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广东四邑颇有名气,尤在北美,四邑话成了唐人街通行的语言。由于政区变更,昨日的四邑今已成为五邑,①即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属广东省江门市(地级市)。全市(包括城区、郊区)面积9418平方公里。1992年末总人口为360万,其中台山99万,新会88万,开平65万,恩平43万,鹤山34万,城区20万,郊区11万。②江门五邑地区是中国重点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散布于世界95个国家与地区,共约286.9万(1990年),③其籍贯分布大致为:台山113万,新会70万,开平68万,恩平22万,鹤山28万。此外,江门…  相似文献   

2.
1967年以来加拿大华人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7年加拿大政府实施新移民条例后,加国华人增长较快。1967年,全加华侨华人仅有7.9万人。①1991年人口普查结果,加拿大共有华裔居民58.6万人,②其中多伦多大都会区25万人,温哥华大都会区15万人,卡尔加里5万人,埃德蒙顿3万人,蒙特利尔3万人,温尼伯2万人。从1858年首批粤籍华工抵加淘金至1967年的一百多年间,来自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四邑地区(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华侨华人构成了加拿大华侨华人的主体。有人作过统计,1967年时,四邑人占全加华侨华人的78.5%。③后来,移居加国的华人移民原住地逐步呈现多元化。这些移…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1990年加拿大的华人达70万,①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早期加拿大华侨华人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其中以广东省的四邑地区居多。1947年加拿大废除排华法,1967年放宽移民入境条件,来自香港的移民日益增加,80年代中期以后增长更快。如今,香港移民已成为华人中的最大移民群体。这自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兴趣。本文旨在探讨香港移民移居加拿大的背景、移民特点、贡献、回流情况等诸问题。一香港人移居加拿大有悠久历史,但人数起初不多。如1956年至1965年到加拿大的各国华侨华人共有22193人,其中66%(14648入)是香港移民②,每年…  相似文献   

4.
有句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多地少生存资源短缺,至清代中叶,大量客家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遍及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谋生。客家华人华侨以梅州最多,据统计,在海外的梅州籍客家人约300万,赣南、闽西约50万。  相似文献   

5.
梅州市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邓锐的新著《梅州华侨华人史》已于2010年12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在梅州市侨联工作20余年,利用工作之便长期征询、收集海内外侨情资料,亦曾仿照蒲松龄“开茶馆,听故事”的做法,自己出钱出力收集了大量侨情资料。  相似文献   

6.
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现状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华侨、华人估计有150万左右,①其中大约五分之三集中在西欧诸国。战后,西欧诸国从移民输出国转变为移民输入国,50年来共接纳各类合法移民2000万、难民400万。其中,来自中国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中国人、华裔移民约100万,占全欧外国移民总数的4%。②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巨变,战后欧洲华社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不仅华侨华人人口增加了百倍,而且其成份、文化特点、职业结构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 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与成份  (一)欧华社会的形成据史料记载,17世纪即有中国人自陆路赴欧洲…  相似文献   

7.
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放宽外国移民入境条件。从此,大批华人从冬地涌入美国,我们把他们称为新华人移民。资料显示,1970全美华侨华人为44万人,1980年增至81万人,至1992年再增至164.5万人,①占美国总人口的0.7%。美国新华人移民中,以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及印度支那(以越南为主)的居多。本文拟对他们的人口村成、移民背景及生活条件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新移民的人口与分布美国1965年移民法允许各国移民每年不得超过2万人。台湾及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起初只允许每年移民数百人至数千人。台湾从1982年起增至2万人,香港…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至19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150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19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1200万一1300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2008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4500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相似文献   

9.
林汉筠 《神州》2012,(15):30-31
凤岗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镇之一。全镇户籍人口2.4万中,有80%为客家人。凤岗又是一个著名的侨乡,祖籍凤岗的华侨分布在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祖籍风岗的华侨华人有3万之多。凤岗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更是多姿多彩,客家山歌就是其中的文化代表。  相似文献   

