之中,西部农村的经济体制与农业经济模式的改革步伐明显滞后。为能跟上全国经济体制和农业经济模式变革趋势,对西部农地使用权的现状及其改革滞后的主要表现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有相应的对策。我国农地使用权变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农地使用权的变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9.
陈云在中共八大前后首倡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新时期改革最早的思想源头;1962年支持农业包产到户,是新时期农村改革的思想源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同邓小平一起支持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对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推动作用;1979~1981年领导经济调整,为改革的展开创造了条件;最早系统研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改革的展开起了指导作用。1973~1974年协助周恩来发展对外贸易,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先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着重研究如何对外开放并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中,陈云和邓小平在大政方针上完全一致,在具体做法上是和而不同、差异互补的协力合作。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相继经历了萌芽、受挫、恢复探索、理论形成、体制建立、完善成熟等六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之后就开始了这一探索过程,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源头和起点;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尝试“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日益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