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坍塌的长城     
窦贤  王杰 《丝绸之路》2005,(9):49-53
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据统计,中国的长城从战国时代延续到清代,其总体长度已经超过10万里。长城耸立在中国大地2300多年,纵横20多个王朝。在中国西部的甘肃省境内的长城遗迹也超过1万里。但是,长城正在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在甘肃境内,这种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更为严重。有人说:万里长城有墙体矗立的只有1/3,还有1/3已经是遗迹,另外1/3已经完全消失了。而现在这1/3的长城遗迹却正在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专家呼吁:长城遗迹亟待保护与抢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的长城烽燧燃放点遗迹的实地调查,考证了明代烽燧"火池"、"烟皂"的存在及分布情况,结合古代烽燧制度、烽燧建筑形制、燃烽设施以及联墩的组成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记载,对所谓的长城"五连墩"、七连墩"和"一烽五燧"是一种"独特的烽燧建筑制式"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正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有数百处似长城非长城、用石块砌成的古代建筑遗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人认为这些遗迹是东周时期的楚国长城。于是,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至今仍被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发现之初,考古工作不深入,出土材料不丰富,关于这类遗迹的性质,一直争议较多,其中较主流的看法是这类遗存就是文献记载的"楚长城",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质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此类疑似"长  相似文献   

4.
1998年夏,我们拍摄黄河万家寨水库蓄水淹没区声像资料,曾由清水河县南境的老牛湾沿明长城东行60余里,到达内蒙古清水河县暖泉乡红门市堡,摄取了沿途部分长城、边保、墩台等。采访拍摄中,我们登山踄岭、寻踪探秘,访查到一些尚未见诸报导的明代长城遗迹,清水河县明代红门市堡  相似文献   

5.
与长城有关的遗迹调查兆勇顾铁山在对唐山境内明长城实地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与长城有关的遗迹,主要可以分为古城遗迹、砖窑及灰窑遗迹三类。一、古城遗迹三屯营镇府:位于迁西县兴城镇西北三屯营城中(图1)。据《迁西县文化志》辑录,三屯营镇府始建于天顺二年,十...  相似文献   

6.
河西汉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地区,开始是汉军与匈奴军鏖战的战场,后来成为汉朝抗御匈奴的前沿地域,更是通向中亚和西亚的交通孔道。因此汉代在河西地区设郡驻防,构筑了一系列防御设施,至今保存有许多遗迹。过去把这些遗迹统统视为"长城"的遗迹,对其具体结构等方面缺乏细致的了解。自1972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也进行了一些考古发掘,获得了广有关汉代防御设施遗迹的走向、结构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从而可以结合文献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甘肃省金塔县为对象,对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所记录的长城遗迹进行抽样复查。对长城本体存状及变化情况、长城所处环境、破坏因素、保护管理状况等进行记录与分析,并从中分辨出长城破坏的主要原因,以期对长城遗产的合理监测提供依据,为长城保护工程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因文献资料的疏漏或错舛以及文物遗存保存较差等综合原因,秦始皇长城在甘肃省境内是否存在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以及兰州附近发现的断续的墙体遗迹使得多数学者认为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考古调查还是秦始皇长城的修建背景等方面考虑,"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都值得商榷。本文通过对秦始皇统一之后秦帝国面临的西北边界形势进行分析,并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考证后,认为甘肃境内并无秦始皇长城遗迹。兰州附近发现的墙体遗存与甘肃镇明长城有关。  相似文献   

9.
洛河右岸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年,我曾以《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为题撰写过一篇论文。文中一节是论述秦国"堑洛"的长城。这条长城由陕西华阴县东南小张村起东北行,越渭河,循洛河右岸西北行,至蒲城县北城南村越洛河,至大荔县长城村,再越洛河,仍循洛河右岸西北行,约止于白水县西北洛河侧畔。这条长城湮没已久,撰文时仅知华阴县西关等处还有残存段落,其他皆就文献记载立论。文献记载在一定的条件下固有其可靠性,如果能得到确实的遗迹,则  相似文献   

10.
内三关长城防御系统是明代保卫京师的最后一道有力屏障,其遗产构成与空间结构呈现出由最初的点状防御、线状防御到区域防御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从资源整体性角度来看,内三关长城的整合与保护不仅仅是三个关城、个别烽火台敌台和一段边墙,应是其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的相互结合、相互运作。明长城遗产空间具有点状、线状、面状等三种结构层次。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内三关长城遗产资源的整合,不是各个遗产资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个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互相组合、有机叠加,使其在每一个空间层次都能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从而使整体的有机性增强。依据各遗产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内三关长城遗产资源空间划分为遗产核心区域与遗产关联区域;结合内三关长城遗产资源现状与特点,从地域文化、历史遗迹、自然景观三方面,包括文化影响力、文化多样性、景观吸引力、景观规模度、遗迹知名度、遗迹重要性六个评价指标,对内三关长城及周边其他资源进行资源潜力评估,从空间、功能、历史三方面建立联系,进而对内三关长城遗产资源进行具体的整合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1.
对哈德良长城及其多样化景观的管理始于十九世纪,并为应对一系列重大威胁而快速加强。悠久的研究历史为哈德良长城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哈德良长城保护、修缮和重建方法不断进步的历程,以及对长城遗迹记录工作形成的世界遗产地管理规划,是一项首创于哈德良长城的制度,它确保了哈德良长城考古遗迹的日常维护工作能够与游客管理相结合,即在保证游客知情的同时,将他们的行为对长城的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中部汉长城遗迹考李并成史载,贯穿河西走廊的汉长城始筑于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条长城今天留存状况如何?在河西西部的敦煌等市、县境内遗迹较清晰,学界所作研究亦较多。而在河西其他地区却大段损毁,其历史面貌若明若暗...  相似文献   

