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本简化的年谱让我惊诧不已的,是罗隆基写于1965年的年谱。我管它叫"简化年谱",因为年谱简化到一年的事情只用一两句话概括。内里完全看不出罗隆基的行踪,仿佛只剩下一副骨架子,许多年份  相似文献   

2.
杨爱芹 《纵横》2009,(6):56-60
柳暗花明 1928年秋天,罗隆基从国外回到上海,任教于光华大学,并在中国公学兼职,当时胡适是中国公学的校长。罗隆基和胡适曾是清华校友,又是新月同人,所以关系非常密切。由于所学是政治专业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罗隆基一直对政治活动比较热心,在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同时还主编《新月》。《新月》本是个文学刊物,但罗隆基强化了它的政治内容,发表了不少批评政府,呼吁民主、宪政、自由的文章,如《对训政时期约法的批评》、《平等的呼吁》《服从的危险》《论人权》、《专家政治》、《我对党务上的尽情批评》等。  相似文献   

3.
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一文,是毛泽东于1957年7月9日在上海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谈笑间“钦点”了不少右派分子。孙大雨在讲话中被数度提及,次数甚至超过了章伯钧和罗隆基。在毛泽东口中,他或是和别人一起出现,如“是走章伯钧、罗隆基、  相似文献   

4.
走近罗隆基     
罗隆基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个名字可能是陌生的。 罗隆基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建国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和民盟中央副主席职务。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钦定”为“章罗联盟”,成了全国“顶尖”的大右派。从此,他的政治生命终结了,他的名字、名望也随之消失了,伴拥他的只是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 历史毕竟是公正的。1986年10月24日,民盟中央召开座谈会,纪念罗隆基先生诞辰90周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统战部长阎明复在会…  相似文献   

5.
解放前后,我在张澜身边工作多年。关于张澜和罗隆基在上海脱险的故事,是我所耳闻目睹的。 划地为牢 罗隆基住进疗养院 罗隆基从1947年11月上旬,即民盟被迫宣布解散后起,一直到上海解放,始终是住在虹桥疗养院一间头等病房里。这家疗养院是私营的,建筑物虽不大,却是一座所谓的花园洋房。罗住的那间豪华、宽敞而又幽静的房内,不仅卫生设备与生活家俱一应俱全,还有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罗隆基先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两个政党:国民党与共产党都曾经不遗余力地争取罗隆基站在自己一方。国民党采用先打后拉的策略,起初是威胁拘禁,派人暗杀,后来又由蒋介石出面,隆重招待,封官许愿,结果却是白费心机。而共产党方面周恩来亲自负责与罗联系,卓有成效地做了许多“团结、教育”工作,促使罗隆基与中共密切合作,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他优礼有加,任其为政务院政务委员,从1956年起兼任森林工业部长,享受四级(高干)…  相似文献   

7.
郑非 《贵阳文史》2008,(2):18-22
浦熙修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曾最有名的记者,作为政治活动家,教授的罗隆基在那个年代同样大名鼎鼎,这两个名人,在重庆的政治协商会议上相识。时年,浦熙修36岁,罗隆基50岁。之后,他们蔑视陈规,未婚同居10年之久,当时的文人雅士纷纷赞叹他俩尊重自我感情、权利的作法,传为佳话。但后来俩人割袍断交,老死不相往来,最终上演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8.
1945年,在国共两党各不相让,且剑拔弩张的历史转折关头,第三党即在抗战后期组建的中国民主同盟登场了。成员大多是社会各界的儒生、策士,如章伯钧、罗隆基、黄炎培、左舜生等。他们想通  相似文献   

9.
王琰  康曦 《文史月刊》2010,(2):32-34
随着电影《建国大业》的上映,剧中民盟领导人张澜、罗隆基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下被成功营救的情节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由陈道明饰演的主持营救工作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更是以其扮酷的造型、机智的言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历史上的阎锦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张澜、罗隆基究竟又是如何脱险的呢?  相似文献   

10.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徐志摩匆匆跑到梁实秋家,贴着梁实秋的耳朵轻声说:“胡大哥(指胡适)请吃花酒,要我邀你去捧捧场。你能不能去,先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若不准你去就算了。”梁实秋听后问他要不要叫上努生(即罗隆基)。当时罗隆基和夫人张舜琴住在粱实秋的隔壁。他们夫妻感情不和,时常吵架、打斗,有时竟闹至半夜。  相似文献   

