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墓志铭文是史传性质的重要文献,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只是因石面剥泐、文字异体俗讹、古文字残存等因素,释读石刻文献存在很多困难;再加上墓志使用大量典故,为石刻整理研究设置了种种障碍,因此破解典故对于准确释文显得十分重要。论文以9通唐代墓志释文中因没有理解典故造成的释读错误为例,分析其误读的原因,可以为科学整理墓志文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6,(5)
汉阳陵博物馆藏有"东织■官"铜印一枚,出土于汉景帝阳陵封土东北侧21号外藏坑,发掘者释为"东织寝官"。本文从玺印篆刻书法的角度对■字进行考证,认为此字应释读为"染"。"东织染官"应是少府属官"东织令"的所辖官员,负责"缯染"皇帝和皇后"天地宗庙群神五时"祭祀所穿祭服的丝帛织染工作。该枚印章的正确释读,有助于推进汉阳陵外藏坑的性质与内涵的研究,亦为研究汉代官职制度和手工业技术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文物》2010,(7)
西藏山南洛扎吐蕃墓地是一处未见文献记载的吐蕃王国时期的大型墓地,在墓地附近发现有两处古藏文摩崖石刻,属吐蕃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以往研究成果,重新释读了石刻的内容。同时,对石刻保存现状、吐蕃墓地与石刻之间的相互关系、洛扎吐蕃墓地与石刻所反映的吐蕃盟誓制度及其墓地营葬规制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杨小亮 《文物》2021,(3):78-85
<正>尚德街084号木牍集中摘抄了一些以诏书形式颁布的令文,因其多以"诏书"起首,暂称之为"诏书"木牍[1]。该木牍纵裂,正背两面处于裂缝上的文字被分为左右两半,裂缝边缘墨迹磨损较多,文字不易辨识,其他行也有个别字迹甚为模糊,严重影响释读,给令文的理解造成困扰。本文拟对木牍文字重新释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性质等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5.
程鹏万 《江汉考古》2008,(1):126-128
本文是对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的大鼎上的铭文第八字与第九字的重新考释,认为此二字当释读为"鸣腋"。鸣腋应是当时负责饮食的机构的名称。  相似文献   

6.
李春凤 《沧桑》2014,(5):182-184
石碑作为一种独特的石刻形式,源远流长,历代相承。本文从祁隽藻《子史粹言》四条屏石刻的基本情况、书迹释读、书迹内容考释、流传经过、祁隽藻的书法艺术与石刻的书法风格五个方面对现存于太原市双塔寺碑廊里祁隽藻所书《子史粹言》石刻,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阐述祁隽藻《子史粹言》石刻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祁隽藻在书法上的高深造诣及对后代书坛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者以《道德经》、《周易》、《尚书》等为参照,将清华简《保训》从新释文、注译,分析了《保训》的性质与来源,就与《保训》释读有直接关系的"重文号识别"、"一音多字"等现象及释读者的知识背景做了论述。作者还以《保训》为依据,论证了史学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认为"文王称王"并非"僭称",《尚书》中记载的尧舜事迹是史实,《竹书纪年》的部分内容不可信。  相似文献   

8.
骆琳  高伟 《东南文化》2008,(3):35-42
通过对刘志洲山的地面石刻全面调查,对该山现存的石刻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本文详细介绍了调查所发现的岩画和文字两大类石刻,考证连云港市刘志洲山的面石刻的年代及其性质。  相似文献   

9.
今人对于石刻文献的整理,有古人所未及的技术手段,同时石刻加速漶漫损毁给辨识增加了更大难度,加之整理者学识方面的原因,因此出现诸多疑难问题。现以柳州市辖境为范围,主要以《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收录之石刻影本进行审读,个别辅以照片、拓片等,针对石刻文献辨别释读、标校、说明等方面进行归类释证。  相似文献   

