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秘色瓷”本是晚唐时期形成的越窑贡瓷的名称(美称),“秘色瓷”之得名,与越瓷的釉色有关。必须将秘色瓷的问题纳入贡赋、库藏等制度范畴内考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作神秘化的推衍。  相似文献   

2.
贺云翱 《东南文化》2012,(1):91-98,127,128
"贡瓷"及与其相关的"官窑"制度是中国古代瓷业生产中的重要学术问题。文物考古界一般认为,中国的"贡瓷"制度开始于唐代,烧制优质"贡瓷"的"官窑"制度则始于晚唐或宋代。然而,近年来在湖南湘阴窑和南京发现的"太官"、"供奉"、"上府"铭瓷器标本证实,"贡瓷"制度最迟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湘阴窑址出土的刻有多种瓷业工人姓氏及"官"款的窑具资料可能还把中国烧制"贡瓷"的"官窑"制度开始的时间提前到南朝或隋代。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青瓷创烧于东汉,到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以浙江慈溪市上林湖窑场为中心的唐宋越窑,则成为南方青瓷的代表。建国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多次对上林湖青瓷窑址进行考古调查,采集了大量的瓷片、窑具等实物标本,为揭示上林湖青瓷窑址的产品特征,开展对越窑有关问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现根据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就“秘色瓷”与上林湖越窑、“贡窑”与“贡瓷”、“贡窑”与上林湖越窑等相关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浙江上林湖出土了一批秘色瓷,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在外观、造型、装烧方式上相似。通过对窑址的实地调查与样本的科技检测分析(包括热释光测年、化学成分检测、显微结构分析、吸水率测试)发现,这批秘色瓷与一般品质的越窑青瓷在胎釉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从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角度并不能将秘色瓷从越窑青瓷中区分开来。此外,在工艺技术上,秘色瓷的特点是坯泥处理细致,修坯严格,施釉均匀,并使用瓷质匣钵密封装烧。所以,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工艺技术较好的一部分精品瓷。  相似文献   

5.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器的精品,它是越窑自东汉创烧以后,在长达一千余年连续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达到的最高成就。因此,越窑秘色瓷不仅得到唐宋统治者的青睐,成为时尚的特供产品,而且被当时的文人墨客所广为传颂。本文以唐宋纪年墓葬和塔基出土的秘色瓷资料为主,结合有关史料记载,试对越窑秘色瓷的烧造历史与分期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大圣真身宝塔地宫中出土了数百件供奉佛指舍利的珍贵文物,在这批唐代文物中,发现了具有明确记载的唐代秘色瓷十三件.在此十三件唐秘色瓷中,有两件是饰银棱金银装秘色瓷碗.这批唐代秘色瓷的发现在我国均属首次,它们的出土,因其意义重大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本文仅就这批唐代秘瓷中的两件银棱秘色瓷及相关问题谈点学习心得,不妥之处,请学界先辈和学友指正.  相似文献   

7.
越窑可谓瓷业的鼻祖,越窑青瓷无愧为瓷器大家族的母亲瓷,而越窑青瓷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晚唐五代的“秘色瓷”。然“秘色”却又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0年前,作者在“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秘色瓷”探秘》的论文。作为该文的续篇,本文从“秘色瓷”的属性、“秘色”的本义及引申义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阐述了一些论据充分有力的新观点,并凸显了“秘色瓷”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对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出土晚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的显微结构进行鉴别与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秘色瓷与同一时期普通越窑青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存在差异,秘色瓷釉层中几乎没有原料残余相和晶体生成,胎体中大孔隙少,残余石英小且圆润,表明秘色瓷在原料处理、装烧方法等工艺上进行了革新和改变.(2)晚唐至五代,普通越窑青瓷釉中草木灰残余相组成和形貌差异明显,推测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釉料配方可熊发生了改变.(3)研究证实了秘色瓷的烧制工艺更为规范、标准,是越窑工匠精益求精地进行工艺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色特征和发展规律,探讨釉色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分光光度计、光学与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等,对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及普通越窑青瓷、荷花芯窑址普通越窑青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后司岙秘色瓷釉色更偏青、饱和度更低,其釉色处于普通越窑青瓷向汝窑青瓷、南宋官窑青瓷等釉色的审美过渡阶段。(2)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层较为相似,均属于较薄的透明釉,影响二者釉层颜色差异的因素主要为胎体颜色及釉层中的过渡金属离子。(3)后司岙秘色瓷胎体颜色较白且深色颗粒较少,使得秘色瓷釉面明度值较高且更加纯净透亮。(4)后司岙秘色瓷采用的瓷质匣钵和釉封的工艺是其釉中Fe2+含量高于普通越窑青瓷的原因之一,后司岙秘色瓷釉色因而更加偏青。  相似文献   

