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良渚博物院     
《风景名胜》2010,(1):88-88
良渚博物院展厅介绍 良渚博物院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大美丽洲公园1号,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博物院,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专题博物院。博物院于2005年3月破土动工,2008年10月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高蒙河  宋雨晗 《东南文化》2018,(6):104-110,127-128
良渚考古工作历经八十余年,考古内涵不断丰富,考古价值不断提升,已进入到"良渚全考古"时代,是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模式。2018年良渚博物院改陈,进入"良博全展示"阶段。现有的展览全面展示良渚考古成果,全面呈现良渚文化内涵,全面阐释良渚文明价值,全面解读良渚遗存信息。良渚的展示除了依靠文物本身或图文所呈现和传递的信息,还采用过程性展示、功能性展示、复原性展示、对比性展示、演变性展示、场景性展示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和展示遗物,力图将良渚文物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遗产》2009,(1):82-89
良渚博物院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馆,于2008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院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  相似文献   

4.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遗产地,良渚玉器在专业领域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是让良渚文化走入了大众视野。7月16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幕。为了配合这一专题展览,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及良渚博物院联合主办了"良渚玉文化论坛",于8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兆祥所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60余位代表出席了论坛,其中6位代表进行了主旨发言,学者们就出土与传世良渚玉器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以下从这两方面分别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5.
良渚古城遗址八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充分揭示了遗址的重要价值,证明它是良渚文明的都邑性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规模庞大的世界级城址,遗址的价值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良渚古城遗址的文物保护也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以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良渚博物院展陈完成更新换代,良渚国家考古公园建设也已大体成型,良渚古城遗址已进入全面展示和利用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良渚古城遗址八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充分揭示了遗址的重要价值,证明它是良渚文明的都邑性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规模庞大的世界级城址,遗址的价值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良渚古城遗址的文物保护也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以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良渚博物院展陈完成更新换代,良渚国家考古公园建设也已大体成型,良渚古城遗址已进入全面展示和利用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韩建武  胡薇  万晓 《收藏家》2010,(7):10-12
千年古都西安出土陶俑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延绵,为全国罕见。沉埋在地下的历代陶俑,多模拟当时人物、事态,与历代雕塑艺术、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成为今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宝贵资料。5月15日至7月15日良渚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陶俑艺术展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博物院展出。此次展出的98件组文物,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陕西各地出土的陶俑精品。战国俑之稚拙滥觞,秦跽坐俑之精细真实,汉俑之古拙气势,  相似文献   

8.
大量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不仅精美的玉器、漆器、丝绸、象牙器、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筑,意味着良渚的社会分工十分发达,农业和手工制造业之间存在确凿的分工;众多墓葬资料也反映了良渚社会分层十分明显,已经是阶级社会;包括良渚古城和水坝在内的一系列新发现,更是大大丰富了对良渚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良渚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深彻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明确的城乡差别;良渚古城与周围广大地区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经济体;良渚社会存在武力、暴力;其宗教信仰还具有明显的一神教特点。因此,各项发现皆明确指向了良渚古城内存在一个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也即良渚的国家性质;经过人为精心规划设计的良渚古城,在建设过程中完成了宗教信仰的神格化,用以凝聚和管理良渚社会;整个良渚社会确实存在一个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中央"联系各"地方"中心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9.
黄建秋 《东南文化》2019,(1):127-127
1.考古遺跡から世界文化遺産へ:良渚古城の価値認定及び保護利用(劉斌王寧遠陳明輝)要旨:良渚古城に対する八十年間の発掘調査によって当該遺跡の重要価値が十分に呈しており、良渚古城は良渚文明の都城遺跡であり、五千年に及ぶの文明史を実証する聖地であり、規模巨大な世界レベルの遺跡だ。当該遺跡の価値が国内外の学界に、広汎に認められている。多くの機関と関係者の協力によって、良渚古城遺跡の保護も発掘調査の進めに伴い、世界の注目を浴びるほどの成果が挙げられている。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11,(8):50-51
承纳数千年文明激荡,厚载五千年前"紫禁城"地脉,因袭风物与文脉的双重法则赞成·良著,择址良渚博物院前,立地808亩美丽洲公园畔,百余席300-380m~2纯法式排院铺陈错落,仪然而成区域文明鉴藏者。  相似文献   