10.
1931年河南偃师出土一件汉代石刻东乡通利水大道约束刻石,而铭文长期未得通读。本文从考释该石刻文字入手,对有关汉代"约束"文书的几件石刻及简牍材料铭文进一步确释,并予以综合研究,梳理"约束"在古代的缘起与存续过程,指出"约束"这一文书形式与民间民众组织的密切关系,说明类似石刻材料是研究古代基层社会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燕刀币面文形态多样,对其释读方式分歧严重。"妟"字说自提出至今,已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应为正确的释读方式。文章在梳理该学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妟"字说进行补证,指出燕刀币面文应释读为"妟"。  相似文献   

12.
整理公布石刻文献的论著大量出现,对文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客观原因是石质材料易碎,石面剥泐,造成文字残损,不易辨识。主观原因则是没有辨明文字异体,字词关系不对应;疏于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证,文化背景不明等。论文通过校正《文物》近年所刊两通石刻,试图揭示石刻文献论著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为以后出土的石刻释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今人对于石刻文献的整理,有古人所未及的技术手段,同时石刻加速漶漫损毁,给辨识增加更大难度,加之整理者学识方面的原因,因此出现诸多疑难问题。现以柳州市辖境为范围,主要以《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收录之石刻影本进行审读,个别辅以照片、拓片等,针对石刻文献辨别释读、标校、说明等方面进行归类释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仲父盘上一个旧认为是从辶、舟、禾的字提出新的释读意见,通过字形分析,认为此字应分析为从辶、■,其中的"■"为声符,在铭文中可读为"菽"。相关铭文可组成"菽麦"这样一个词语,可与文献用语相互印证。"菽"为五谷之一,此字的释读在农业史研究方面也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5.
1952年在新乡辉县出土了一批商代晚期带有"聑须婦■"铭文的青铜组器,该组器为商代贵族使用过的青铜礼器。本文对青铜器纹饰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组青铜礼器上铭文的含义和构成进行考证、分析,认为"聑须"应释读为族氏铭文,"婦■"应释读为父族之族氏名,"聑须婦■"应视为复合族氏铭文。  相似文献   

16.
赵超  赵久湘 《文物》2012,(9):62-70,89
2011年新年伊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荣远大先生寄来成都新出土的两件石碑照片,希望我对碑文内容作些释读研究。以往主要的汉代碑刻大多在中原地区发现与流传,使人们可能会误认为似乎在西南与南方沿海地区没有中原那样的大型碑刻。然而,我们知道在四川地区有着大量的汉代崖墓、石棺、石阙与画像石刻等墓葬石刻,显示了这一地区历史悠久的发达的石刻工艺。因此,这里也应该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在汉代已经定型并大量建造过的石碑。果然,近年来,西南地区陆续出土了多件内容丰富、形制新颖的东汉石碑,充实了我们对于汉代碑刻  相似文献   

17.
秦封泥有"阴御弄印"与"阳御弄印",学者对二者的释读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其职掌,学者多认为是专为帝王推求阴阳吉凶。本文依据新见的"御弄"封泥,并将二者与秦官丞相、都船进行对比,认为二者的正确释读应为"阴御弄印"与"阳御弄印",其职掌可能是负责为帝王保管、照看、提供各种贵重物品,包括一些珍禽异兽。  相似文献   

18.
石刻文献是一种重要文献,但材料散碎、原始,需要全面搜集、科学整理才便于使用。隋唐墓志中多隶古定字、简俗字、讹别字,加之大量用典,给石刻铭文的释读造成不少困难,历代释文屡有错误,不利于这批重要文献材料的准确利用。本文提出4个字词来讨论,既纠正了已有石刻整理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又为石刻铭文的正确解读和科学整理提供思路,并且为文字学、汉字发展史、词汇史研究提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出土契丹大小字石刻综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浦江 《文献》2003,(3):231-244
契丹语言文字研究是阿尔泰语言学、契丹史和辽史的一项重要课题,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在契丹小字释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契丹文字研究一直长盛不衰.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契丹小字的成功解读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另一方面则得益于近20年来契丹文字石刻资料的大量出土.  相似文献   

20.
"赵国易阳南界"石刻的年代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新近发现的河北武安"赵国易阳南界"石刻的年代,指出石刻属于两汉时期赵国的遗迹,年代范围可以进一步推定在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同时研究了两汉南北朝时期易阳县政区沿革和疆域范围的变化,强调了石刻所具有的新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