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国时期墓葬制度是从"汉制"向"晋制"的转变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同东汉时期相比有较大的改变,突出表现在曹魏和东吴地区。随葬器物组合方面基本沿用东汉晚期,但又出现了一些新器型。此外各区域间的墓葬文化表现出频繁交流的特点。综合以上诸要素可知"晋制"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中原地区的曹魏墓葬,突出表现在墓葬形制和葬俗方面,同时东吴墓葬中的随葬品种类亦被中原地区所接纳,成为西晋墓中典型的器物组合。  相似文献   

2.
郑红莉  孙周勇 《文博》2014,(4):19-25
2005~2007年,周原遗址及其方围揭露了一批秦汉墓葬,包括位于遗址南缘的纸白墓地及马家墓地,核心区域的云塘、刘家墓葬。这批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周原地区商周时期以后的聚落形态演化过程,而且对探讨秦汉时期京畿周围地区普通民众丧葬习俗及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周原秦汉时期墓葬在随葬品组合及器物形制方面与关中东部一带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但也存在一定地域特色;其出土遗物的典型特征为探讨秦汉美阳县地望提供了重要依据;周原东汉时期墓葬具有北方欧亚草原地区游牧民族青铜炊具铜鍑的发现为少数民族移居美阳城提供了考古学线索。  相似文献   

3.
宁夏中卫常乐汉墓出土骸骨经体质人类学鉴定,5座墓的骸骨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这5座墓的墓葬形制、随葬遗物和丧葬习俗与西汉中原地区的完全一致,证明他们完全汉化。这些墓葬应是汉武帝时期从中原地区移民屯垦戍边之移民及后裔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已有欧罗巴人种与汉族交往、交流,最终交融。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江汉地区连续发掘了好几批战国秦汉之际的墓葬.这些墓葬从时代上有战国晚、秦代与汉初之分,在文化系统上又有楚、秦之别.对这些墓葬如何分期,其中的秦墓怎样识别?应是目前江汉地区战国秦汉考古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即拟主要就云梦睡虎地宜城楚皇城、宜昌前坪这三批战国秦汉之际的墓葬,对上述问题略陈管见.疏漏不当之处,还请同志们多加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目前秦岭一淮河南沿线地区发现的宋代墓葬已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从这些墓葬所反映的特点来看,受到了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共同影响.我们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特征出发,总结了这些墓葬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并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郑君雷 《考古》2012,(3):74-84,109
在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态显示出"架棺"的迹象。结合广州汉墓中"架棺"和"架举棺室"的实例,以及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墓底柱洞和凹槽的发现情况,推测"架棺"葬俗在战国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墓葬中使用较为普遍。"架棺"的方式较为复杂,此葬俗的文化含义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6年6月,在驻马店市正阳县贾庄遗址发掘出一座龙山晚期的墓葬M12。该墓葬保存较好,出土随葬品丰富,为研究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不可多得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南城孜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湖沟镇马楼自然村南。2014年~2015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遗址中清理战国秦汉墓葬七座,年代从战国中期延续到西汉早期。这批墓葬对于探讨皖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西白村秦汉墓地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北山脚下,在纸坊河西二级台地之上,据调查,这里系分布较为密集的古墓葬群,秦汉时期的墓葬处在台地及山梁底部位置,而唐代以后的墓葬则处在较高的山梁上部(图一)。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东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1座,其中战国至汉代墓葬34座,出土陶鼎、盒、蒜头壶、灶、罐、甑、盆、缶、灯、璧以及铁削、石串珠、铜钱等大量遗物。这批墓葬保存较好,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明确,部分墓葬出土陶器上还多戳印“杜亭”陶文,为完善关中地区战国至秦汉之际考古学文化序列,探索秦汉时期杜县周边丧葬习俗及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方燕明 《华夏考古》2012,(2):47-67,157,158
河南位于中原腹地,在龙山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对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的形成和夏王朝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机制、动力和规律等问题作持续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吴伟华 《考古》2012,(1):72-81,1
山东出土铜(钅和)可分为两型、五期。春秋时期流行椭圆腹(钅和),战国时期流行圆角方腹(钅和)。春秋早期流行单环耳(钅和),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流行双环耳(钅和)。春秋早期偏早铜(钅和)产生于鲁北地区,其原型为陶罐;春秋早期偏晚传播到沂沭河流域。春秋晚期铜(钅和)的分布范围南达湖北、江苏,北达河北,西达甘肃,至战国中期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3.
从春秋早期开始,晋国向外扩张,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晋文化.春秋中期之后,三家分晋,晋国变成了韩、赵、魏三国,晋文化也衍生为三晋文化,从山西走向中原.豫西和豫北曾是晋国的范围,韩、魏的版图主要在河南,赵国也涉及到豫北一部分.因此,晋和三晋均与河南息息相关,晋文化和三晋文化自然在河南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前方形城址的出现,最早发生在龙山时代的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版筑技术的成熟,审美观、世界观中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聚落发展中重视事先规划与总体布局的文化传统,为方形城址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先决条件。龙山时代中原地区社会发展中礼制建设的需要,是方形城址出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鲁庄墓地位于河南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为配合郑州豫能热电有限公司的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西晋时期墓葬27座。墓葬排列有序,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为研究中原地区西晋时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自 198 8年始 ,在配合鹤壁城市建设中 ,先后发现了一批不同年代的古代陶窑遗址 ,对认识古代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古代鹤壁地区的制陶、制瓷等手工业的发展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原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因素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内传播的结果。约在公元前三千一二百年至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由于大汶口文化的人口增长,势力膨胀及中原原始文化的相对衰弱,部分大汶口人沿颍水及其支流贾鲁河迁徒到豫中,继而又迁徒到豫西地区。这给中原原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古代文明在中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历史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内容,其中在上层贵族墓中随葬仿铜的陶瓷礼乐器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新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越国贵族墓不像中原和其他诸侯国贵族墓那样随葬铜礼乐器,而是随葬仿铜的原始瓷或硬陶的礼乐器。这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葬俗既非越国建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不是矿源缺乏和战争的原因,而是对本民族传统葬俗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新密市发现龙山时代重要城址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城址是中原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城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和大型廊庑式建筑,在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中都十分罕见。该城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研究我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以及研究我国城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增添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1996年9月~1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章丘市龙山镇孙家东南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所获遗存分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早中期等几个阶段,其文化特征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该遗址与城子崖城址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