10.
广东毗邻香港、澳门,是我国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最多的省份。据1953年初华南分局第一次华侨工作会议的材料显示:全国有华侨约1130万人,其中广东籍华侨约750万人,占65%,广东有侨眷600多万人。广东华侨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曾满腔热情地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为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广东做好侨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港澳台与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华人资本(以下简称海外华资),大举进入中国大陆,构成了中国大陆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主体,在中国经济建设、乃至整个亚太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改革开放前海外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12.
论文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华侨华人慈善捐赠蓬勃发展的背景因素,宏观把握华侨华人慈善捐赠的阶段性发展与特征,总结各级政府有关华侨捐赠政策法规及捐赠管理的特点,并揭示华侨华人捐赠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意义与启示。论文认为,侨务政策的恢复和落实、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华侨华人经济实力的增长是推动华侨华人捐赠中国慈善事业的背景因素;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慈善捐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呈现出捐赠热情和数额持续高涨、捐赠地域和领域不断扩大、捐赠方式和主体日益多样化、对突发灾害和重大事件的捐助引人注目等特点;各级政府有关华侨捐赠政策法规具有出台早、层级多、范围广等特点,而捐赠管理形成了协调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四个机制",具有管理与表彰并重的特点;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慈善捐赠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华侨捐赠政策法规与规范管理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法治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与港澳台胞在中国大陆的捐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捐款赠物(简称捐赠)同华侨汇款一样,都是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与祖(籍)国和大陆亲戚朋友联系的一种纽带,也是海外乡亲对祖(籍)国和家乡建设贡献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下面就捐赠政策及捐赠具体情况等问题作些论述。一捐赠政策国家对华侨华人与港澳台胞为祖(籍)国和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捐赠,历来表示欢迎,并对此种善举给予法律保护。为了加强捐赠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国家制定了一些有关捐赠方面的政策。主要有:1978年国务院批转有关部门《关于接受海外华侨、外籍人、港澳同胞捐赠外汇或物资的有关规定》、1979年国务院侨办等《关于华…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迁往海外,由来已久。就客家人而言,已知宋元之际(13世纪80年代)梅县松口人卓谋等一批青年,便落户在今印尼加里曼丹岛,明清时去南洋(今东南亚)的客家人更多,可见客家人迁徙海外,从开发南洋诸岛开始,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到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内外方面的原因(西方搞契约华工;国内太平天国失败株连等),客家人不断大批迁居海外,特别是广东之梅县,民谚云:“梅县番客(华侨)断家不断屋”,共有60万华侨和华人(含今梅江区),被誉为“华侨之乡”。  相似文献   

15.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广大华侨、华人和祖国人民同仇敌忾,在经济上和人力上慷慨无私地支援祖国,广东(梅州籍)华侨、华人也和广大海外华侨一样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首先,华侨在侨居地大造舆论,抵制和排挤日货。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早就加紧向东南亚各地进行经济扩张,把大量商品倾销到东南亚各国。面对这一情况,梅州市的华侨以民族利益为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不顾种种禁令和刁难,不计较个人在经济上的损失,纷纷参加抵制日货运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侨华人投资潮汕地区侨乡建设的过程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和对内经济搞活的基本国策,迎来了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投资广东潮汕地区侨乡建设的热潮,给潮汕地区侨乡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次投资热潮的规模之大、地区之广、覆盖面之宽,以及行业之多和效益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7.
梅州地区位于粤东北,人口490多万,其中97%是中原先民第三次南迁至此繁衍下来的客家人,故有“世界客都”之称。由世代梅州客家人传承下来的客家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郭沫若先生亦曾用“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称誉梅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和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到梅州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多半是冲着“客家”而来的,因此也促使梅州客家人对此作出思考和回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2013年9月14—16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广东华侨史》编委会共同举办的"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汕头召开。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是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直属事业单位 ,成立于 1 984年 2月 ,是全国性的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学术机构 ,下设办公室、研究室、编辑室三个处室 ,另有涉侨藏书具一定规模的资料室。林晓东女士现任本所副所长 ,主持日常工作。近 2 0年来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已在中国侨务政策、中国侨务法律法规、华侨华人历史、华侨华人人物、华侨华人社团、华侨与抗日战争、归侨侨眷、客家人以及留学生与新移民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所人员独立或合作、参与撰写的有关著作共有 2 0多部 ,撰写的论文有近百篇。《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在海外有华侨华人约6000多万人,他们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其中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达3400多万人,广东达2000多万人。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后,文化始终是双方交流与互动的重要领域。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与发展与该地区的华侨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沟通的重要使者和桥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