11.
良渚玉符试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太湖地区一批良渚大墓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良渚玉器的种类。由于这些玉器形式繁多,数量庞大,以及长年瘗埋的腐蚀作用,要认识它们各自的完整状态和原始用途,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本文试就良渚玉符的形状及用途作一探讨。一、发现概况及复原依据良渚玉符,过去人们称之为"角形装饰物"、"玉佩饰"、"玉冠状饰"等。这种器物多见于良渚大墓人骨架的肩部、头侧。如上海福泉山2件,江苏草鞋山、张陵山、少卿山、咎庙、寺墩各1件,浙江反山9件、瑶山儿件。其主要形  相似文献   

12.
正沿着玉石之路,长而又长,良渚人奋然北上,不像是逃难,反倒像扩张。虽然战争难免,死人的事会经常发生,但良渚人还是锲而不舍,逐玉远行。他们往西北去,最远到了哪里?考古人在齐家文化发现了良渚玉器,是良渚人追求玉石到了这里,还是良渚玉文化的影响到了这里?在这一追求中,良渚文化的"越禹"变成了"戎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2月12-14日,"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良渚举行。本次会议以"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为主题,围绕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重大价值,共同探讨良渚遗址大研究、大保护的方法路径,进一步提升良渚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次会议由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余杭区政府主办,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支持。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  相似文献   

14.
刘铮 《中原文物》2012,(5):38-43
良渚玉璧是阴阳观念中"阴"的外化形式,是良渚先民社会生活中地、坤、母、女等抽象话语的具象化,是地母之阴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正>在以往的歷史學或考古學研究中,王朝時期的都城往往被理解成由城牆圍起來的城圈空間。其實,即使在中國中世紀都城那樣有着廣袤外郭城的情況下,~(1)由城牆圍起來的都城依然是狹義的都城。作爲常識,單憑城牆圈内的城市空間,是無論如何也難以維持一座城市的正常運轉的,因此,近年來在都市空間的研究中導入了"都城圈"的概念,將研究的視野擴展到了都城的周邊。"都城圈"的概念,較早出現在日本的中國考古學界。2010年,西江清高針對"都城  相似文献   

16.
"良渚"拥有多重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良渚文明是东方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它为东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培育了众多的基因。在世界的同时期文化中,良渚跟苏美尔、哈拉帕和古埃及文明总体处于相当的发展水平,应该成为也必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良渚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良渚文明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古城城墙是良渚遗址中重要的城市建设遗存,其建设活动标志着良渚古人对核心宫城区域的确认和围合,是对可利用的自然地貌进行人工干预结果。建设方法展示出良渚古人已经具备丰富工程经验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本文结合考古资料、现场调查和工程原理,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铺底垫石"工艺进行工程技术分析,判断古人利用自然进行工程实践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良渚社会研究经历了肇始期、蓬勃期、调整期与持续深入期四个阶段。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良渚社会性质与具体形态问题的探讨贯穿始终。在研究视角的开拓与研究深度的持续进展、科技手段的引入和新方法使用的同时,良渚社会研究思路和关注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对良渚社会是否为国家文明的争论,逐渐转向对具体社会形态的探索与讨论;从立足于理论模式去阐释良渚社会,转变为以良渚为本位去归纳总结自身理论;从纯粹对考古学材料的分析,到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些转变在发生的同时也表明了良渚社会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中国古物大量流散欧美,价格高、易携带的古玉尤为大宗。笔者于1979年-1980年曾旅行探访20余所博物馆,在各馆库房仔细研究玉器。到1990年代,再多次前往重要的馆藏从事专题研究。"良渚玉器上的刻画符号"就是当时我密切关注的专题之一。在本篇中,笔者除回顾百余年流散欧美的良渚古玉收藏及出版情况,介绍四件圆周有刻符的良渚玉璧外,也略论约16至20世纪仿赝良渚古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1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合作举办的"笔墨文心五百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精选了100余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时期书画作品,分为文人画与名家书两个部分。其中既有借助山水和花鸟抒发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