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3年5月,新乡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现了属于春秋早、中、晚期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三座灰坑,出土了一批丰富的文化遗物。这是新乡市近年来首次对东周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为以后此类遗存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三江墓群位于湖北省宜都市陆城街道三江村四组,包含有石家河文化遗存,战国、西晋、六朝、唐、宋、明、清时期墓葬。2021年为配合城市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宜昌博物馆,对该墓群进行了发掘。本简报主要报道发掘发现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包括窑、灶、灰坑、墓葬等遗迹和陶器、石器等遗物。这批材料为研究该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201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和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对波罗湖西岸台地开展了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地点5处,其中,五台山遗址地点和杏树山遗址地点地表遗存较为丰富。同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等单位对两处地点开展了考古发掘,其中,杏树山遗址共清理新石器时代遗存8处,结合出土遗存及碳14测年,可以确认为左家山下层文化晚期。杏树山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左家山下层文化内涵,为探讨西流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4.
2012年1~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和黄陵县旅游文物局对黄陵县阿党镇史家河战国墓地进行了全面勘探及发掘,清理墓葬37座,出土了一批丰富的战国时期遗存。史家河墓地的发掘丰富陕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也为辨识该区域同类遗存的年代及性质提供了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5.
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对济源市轵城镇新峡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一批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和少量的二里岗文化遗存.新峡遗址毗邻轵关陉古道,分布地理位置、总体文化特征和文化因素构成为研究豫北夏商时期诸考古遗存的性质、中原与晋南地区关系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2004年9~11月,为配合安阳至林州的高速公路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阳市西高平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发现先商时期、商代晚期、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尤以西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出土陶、石、骨、蚌、玉、铜器等遗物,为了解安阳地区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实物资料,尤其是西周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商代晚期的王畿地区在商灭亡后的文化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变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原文物2001年第6期《天马—曲村》是晋国早期都城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是20世纪末中国考古学西周考古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迄今为止公布西周考古资料最丰富、最完整并且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报告,读后颇有感受。一这部巨著,汇集了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历时10年的全部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新石器时代、两周、两汉、金、元、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以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晋文化遗存最丰富,亦最重要。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是为寻找西周晋都这一明确目标而主动发掘的考古学研究项目。该遗址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  相似文献   

8.
2009~2010年的发掘2009年至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郑州市南郊站马屯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Ⅱ区发现丰富的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墓葬、灰沟、瓮棺葬、房基、水井、陶窑、陶灶和围栏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站马屯仰韶遗存的发掘,进一步补充了郑州地区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2004年9~11月,为配合安阳至林州的高速公路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阳市西高平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晋、唐宋时期文化遗存,出土较丰富的瓷、铜、陶器等遗物,为了解安阳地区唐宋时期的文化面貌增添了较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7月,为配合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渠工程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物馆学专业合作,对容城县容城镇北城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金元明时期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是这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从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遗物特征判断,其文化面貌与后冈一期文化较接近,可能属于向后冈一期文化过渡的阶段,时代似当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它的发现为冀中平原乃至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材料,并有助于推进这一地区早期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明洪武时期内迁蒙古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时期 ,明朝廷对北元采取积极的招抚政策 ,被认为是蒙古人的故元官兵大规模南下 ,直接导致了北元复国失败和分裂瓦解。作者通过对南下故元官兵的由来、民族构成和蒙古人特点的分析 ,认为所谓南下蒙古人 ,实际上绝大多数是改朝换代时北退的元朝官兵。他们中汉族占有相当比重 ,其中的蒙古人也具有久居中原、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内在因素的存在 ,才使明朝的招抚政策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袁枚针对清诗目益学问化所露出的弊端,抗声提出诗主性灵,非关学问,于是有人误认为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轻学浅薄,游学无根。事实上袁枚很重视诗歌与学问的关系,他对“诗”与“学”的关系有三个基本主张:一是诗须有学,二是反对在诗中填书塞典,三是主张化学入诗。他的诗歌没有脱离清诗质厚重学的时代特征,不是清诗的变异,而恰好是这个茂盛园圃里敢于争春怒放的花朵。  相似文献   