10.
正200多年前,乾隆皇帝有感于秘色瓷器难得,写下了"李唐越器人间无"这样的诗句,并命御窑厂把诗文烧造到"乾隆仿古"款仿鸡缸杯上。能让至高无上的皇帝发出如此感慨者,就是秘色瓷,一种迷一样的瓷器,多少文人骚客、专家学者欲描绘其美、界定其义,却又陷入缥缈玄虚、众说纷纭之中。本文拟梳理历代文献对秘色瓷的描述和民国以来对秘色瓷概念的认识,对秘色瓷概念进行再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唐、五代、北宋时期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作了系统分期,并对典型器物的纹样及与金银器的关系作了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三国西晋的越窑青瓷,品质、器类、装饰皆臻于顶峰。同时,生产工艺也达到极高的水准。文章以尼姑婆山窑址为例,从龙窑与窑具、装饰、成型、修坯、上釉、烧成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认为装饰、模制成型工艺最能代表当时的水平。这些复杂工艺在东晋以后失传,与北人南迁破坏了当地的制瓷传统,从而导致窑业萎缩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有关唐代越窑青瓷刻划花的若干问题。作者以有明确纪年的唐代越窑刻划花青瓷以及相关的同一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墓葬、窑址、遗址、沉船中发现的越窑刻划花青瓷为依据,总结了唐代此类瓷器工艺的演变规律和技法特征,分析了其与金银器的关系问题,并推测出此类瓷属于对外贸易的外销产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艺术的角度,对会稽画像镜的艺术风格及其对早期越窑堆塑瓷装饰所产生的影响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早在北魏时期巩县窑已经开始烧制白瓷,这是白瓷烧制的萌芽时期.隋至初唐,巩县窑的白瓷进入成熟期,大量白瓷制品是供大众日常生活用的较粗放产品,其中一些精细的白瓷被作为外贸和宫廷贡品.巩县窑烧制的白瓷,也和其他陶瓷品种一样,有一个由粗到精,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为系统了解历代上林湖地区越窑青瓷胎釉化学组成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EDXRF),对唐代、五代、北宋和南宋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越窑胎釉组成是低铝高硅的南方青瓷特征,有一定量的杂质,历代瓷釉均为高钙釉;从唐代到南宋,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唐代青瓷、北宋透明釉青瓷、南宋乳浊釉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存在一些差异;南宋越窑部分青瓷的外观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釉料仍延续了越窑独特的工艺配方,与北方青瓷和南方官窑青瓷等的釉料差异明显。分析同时表明:该技术的使用为解决薄釉的样品处理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中国明清两代输往葡萄牙外销瓷的史实。作者在论证中结合了西方有关的档案文献及目前存世的考古发掘与官私收藏的外销瓷实物,并重点介绍了早期存在于葡萄牙的外销瓷和纹章瓷。文章指出广彩在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澳门是整个贸易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最后总结出外销瓷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如今存世不多的葡萄牙人在华定制的“纹章瓷”是中葡关系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8.
The Xing kiln, which is located in Xingtai, Hebei Province, is famous for white porcelain production, especially 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However, the translucency, 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is rarely mentioned. In this study, eight samples including 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and non‐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excavated from the Xing kiln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sed by a transmittance tester. The study points out the defects of the previous concept of 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based on light transmittance and proposes a new definition based on translucency. 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is not deliberately thinned fine white porcelain, but a special kind of fine white porcelain with a body of excellent translucency.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all transmittance values of 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are more than 0.01% with a body thickness less than 6 cm,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by about one or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for 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is close to ?0.82, while that for non‐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is much closer to ?1.87. This research will serve to further studies on subjects such as the classification, colouring mechanism and firing technology of the translucent white porcelain of the Xing kiln. Moreover, it is expected to set a new stage for discussing the translucency of ancient porcelain.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容器肩腹部的装饰性纹饰带多为几何纹、植物纹及贴饰的铺首、佛像、骑马武士、仙人瑞兽等内容;堆塑罐上纹饰主要包括模拟现实生活类、虚构的祥禽瑞兽类和宗教类三种;青瓷莲花尊的出现与佛教有关,其器物上主要纹样如莲瓣、忍冬、菩提、宝相花等都直接源于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