13.
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存有战国时的长城建筑遗址。不少专家和学者确定今华阴县长涧河西岸的长城,就是战国时的魏西长城遗址,即属《史记·魏世家》所说的魏惠王十九年所“筑长城”最南端的部分。这段遗址南起华山北麓的朝元洞,向北经南洞村、北洞村、洪崖村、王家河、河湾子、西关堡、凤箱城,达于渭河南岸,南北长达六公里。除这条长城遗迹外,史料指出在华阴境内还有一条长城遗址,应在今华阴县城东。《水经注》和《华阴县志》沙渠条下载“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长城,又北注于渭”。对此记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首起地之"临洮",《括地志》首倡"岷州"(今甘肃岷县)说。此说成为信史,主要决定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据《史记·匈奴列传》"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的记载,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本自河套而南,与起首于今临洮县北30里地方战国秦昭王长城之首起、走向完全不同。二是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本为"因河为塞"(即以河水为城)式长城,实非由人工在地面上夯筑而成的绵长墙垣,所以首起地根本不会有长城遗迹供后人寻觅和研究。据此,若执意采用实地探寻长城遗迹的方法以论定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首起地,显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三是"临洮"县名,因战国秦和西汉初的两次"搬家",以致使其所涵盖地域发生了两次由北而南、由大而小的变化,加之司马迁笔下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首起地之"临洮",为西汉初县名,从而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首起地"临洮"为今甘肃岷县是不容置疑的。部分学者关于今临洮县北30里地方长城遗迹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首起地之说,实为误断;关于"临洮"是"泛义词"之说于史无据;今岷县、临潭等县境内长城遗迹,与秦始皇万里长城之西段无涉。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遗迹众多,其中河套人、鄂尔多斯青铜器、成吉思汗陵等闻名遐迩.长城在鄂尔多斯境内也分布广泛.战国时期的秦昭王长城在达拉特旗、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以及鄂托克旗都有分布;秦始皇长城分布于鄂托克旗和达拉特旗;明代的长城在准格尔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6.
经实地考察、民间访问和文献考证,河南境内一些分境岭、堤岭、边墙等古代建筑遗迹,可能是战国初期魏国所筑的魏韩边界长城。它具有标示性长城(边墙)和防御性长城的双重特征,表现了长城建筑史上的过渡性,为弄清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国疆域格局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虚拟长城展览的第五部分,威廉·林赛试图用两件金属器具来揭示发明和技术是怎样对长城历史产生影响的。这是两件最初使一方得利,最终使双方受益的器物。  相似文献   

18.
周佩妮 《丝绸之路》2011,(12):20-22
宁夏素有"地上长城博物馆"之美誉,境内不仅存有早期战国秦长城,而且明长城遗迹丰富,有西长城、旧北长城、北长城、陶乐长堤、头道边、二道边、固原内边等,可见墙体近千公里。宁夏境内明长城构筑方式多样,特别是"品"字形窖、壕堑、苟拉壕等颇具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唐月 《中华遗产》2014,(7):28-49
北京以北,一片绿意盎然的坝上草原,却引起了无数长城学者的瞩目,这里被称为“解开长城之谜的地方”。在张北县的坝头上,至今发现了分属于六个不同政权的长城遗迹,绵延直远、纵横交错。这壮观的防御体系因何形成?揭露它们的故事,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北方战争史。  相似文献   

20.
论宁夏长城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锋  郭来喜 《人文地理》2000,15(2):41-44
长城是历史的巨大遗赠,是中国永远不倒的旅游王牌。宁夏自古为祖国北部边防前线和边塞要地,历代修筑长城的总长度达1500多公里,素有"天然长城博物馆"之称。这些长城遗迹已越来越受到破坏,无论是从历史文化保护,或从旅游开发角度都应纳入宁夏总体规划之中,并作为宁夏可持续旅游的优先发展领域。为此,宁夏应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选择不同代表地段加以维护和仿造,采用"长城徒步游"、"自行车长城游"、"越野车长城游"、"直升飞机空中长城游"等不同旅行方式,推出"历代长城大系游"、"原始长城风情游"、"沿黄河长城游"、"沿公路长城游"、"沿沙漠长城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