11.
正浦熙修,1910年出生于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是中国现代女新闻记者中的佼佼者。以其工作勤奋、文思敏捷著称新闻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等职,为宣传中共坚持抗战和揭露国民党反动面目,写了大量的新闻和特写,被称为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即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浦熙修因一个人的情感而历经劫难,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个人就是罗隆基。初识罗隆基  相似文献   

12.
王健 《炎黄春秋》2012,(8):17-23
1945年初,我在昆明读大学时经李公朴、潘大逵介绍参加民盟昆明支部(潘大逵当时是云南大学教授,和李公朴住邻居),那时就认识了罗隆基,民盟支部还为罗隆基主张实行美国的民主而展开一场争论。我和罗也有过一次不愉快的接触。但我很喜欢听他的演讲,有口才,有煽动性,敢于点名骂蒋介石独裁政府,深受  相似文献   

13.
刘志强 《炎黄春秋》2011,(10):86-91
考察中国人权史,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罗隆基作为1929年~1931年那场"人权论战"的主将,通过撰写大量的有关人权的文章,系统构建了其人权理论体系,并以此揭露国民党一党专制与独裁的本质。他的人权理论与观点不仅是他一生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政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联即应南京国民政府的要求,开始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调停中日争端的历程.国联的调停,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不同反应.胡适始终信任国联,坚持国联外交;罗隆基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认识国联的局限性,进而怀疑<报告书>的法律效力,最终发出"信任国联者,醒矣!"的呼声;胡愈之从一开始即对国联持批评和不信任的态度.分析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反应,大致不外这三种状况.胡适、罗隆基、胡愈之三人之所以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反应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与国民党的关系不同,对国联及国际法的认识不同.以及对中日实力的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一、文革前的文史委员会1959年,周恩来指示,要成立收集历史资料的组。很快在7月下旬设立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来负责计划、组织和推动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各个时期中各种历史资料的撰写和征集工作。第一届文史委员会的成员中,学者有顾颉刚、王伯祥、向达、翁独健;右派有罗隆基、浦熙修、章伯钧;民主名士有章士钊;被俘将领有郑洞国、覃异之、黄绍;前政权人士有翁文灏;清朝  相似文献   

16.
罗隆基先生,是我国名的爱国领袖。抗日战争时期,为挽救民族危亡,他挺身而出,赤心救国;在国共和谈,反对内战的关键时刻,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站在共产党一边。虽然两次遭到逮捕,两次坐牢,多次被暗杀,他也毫不畏惧,更不退缩,为坚持团结进步  相似文献   

17.
穆广仁 《炎黄春秋》2010,(10):40-42
<正>本文仅就反右运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扩大,在6个不同层面的运作进行一些分析和评估,希望以此求教于专家学者。反右运动开始于整肃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这是主要的),但它涉及了六个不同层面。第一,反右斗争一开始是从批判章伯钧、罗隆基等民主党派人士发轫的。除少数"特许受保护者"之外,几乎所有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都被打成"右派",被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敌  相似文献   

18.
电话里响起陌生的声音。一问,才知道那是陈新桂先生的儿媳的一位朋友从京来沪,她托他来我家取磁带。我给了他4盒录音带──—既不是《济公曲》,也不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而是陈新桂先生生前跟我的谈话录音。那是我写《罗隆基传》时,赴京访问陈新枝先生,他一口气跟我谈了4小时,不仅谈他与罗隆基的交往,而且也细谈了自己坎坷多难的一生。就在我访问他之后不久,陈新桂先生与世长辞。他的儿媳听说我采访过他,给我写信,问那些录音带还在不在。对重要的采访,我都永久保存录音带。我当即答应复制4盒送她。她收到后,全家细细听了…  相似文献   

19.
人权派政治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派是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从1929年开始,他们针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一党专制,公开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保障人权、制定约法、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从而发起了“人权运动”,“人权派”由此得名。因他们主办《新月》月刊,亦称“新月派”。本文就人权派的政治思想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赴法勤工俭学,与许多共产党人相识相知;参加国民党“一大”,成为国民党第二、三、四届中央委员;40年代发起组织“小民革”“、民联”“、民革”,加入知名民主人士的行列;解放战争时期,冒险从事地下策反,秘密营救张澜、罗隆基;新中国成立后,出任第一任参事室主任。这独特的身份演变表现了郭春涛独特的人生之路,展示了“党外布尔什维克”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