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呼林贵 《文博》2003,(4):59-63
所谓裸体俑,实际上是一种着衣式陶俑,它与塑衣式陶俑不同,当用真正的纺织品——丝绸裁剪成衣服,穿在陶俑身上,色彩艳丽、明快,使得一个个陶俑看上去和真人一样,活灵活现,而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碳化腐朽了,当现代人看到它们时,往往无衣遮体,赤条条全身裸露于外,所以今人多以裸体俑相称。  相似文献   

2.
最近合江县城郊烈士陵园对面草山坪的汉墓中出土一件“秘戏”陶俑。俑高10厘米,质为红陶。右为女,左为男,并排而坐。男俑高冠长服,头偏右微笑,右手搭女俑右肩,左手抚摸女俑右部面颊。女俑身着广袖长裙,挽发髻于脑后,右手弯曲于前胸,左手下垂于膝,头右侧,面带笑容与男俑亲吻(见图)。 反映汉代“秘戏”的画像、石刻、浮雕、陶俑我省已发现多处。据现在公布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汉景帝阳陵的帝陵从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的着衣式陶俑(即出土时的裸体俑),其中绝大部分具有明显而完整的男、女性别特征(图一),但另有少数“较之其他男性陶俑除面容和润外.最典型的特征是阴部只塑有较为短小的阴茎.而无阴囊。”这类陶俑目前被学界普遍认为是西汉时的“宦者”形象,但仅依据外貌就断言其身份,  相似文献   

4.
张玉  刘照建 《东南文化》2002,(11):44-47
徐州地区西汉陶俑可分为兵俑、乐舞俑、仪仗俑、侍俑四个大类。并由俱象写实向形神兼备的方向演变,其乐舞俑生动的形象栩栩如生,成为汉代陶俑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简讯九则     
《收藏家》2007,(1):94-94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接收捐赠西汉文物美籍华人范世兴、邓芳等捐赠的31件流失海外的西汉文物,日前由陕西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收藏,并将于2007年2月举办特别展览。2006年初,范世兴、邓芳夫妇在互联网上看到美国古董店出售汉代文物后,即与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联系,经专家鉴定后,联络黄翔华、刘苹等12人共同出资购入,并无偿捐赠中国。这批文物中一级品5件,二级品14件(组),三级品10件。大体分为四类:陶编钟9件,着衣式男性裸体陶俑4件,着衣式女裸体陶俑6件,及着塑结合式彩绘陶俑12件。(狄)辽宁省博物馆展出“清代关东书画名家作品展”“清代关东书画名家作…  相似文献   

6.
2002年底,山东章丘市危山风景区内发现汉代陪葬兵马俑坑。在对兵马俑坑出土陶俑进行修复过程中,经过对俑体内部结构和制成材料的仔细观察、检测研究,明晰了立俑的制作工艺。立俑制法多采用合范法,少数部位结合雕塑,制作工艺包括前期准备,陶俑各部位的合范制作以及分装套合、细部修整等,入窑焙烧过程和最后的表面涂饰彩绘工艺。  相似文献   

7.
陶俑葬楚墓多见于楚东地区,经与该地区的木俑葬对比可知,陶俑葬是战国中晚期楚墓中新出现的一种丧葬习俗。楚墓中陶俑葬习俗的兴起应是楚国迁都于陈后,受北方各国俑葬习俗影响的结果。观察墓葬级别和葬俑数量的关系可知,葬俑的数量在大夫墓与士一级墓中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而士一级墓与平民墓是否存在等级的差异,有待于新材料的补充。多数陶俑葬楚墓中仅发现有陶制俑头或俑手的情况,可视为是葬俑的简化现象,亦可作为楚墓俑葬习俗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楚国灭亡后,随葬陶俑的习俗对后代仍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御俑陶范     
王锋钧 《文博》2000,(5):22-23,25
我国汉代墓葬出土的陶俑绝大多数都是用范制做成型的,迄今出土的汉俑虽已多达万件,然而用于制做陶俑的范却极少发现。日前,笔者在整理文物藏品时发现了一件汉代俑范。此范灰陶,略呈长方形,中间稍宽,长29.5厘米,上宽8、中宽11、下宽8.5厘米,厚6.5厘米。除内面和未封口的下部外,背面和侧面均收杀。范的背面较侧面平整光洁,微泛青光,中部阴刻篆文“长轻御身第一”双行六字。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江北玉带山出土汉代陶俑林必忠,董小陈1994年6月,重庆市江北玉带山鹿角湾工地,在施工中发现陶俑5件。市博物馆闻讯即派员前往清理,但现场已被取土石方毁掉,除遗物外其它情况无从查考。出土的5件陶俑均为泥质灰陶,合模塑造,计有人物俑、陶猪、陶狗和陶...  相似文献   

