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掖大佛寺历史悠久,不仅保存有目前国内最大的木胎泥塑卧佛,而且还藏有数量相对丰富且保存完整的佛经多部。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与张掖大佛寺藏经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既为丰富张掖大佛寺佛经收藏、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给张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汉代张掖郡治得城址新探张民林,李晓卫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河西设张掖郡,郡治张掖县(今武威张义堡)。宣帝地节二年(前6刁)设武威郡,张掖郡治移往得城。曾辖十县一属国,即得、删丹、屋兰、骊、居延、昭武、氏池、日勤、番和、显美和张掖属国。“得”...  相似文献   

3.
张掖社火     
张掖社火尚金恒文化名城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社火就很有地方特色。它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更改,但形式却基本保持7下来。直到九十年代,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各村各寨的社火队在张掖城内,以拜年的形式各展自己的风采。张掖社火地方特色很强。其队伍...  相似文献   

4.
“张掖”之名,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早就闪射着熠熠光辉。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名义,置张掖郡。从此,张掖虽有西凉州、甘州的变更,但张掖一名历久弥显。这里,曾是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国都;北魏拓跋焘徙治此地,改称西凉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又改西凉州为甘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继改为张掖郡。  相似文献   

5.
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其地西通西域,东接武威,南达青海,北控大漠,为河西枢纽。历史上法显、隋炀帝等都经“丝路南道”从青海越祁连山达张掖;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古哈烈国沙哈鲁王使臣都路经张掖。由于张掖在中西交通路线上的这种地位、使得这个地区的佛教兴盛了很长时间,这从有关文献的记载和张掖附近现存的石窟两个方面都可看出。笔者在这里主要涉及的是现存张掖城中的著名古迹——大佛寺。关于此寺,至今还未见到一片较详的介绍材料,故这篇小文只对  相似文献   

6.
正来到张掖的朋友,常说这是一个温和淳朴的小城。在张掖待久了,更会说,张掖人都有一副菩萨心肠。是啊,沐浴在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的辉光中,焉能不沾一点佛光禅念!张掖为古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丝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佛教的传入和普及。法国研究丝路文化的学者布尔努瓦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商人在西域留下足迹,而播下的幼小种子,便结出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2009,(21):74-75
金张掖“半城芦苇半城塔”这个美丽传说是源于张掖人民对黑河湿地抢救性保护、恢复,倾力打造黑河湿地公园而引起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一日,朋友聚会。席间一人对江泽民同志二访张掖颇有感慨,以为空前之举。四人当即约定遍访张掖古迹,追溯历史,感受风情,以快慰平生。  相似文献   

9.
张乃英 《丝绸之路》2011,(17):12-14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全市辖甘州区,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一区,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8.44万人,有汉、回、藏、蒙、裕同族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全国集中居住在张掖的独有民族。1986年,张掖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殊荣。  相似文献   

10.
甘州古城素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说法,此话虽夸张,但张掖塔多,确是事实。据《甘州府志》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张掖的特有风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塔,千姿百态,煞是壮观。 张掖比较有名的是金塔、土塔、木塔、水塔、火塔。关于土塔,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呢! 早先,张掖只有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四座宝塔。张掖城里有个很有威望的姓王的土木工匠,他根据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说,想在这个美丽的塔城中再增添几分姿色,于是就动员甘州百姓说:“要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就要…  相似文献   

11.
张掖行记     
高振茂 《丝绸之路》2014,(23):26-33
一2014年1月中旬,我随《丝绸之路》杂志社赴张掖采风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快乐之旅。虽是三九寒冬,但和煦的阳光及热情好客的张掖人足已让我感到春天的临近。  相似文献   

12.
尚萍 《丝绸之路》2013,(12):24-25
木偶戏是我国传统傀儡艺术中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班是目前河西地区唯一尚存的一支杖头木偶戏班,20世纪80年代前经常活跃于张掖城乡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3.
田瞳 《丝绸之路》2011,(13):20-21
灵隐寺坐落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城西端,是丝绸之路上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分张掖城最西边的兴隆村外,是大片沉睡千年的荒沙滩,在沙滩深处,生长着一片壮观的红柳林。  相似文献   

14.
山水张掖     
正山是祁连山,水是黑河水。这山与水恰似一对亲密无间、相濡以沫的恋人,将张掖大地孕育成河西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巍峨壮观的祁连山,东西绵亘800多公里,犹如舒展超长双臂的父亲一样,拱卫在张掖的大半个边缘,是张掖人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屏障。山顶上,终年白雪皑皑,冰峰林立,是粉妆玉砌的世界;山坡上,四季松柏挺拔,郁郁葱葱,是森  相似文献   

15.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张掖,也是蹲踞在河西走廊蜂腰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更是盛产祁连美玉的大本营。就是这一个个非凡大气的文化元素,扮靓了张掖的“金”字招牌。玉石,吸天地之精华,纳山海之灵气,可以说是在各种天然因素、自然条件巧夺天工般的演化下日渐形成的。《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也。”相传,大凡凤凰栖息过的地方,都有美玉存在,足见其神奇、珍贵。据专家鉴定,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硒、锌、镍、钴、锰、  相似文献   

16.
在千里河西走廊中段,古丝绸之路上,有一重镇——张掖。历史上称为甘州,今甘肃省的“甘”即取于此名。它南依祁连山,北傍合黎山。因其富饶、美丽,又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称。有诗云:“若非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正是那“祁连山顶雪”,才将张掖点缀得美如江南。凡未亲临张掖的人不会相信这里有一块绿洲,而亲临绿洲的人又难以相信它竟在千里河西戈壁滩之中。由于张掖处地优越,天然俊秀,所以引来了许多骚人墨客的吟咏赞赏,经世代颂扬,凝炼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不仅为实现国内统筹东西发展、沿途各国人民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更为张掖的改革开放和转型跨越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张掖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建设丝路明珠金张掖,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的奋斗目标,以“大景区、大互市、大博物馆、大运动场”建设为抓手,努力把张掖建设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  相似文献   

18.
甘肃张掖是历代高僧到“西天”(印度)取经路过的地方,史志明确记载的有两次:第一次是东晋隆安三年(399)四月,法显和尚与他的同学慧景、慧应、慧嵬与道整等,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他们经过青海,翻越祁连山,走出扁都口,直到张掖。张掖当时是北凉国的都城,国王段业听到著名高僧来此,便邀请他们留住下来。期间,法显与张掖的和尚智严、慧简、僧绍、僧景、宝云等人结为同志,共磋佛事。夏坐三月后,于秋初西行取经。第二次是唐朝贞观三年(629),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天水、兰州、张掖,出玉门关,逾葱岭去印度取经。至贞观十九年,东经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回到长安,历时17年。  相似文献   

19.
柯英 《丝绸之路》2004,(3):26-28
张掖城西20公里处有一片沙窝,沙窝中残存着一个古城遗址,当地人称为“黑水国”,也叫“老甘州”(张掖古称甘州),千百年来,如同一帧岁月深远的古画,悬浮在朝晖日暮之中,诉说着千古沧桑。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不仅为实现国内统筹东西发展、沿途各国人民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更为张掖的改革开放和转型跨越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张掖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建设丝路明珠金张掖,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的奋斗目标,以"大景区、大互市、大博物馆、大运动场"建设为抓手,努力把张掖建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