13.
马勇 《安徽史学》2012,(3):13-27
在辛亥传统叙事框架中,袁世凯重出江湖后一味搅局:先是利用武昌危机与清廷讨价还价攫取权利;继则用清军打压南方,威逼革命;终则利用南方革命党人逼退清帝,进而交换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这个传统叙事框架在过去特殊年代自有其解读的合理性,但显然不是从史料发出,用事实论证,多少带有以袁世凯后来帝制自为倒推其重出江湖时的心情和作为,与历史事实具有相当差距。本文根据新旧史料最大限度还原袁世凯在武昌起义后的一段心路历程,重建袁世凯从君宪到共和的踌躇、无奈、顺势及转变的限度。本文认为,作为晚清重臣,袁世凯从维新到新政,再到仿行立宪,一路走来,基本上充当着晚清政治变革重要推手,他们那一代政治精英能够认同的也就是君主立宪,所以袁世凯重出江湖后的政治选择就是利用政治危机推动政治变革,实现君主立宪,只是当君主立宪被各方面抛弃后,袁世凯方才顺势而为,变成一个有限的共和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元史·百官志》认为元代录事司在中统二年到至元二十年曾设司候一职,这一记载有误。金代的录事司与司候司为不同等级城市的行政管理机构,互不统属,蒙古建国之初,承袭金制,司候不应设于录事司之下;此外,至元三年定官员职田数和至元八年规定录事司捕盗事皆不见有司候一职,故知《元史·百官志》录事司下设司候一职为误。  相似文献   

15.
1368年,元廷退出大都以后,元顺帝幻想得到高丽的援兵以恢复元朝的统治。反元亲明的恭愍王高丽并未发兵扶助北元,但是为“击东宁府”,高丽与北元保持了近一年的表面友好的外交以探察其形势。  相似文献   

16.
吴长庆是淮军名将、儒将,是1882年中国军队成功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稳定朝鲜社会秩序的军事统帅.吴长庆与袁世凯叔祖袁甲三、嗣父袁保庆及袁世凯本人有着三代世交关系.青年袁世凯投军吴长庆部,受到吴长庆的特别关照和精心培养,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将领.吴长庆与袁世凯关系密切,袁世凯对吴长庆的恩情铭记在心.  相似文献   

17.
高茂松 《东南文化》2011,(2):50-54,彩插三
1975年,江苏溧水县永阳镇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了以青花瓷、哥窑瓷、龙泉窑瓷及枢府瓷等瓷器为主的19件文物。比较发现,窖藏瓷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均为元代晚期器物,为研究元代制瓷技术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窖藏形成原因可能与元末溧水的战乱有关。  相似文献   

18.
文中采用拉曼光谱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对河南博物院院藏衰世凯蓝呢礼服上蓝色染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衰世凯蓝呢礼服上蓝色染料的化学成分为合成靛蓝,说明了合成靛蓝染色布料在当时中国已经开始出现,这在科技史和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元代监司的诸多研究已经成果颇丰,但是在有关元代二十二个监司道的区划方面,虽已有不少局部的推进,却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元史·地理志》的重新解读,再结合元代相关的台宪、法律文书,对有元一代的监司道区划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元代西南夷地区的政区设置历来尚少定论,为了对此处的监察区设置情况作出判断,文中亦对此地行政建置作出了新的考订。本文同时指出,基于三台的监察区区划,元代的疆域可以被划作六大政治泛区。  相似文献   

20.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1,(1):108-115
宋辽金元宗族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出版了数部学术水准很高的专著。台湾的宋代宗族研究尤为突出,深入探讨了宗族与科举、婚姻的关系,阐述了宗族在地方社会的作用以及保持强盛的机制。辽金宗族研究也取得了不小进展。宋辽金元宗族的研究,需要将宋辽金元各时期宗族与明清时期的宗族连在一起,注重宗族与社会历史断裂与连续的关系,进行长时段研究。加强地域性宗族研究,开展宋元时期不同地域宗族的比较研究、宋元与明清宗族的比较研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