10.
正目次一陶俑分类二陶俑分期三陶俑演变规律四陶俑演变背景分析五汉代四川陶俑来源分析六汉代四川陶俑的传播七两晋南朝时期四川陶俑的东流八结语本文将汉墓中出土的人形陶明器称为陶俑,时代从西汉至两晋,部分材料的时代延续至南朝。地域限于今四川地区,重庆地区的陶俑资料另文论述。陶俑作为一种特殊的随葬品包含了大量历史信息,其最重要的特点是直观形象,排列有序的俑群组合反映了真实的社会场景。西汉时期,关中陶俑的数量和质量为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至东汉,四川、广州等地陶俑盛行,但广州陶俑的规格、艺术水平不及四川。可以说东汉中晚期,四川陶俑代表了当时陶俑制作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吴若明 《文博》2012,(3):14-22
在崇尚厚葬的西汉早期王侯陵墓中,陶俑是陪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对较完整的保存下来,除常见的兵马俑外,西汉大量出土的女性陶俑更是对先秦兵马俑新的发展,包括了侍女俑、舞蹈俑、器乐俑等不同的形象。在"视死如视生"的西汉王候地下陵墓中,这些不同身份的女俑还原了一个生动再现的西汉王侯生活景象,其中以西安汉阳陵出土女俑和徐州楚王墓群驮篮山和北洞山的女俑最为代表,并各有特点。本文通过对汉阳陵和西汉楚王墓葬中女俑在制作方法、尺寸、数量、刻划风格和服饰、发式、姿势、面部表情等多方面的对比研究,讨论其形成的原因,以及所体现的这一时期西汉帝王和地方王侯在权力和财富、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陈万里先生所著"陶俑",这是解放后关于陶俑的专书的第一本。虽然该书在材料的搜集、照片的拍摄等方面尚不能说是很令人满意的,但是在目前来说,总算是一本介绍祖国陶塑艺术的值得一读的书。不过,在这本书中,我们发现了材料的真实性的问题。该书的图片部分中,图四与图五是一个汉代彩绘女俑,标题的括弧里注明为"陕西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故宫博物院藏汉代宴乐俑进行分析,引出宴乐俑的概念,推论出整个洛阳地区东汉陶俑的一般组合规律,并对其在墓室中的摆放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复原。复原推论的主要依据为建国以来墓葬发掘中出土的陶俑、画像砖及壁画等相关的实物及文献资料。本文还对洛阳地区的伎乐坐俑进行了分型、分期。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4,(5)
西汉"裸俑"的出现和使用是中国墓葬艺术史中鲜见的一个阶段,以景帝阳陵与此前其它帝陵出土的人像陶俑相比较,在造型手法和表现形式方面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更具活力的自然写实主义风格。在研究阳陵"裸俑"相关艺术形式方面问题的同时,我们发现了影响其风格形成的几方面重要因素,而这些雕塑作品也必然成为研究汉代人生死观念的重要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5.
资讯·国内     
《大众考古》2023,(9):10-11
<正>陕西咸阳:北周宇文觉静陵考古工作者在洪渎原发现北周开国君主孝闵帝宇文觉的静陵。墓葬地表原有围沟,沟内仅一座墓葬,清理出土随葬遗物146件(组),以各类陶俑为主,皆为矮小的半模俑。出土资料表明宇文觉被杀后于558年以略阳公的身份安葬。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洛阳汉墓中出土了许多乐舞俑。这批乐舞俑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发展,并为研究汉代俗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一洛阳汉代乐舞陶俑是汉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两汉时期俗乐大兴,乐舞百戏广为流传,乐舞成为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歌舞伎乐的时代风  相似文献   

17.
宋远茹 《中原文物》2023,(5):132-139
西安、洛阳及邻近地区的西汉中晚期至王莽时期墓葬及遗址中出土一种微型釉陶俑,种类较多,制作精良,小巧玲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从出土墓葬形制、同出器物及文献记载分析此类微型釉陶俑性质,认为其即为汉代的釉陶儿童玩具,是汉代儿童玩具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大连地区出土的汉代陶俑概述王珍仁汉代陶俑在大连地区的考古发现中屡有出土,其数量之多颇受考古工作者的瞩目。这些陶俑在制作工艺上有许多鲜明的地方特色,从而为研究汉代的雕塑造型艺术和地方历史,民间风俗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现将其有代表性的陶俑作以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葛洪  严小琴  何倩 《文物世界》2016,(4):73-75,41
西汉长陵位于咸阳市窑店镇三义村附近,在这里出土了西汉早期的着衣式陶俑,历史研究价值非常高。本文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对长陵陪葬墓出土的白彩着衣式陶俑的表面颜料和胎体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解长陵陪葬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制作工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信息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郭村唐墓位于长武县枣元乡 ,墓地的西、南两面与甘肃灵台县接壤。1980年 ,墓地中发现了唐张智慧墓 ;1985年 ,在距张智慧墓5米处 ,发现了其父张臣合墓。张臣合墓为方形单室穹隆顶砖墓 ,出土随葬器物139件 ,种类有陶俑及动物模型、陶器皿和石墓志。墓葬虽属中小型墓 ,但出土的陶俑制作精致 ,大部分为彩绘贴金 ,其中环髻女俑、昆仑俑、马背乐队俑等 ,在陕西地区发掘的唐墓中较为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